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分中国宏观调控理论研究中不同派别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上述角度出发,该类学者对于中国宏观调控出现的常态化现象与行政手段的运用都被认为不符合西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而少数学者则突出强调中国宏观调控与西方传统理论相比存在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明显的中国特色。二是从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本身进行探讨。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宏观调控理论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分中国宏观调控理论研究中不同派别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长期以来,多数学者奉西方传统理论为圭臬,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持质疑和批评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宏观调控的概念上,一些学者严格秉承西方发达国家教科书中的标准定义。基于这一狭义的理解,该类学者不仅反对将宏观调控完全等同于政府干预的论点,而且也对宏观调控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观点视而不见从而持明确的反对态度。第二,在宏观调控的对象和目标上,将宏观调控的对象严格限定为宏观经济总量,特别是社会总需求,而将宏观调控的目标也限定在传统的四大目标中的单一目标或者两个以上的多数目标上。第三,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上,只认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于除此之外的其他政策工具特别是产业政策一概排斥和反对。第四,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上,只重视和强调经济手段,完全排斥行政手段。持此类观点的学者直接将中国的宏观调控直接与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类比,并根据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来认识、判断与评价中国的宏观调控。从上述角度出发,该类学者对于中国宏观调控出现的常态化现象与行政手段的运用都被认为不符合西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这种观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据宏观调控理论研究的主流地位,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少数学者则突出强调中国宏观调控与西方传统理论相比存在的重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明显的中国特色。该派学者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属于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行为,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理论概念。因此,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调控的任务既包括总量调节,也包括结构调整;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12)这些研究虽然都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实践,但同样存在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缺陷。从总体上看,尽管特色派学者在宏观调控的研究队伍中属于少数派,但近几年来其影响开始逐步显现。也有部分学者的理论观点左右摇摆、不甚明朗,或者甚至可以说是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理论观点。他们往往紧跟热点、随大流,无论是对于西方经典宏观调控理论还是对于宏观调控的中国特色都既不追捧,也不打压,但多数文献对于两者均表现出质疑和批评的态度。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外延、宏观调控的对象和目标、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宏观调控的手段等方面都尚未达成共识。在这个问题上,唯一的共识是,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宏观调控确实与西方经典理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问题在于对于这种差异如何认识,而这也正是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争论的中心问题与逻辑起点。

事实上,对于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特色,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解读:一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分析宏观调控的特点。如王诚认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要兼顾稳定与增长、发展与改革、开放与转型等各方面问题;(13)黄伯平认为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应该采用外生性宏观调控体系,亦即“宏观目标、微观手段”;(14)贾康认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必须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等。(15)二是从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本身进行探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就开始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特色进行探讨,如陈建军提出了国家、市场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混合调控”模式、(16)樊纲等提出与“双轨过渡”相适应的“双轨调控”、(17)鲁品越更是提出“结构性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的表现等。(18)此外,陈文科提出,我们研究的是中国这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个特定时期的宏观调控,因此,这种调控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其特点。(19)庞明川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20)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则认为总量性扩张与结构性收缩是中国宏观调控的最大特色。(21)袁志田和刘厚俊认为,中国宏观调控具有不同于西方宏观调控的特点,即具有多重调控目标;宏观调控不仅包括总量性调控措施,而且包括结构性调控措施,不仅包括经济间接手段,而且包括行政直接手段。(22)高培勇和钟春平认为,中国的宏观决策过程中,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较少得以顺利采用,价格机制难以奏效,只能更多地采用直接的行政管制措施,这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3)庞明川、郭长林认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以结构性调控为主的调控方式是中国宏观调控最大的特色。(24)三是从总结宏观调控经验的角度进行探讨。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前后,相当多的研究文献在总结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时,指出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包括总量平衡(控制总需求、扩大内需、总量调节等)与结构优化(结构调整)相结合、多种政策工具的运用和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25)这同样揭示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践特色与理论特色。

将宏观调控实践中的四次转型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与提炼,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特色就在于宏观调控所形成的“总量+结构”调控组合,以及在结构性调控中形成的“需求+供给”的调控组合,这不仅超越了西方宏观调控理论仅包含总量调控的传统,而且还弥补了宏观调控理论的缺陷,丰富和发展了宏观调控理论。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说,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经济结构建立在一定经济总量基础之上并决定其性质且影响其增长;经济总量和组成部分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换言之,作为反映宏观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经济结构总是体现在一定的经济总量之中,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还会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反过来讲,经济总量总是基于一定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总量,总量的变化是通过各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来的。由此,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济系统的整体。从实践上看,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运行在面临内部制约或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会经常性地出现总量非均衡或结构失衡的情形。其中,总量非均衡通常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二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增长下滑、经济衰退。而结构失衡包括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失衡以及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之间的失衡。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结构失衡可能是上述两种结构中的一种结构或两种结构出现不均衡,也可能是两种结构之间出现不均衡。因此,对经济总量的调控必然会影响经济结构,反过来说,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经济总量;同样地,对需求结构的调整会影响供给结构的变动,反过来,对供给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需求结构的变动。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宏观调控理论本身就应该同时包含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两种方式、在结构性调控中同时包含对需求结构的调整和对供给结构的调整两种方式。只有这样,才构成了完整和系统的宏观调控理论。

对于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范式,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其中不乏极具启发性意义的探究文献。如顾海兵、周智高认为,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质的区别。除了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之外,在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不同。所有这些不同决定了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应该有质的区别。如果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经济实践,必然出现理论指导与实际成效之间的巨大偏差。因此,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宏观调控范式。具体体现在宏观调控的对象、宏观调控的方式和宏观调控的手段等方面。(26)盛美娟和刘瑞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为典型的开发型国家范式,其基本框架为一元化的调控主体+集中决策机制+多元化的调控目标+多元综合化的调控手段。其中,多元化的调控目标是指目标不仅关注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还包括其他对经济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问题。(27)张勇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范式为一元化的调控主体,二元化的调控目标、任务以及多元化的手段体系这三位一体的操作—功能框架,其中,二元化的调控任务是指宏观调控的任务既包括总量调节,也包括结构调整。(28)楚尔鸣、曹策认为,新时代的宏观调控坚持“总量+结构”、“需求+供给”、“短期+长期”的调控特点,也充分将数量、质量与效益相结合,时机、节奏与力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范式。(29)庞明川、郭长林认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理论范式可以归结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并以结构性调控为主的结构性调控范式。(30)在此基础上,庞明川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探讨,认为可以把中国宏观调控的理论范式归结为:第一,在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上,形成“总量+结构”的调控范式,即不仅注重总量调控,而且还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控;第二,在结构性调控方面,形成“需求+供给”的调控组合,即不仅注重需求结构调控,而且还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31)据此可以看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理论范式就形成对西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创新。(www.daowen.com)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为丰富和发展宏观调控理论及其政策体系提供了中国经验与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理论层面说,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宏观调控理论。西方传统宏观调控理论仅指凯恩斯需求管理指导下的总量调控,而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则体现为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总量+结构”的调控组合意味着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而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宏观调控理论的完整内涵。二是“需求+供给”的结构性调控范式既是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也丰富和完善了结构性调控的全部内涵。

第二,从政策层面说,结构性调控政策丰富和发展了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体系。西方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的政策工具仅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既有总量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还包含经济计划、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土地政策和环保政策等结构性政策。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结构性调控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宏观政策都可以作为结构性调控的政策工具使用。即使是总量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具有结构性调控的功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调整结构的功能作为结构性政策来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