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回顾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回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1949—1952年经济恢复、1953—1956年的“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时期。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均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一是农业极其落后。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个体劳动为主,封建生产关系在广大农村占统治地位,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里,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比过高,1949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2.5%,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仅占0.6%、12.4%、4.3%和0.2%,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主。(3)二是工业十分薄弱。不仅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低,而且在工业中,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产值很低,工业技术水平十分低下。三是基础设施十分落后。1949年中国的铁路里程总长仅为2.2万公里,能通车的公路只有8.07万公里,而且路况极差。城市市政设施基础也很差。四是人均国民收入很低,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五是文教卫生水平低下。1949年全国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2577.8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7%。(4)面对这种困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并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中国在1949年至1957年,恢复国民经济,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1949—1952年经济恢复、1953—1956年的“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时期。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战争并未完全结束,西方对我国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的敌对政策,国内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国力匮乏。当时的中国经济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也有差距,1949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平均水平的2/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并有步骤地开展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从土地改革开始,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广大农民获得了最重要的经济权利——土地的完全所有权;没收官僚资本,征管外国资本,以和平赎买等形式建立国有经济;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年产量均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最高水平。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工资平均提高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5)

1953—1956年是“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经过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跃升到1957年的1068亿元;财政收入从183.7亿元增长到310.2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有大幅度提高:粮食从1.6392亿吨增至1.9505亿吨;钢从135万吨增至535万吨;发电量从73亿度增至193亿度;货运量从3.516亿吨增至8.0365亿吨。(6)(www.daowen.com)

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我国开展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农业朝着合作化、集体化的方向前进。手工业改造同样是以合作社的形式开展的,到1956年,合作化手工业从业人员增加到603.9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71.7%。(7)在国民经济恢复期,私人工商企业大部分被收回国有。到1956年底,全国99%的私营工业,82%的私营商业实现了所有制改造。(8)经过三大改造,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1956年底,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个体经济占7.1%。(9)社会主义改造的直接经济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被消灭,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其重要的制度意义在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0),“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1)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核心目标是“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总路线以打破常规、打破平衡、高速度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根本思想,这样仅执行了一年多的党的八大提出的正确思想遭到否定。指导思想的扭曲迅速反映在工农业建设实践中:党和国家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但是,“大跃进”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法则,“以粮为纲”导致浮夸风、高指标等“左”的错误泛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远远超越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扭曲:1957—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30%,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14.9%。(12)在工业内部,对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片面强调在“大跃进”时期演变为对钢产量的片面追求。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整个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有了一定好转,但好的局面并未维持下去,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经济又一次陷入困境。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3)“以阶级斗争为纲”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即便如此,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一定增长,科技水平有所突破,特别是国防科技的重大进步。1967—1976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6.8%;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1%,其中工业为8.5%,农业为3.3%;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与上年相比,除1967年、1968年外,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国民收入年均增长4.9%,其中工业为7.2%,农业为2.5%。(14)而且,这一阶段开展的三线建设虽然损失了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和资源配置效率,但却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初步扭转了自中国近代后就出现的东部沿海加速现代化,中西部与东部差距愈来愈大的极化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