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经了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一化三改”和“一体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和“文革”等数个大阶段、大事件,主线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调整。在新中国初创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改变显著,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得以建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对城乡关系而言,改革开放前,除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城乡关系呈现向好态势(9)外,“一五”时期基本是城乡阻隔,“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基本处于“城乡隔离”状态,严重的问题:一是城市偏向型政策导致工农业不均衡增长。1978年,我国的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是1952年的12.14倍和3.03倍(10)。二是城乡割裂严重。城乡间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动几乎停滞,城乡被割裂成两个缺乏联系的部门。城市和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几乎被切断,城乡的市场经济理念发展几乎停滞。三是城市化进程缓慢。1949—1978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由3∶7变为7.5∶2.5,但1978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高达84.2%,甚至超过1949年82.6%的水平,农业劳动力仍占总就业劳动力的70%,城市化率仅有17.92%,低于1960年19.75%的水平(11)。总体而言,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四方面特征:一是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二是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在土地上;三是农民没有自由择业权;四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严重不均。正是在这种困难局面下,中国城乡关系开始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大潮下探索出路。(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