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外围理论是由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úl Prebisch,1901—1986)提出来的。普雷维什是20世纪拉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被公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代表”。
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在这份报告中,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恰恰相反,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对此,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说,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
普雷维什认为,这种“中心-外围”体系具有3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所谓的整体性,是指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的国际分工。根据这种国际分工,首先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中心”与“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谓的差异性,是指“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那里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所谓的不平等性,是指“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制成品与初级产品进行交换的比价一般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基于上述分析,普雷维什认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只适合用于中心国家之间,而不适用于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外围国家只有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才能摆脱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普雷维什主张,“外围”国家应该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实现工业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贸易保护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所必需的。在出口替代阶段,为了鼓励制成品出口,除了实现保护关税政策外,还要有选择地实行出口补贴措施,以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普雷维什站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比较深刻地剖析了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本质,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为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思 考 题
1.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简述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www.daowen.com)
3.超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观点?
5.新贸易保护理论主要有哪些主要观点?
6.简述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注释】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