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互补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互补性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市场环境具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从社会经济的整体看,多种所有制成分和多种企业形式同时并存,平等竞争,相互补充,将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互补性

计划经济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缺陷有二,一是它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却不精于“分散力量办小事”,在社会资源动员方面成了跛脚巨人。单一公有制只能用大科层体制自上而下地编织起硕大而稀疏的行政网络,只能靠牺牲“细支末节”来谋求社会经济的综合平衡。毛泽东当年其实已经注意到“苏联模式”这方面的缺陷,提倡以乡村工业和五小工业弥补大工业的不足。可惜在缺乏多元产权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此类举措的效果十分有限。“一大二公”是集中统一指挥的制度保障,不仅雇工经营必须严格禁止,小生产因为“每日每时地产生资本主义”也应当在禁止之列,亿万农民群众的“资本主义尾巴”必须割除。结果是,企业利用有限市场信息“找米下锅”增加生产的积极性被完全封杀,普通老百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被完全压制,大科层网格漏出的分散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潜智潜能无法得到适当利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极大伤害。

计划经济的另一个缺陷是创新激励不足(1)市场经济中,企业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新使得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进而获取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市场竞争给创新者的超额奖励,这种奖励又会因其他竞争者的模仿跟进而成为市场永远的诱饵,使得技术和制度创新成为企业永不落幕的戏码。由于这一过程必然导致全社会范围的劳动力商品价值降低,剩余价值率提高,马克思把它称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没有企业之间以利润为目的的市场竞争,因此也没有对企业创新永不衰竭的激励源泉。创新是向未知领域的探索,它以试错为必要手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目标明确与计划严密的大规模行动,它依靠大量探索者自由独立的创新活动,在无数可能性中寻找成功的机会;成功往往是借助直觉,产生于偶然。计划体制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不鼓励大多数中下层成员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活动,一切都必须在中央计划者的监督与控制下进行,而计划者又不可能总是理解丰富多彩并且新颖独特的创新项目,不可能给予充分耐心、作出恰当评价,更不用说合理有效的激励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所要求的创新速率提高,计划经济迟早会从赶超战略的制度保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障碍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充分发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限活力与创造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不能适应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各国在短期内赶上和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国际经济政治较量中被动局面的需求。

发展市场经济就需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多元产权、平等竞争,多种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共性特征。如果说私营经济是“灾难和瘟疫”,那么,市场经济就是装着这些“灾难和瘟疫”的潘多拉魔盒。既然必须打开市场经济的魔盒,就不能害怕放出盒子里的东西,何况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盒子里所装的并不都是魔鬼。当代生产力条件下的两种所有制都有其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缺陷。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源,但它同时也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面。马克思比任何资产阶级学者更加明确地强调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方面”,认为迫使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之外提供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伟大的历史方面(3)。它在短短数百年时间内创造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之总和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而资本主义经济不断提高的生产率,正是由私人企业主之间以超额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竞争激发的(4)。一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能否在一晚间改变这一切?革命者一开始以为能,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其实不能。伟大的人民革命可以推翻一个旧政权,建立一个新制度,却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性质。实践表明,私营经济的分散决策有利于充分利用散落民间的经济资源发展小规模生产、小规模经营,决策成本低,市场反应灵活;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的分离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也是有利条件,资本可以更低成本利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

私营企业主在劳动关系中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纯粹财务资本的所有者,他是物质生产要素的人格代表,靠资本利息生活;另一方面,作为职能资本的所有者,他行使资本职能,既是企业市场经营的操控者,企业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又是企业劳动的管理者。现代经济中的企业管理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引起的特殊职能,就像一个乐队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与劳动矛盾的生产方式中“必然产生的监督劳动”(5),这是“迫使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提供剩余劳动”的劳动,本身不具有生产性。这二重企业管理都为社会生产所必需。因此说,私营业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可以做贡献的,不是“剥削有功”,但他的管理与创新活动却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立新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市场环境具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国有资本主导的股份制企业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草根经济则适用于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劳动密集的小企业可以采取劳动者合作经济,而资本密集型企业大多采取资本主权的企业形式;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是家庭经营;技术劳动者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更多发展职工持股(像华为那样);垄断领域的大企业最好实行国有资本控股,竞争领域的公司制企业则大可放开实行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没有一种产权形式和企业形式能在所有市场环境和所有产业领域下普遍适用,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环境中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从社会经济的整体看,多种所有制成分和多种企业形式同时并存,平等竞争,相互补充,将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有鉴于此,我们主张“竞争中性”的市场管理,以期多种经济成分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对优势。(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9年。

图6-1 国有工业总产值与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978—1997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8。

图6-2 国有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1999—2017年

按照微观经济比较优势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于是,公私经济双双放开手脚,并肩进入高速发展期。国有经济在1979到2008年的30年间,工业总产值从3673亿元增加到143950亿元,增长40倍(6);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则从零开始,分别发展到132571亿元和146172亿元(7)。按照工业增加值计算,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为60217亿元,非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为219780亿元。从1999—2017年,国有工业增加值增长4倍,非国有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8倍。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共同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协同演化、互补共赢、共同发展,构筑了中国增长奇迹最坚实的微观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