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参照系、市场失灵与国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参照系、市场失灵与国家作用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政策-制度话语向学术-理论话语转化,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参照系、市场失灵与国家作用

近几年来,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政策-制度话语向学术-理论话语转化,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出现了一些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集成性著作,如张宇、谢地、任保平、蒋永穆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张宇个人的同名著作。这些著作概括了过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系统化见解,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学理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节也特地选择这两本著作作为直接评论的对象。第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一些有益的讨论,尤其是围绕这一体系的叙述逻辑和起点范畴,形成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看法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是国家,因为国家的形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前提,同时国家权力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初推动力量(4);另一种看法则主张,起点范畴是“在双层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以及多种规律或者机制(例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制约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特殊的变形商品。”(5)后文在涉及国家理论时,将针对前一种看法提出批判性意见。就第二种观点即所谓“变形商品”论而言,它所概括的原则似乎更适宜作为贯穿整个叙述逻辑的“红线”,这条红线代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活生生的矛盾,即一方面是自主的、不受调节的市场这一原则,另一方面则是驾驭市场或驾驭资本的需要,以及诸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按劳分配等纯粹社会主义的原则。这两方面矛盾的展开构成整个叙述逻辑发展的动力。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化在现阶段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距离学理化的最终目标,即形成一个与既有学术范式建立深刻的联系,同时又体现出超越既有学术范式的创新特征的“系统化学说”,仍有较大的距离。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需要全面更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使之适应于解释当代中国制度变迁和改革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需要借鉴和发展《资本论》中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使之成为一个理论参照系,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效率,即其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所起的作用;第三,需要从这一参照系得以存在的约束条件出发,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市场失灵理论,再从中引申出国家的经济作用,构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