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Leontief,1906—1999)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里昂惕夫先后引用美国1947年和1951年的统计数字,对200个产业的百万美元价值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进行了演算,结果表明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见表2-12。
表2-12 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商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量
从表2-12可以看出,1947年人均年资本量表示的进口替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比值为1.30(18 180/14 010),即进口替代部门每个工人所用的资本比出口部门每个工人所用资本高出30%,1951年为1.06(13 726/12 977)。这两个比值说明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相比是更为劳动密集型的。显然,这一验证结果与H-O理论所进行的理论预测相矛盾,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里昂惕夫之谜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出了种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力不同质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之所以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因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按照他的解释,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具有相同机器设备国家工人的3倍。这样,在计算美国工人人数时必须将实际人数乘以3,自然美国就成为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实际上提出了劳动力是不同质的观点。这一解释并未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这一观点。原因是当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比他国劳动生产率更高时,资本的生产率也比他国的资本生产率要高。美国的劳动和资本生产率应乘以差不多大的系数,这就使美国的资本相对丰裕程度变化不会太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结论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国际的商品流动要受贸易参加国关税及非关税的限制,这就使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前提下的H-O理论不能成立。(www.daowen.com)
事实上,美国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以保持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人为地增加了进口商品中的资本要素比例,增加了出口商品中的劳动要素比例。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的计算,如果剔除美国进口限制的因素,则1947年进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例和里昂惕夫计算的比例相比低5%。这一研究证明,即使扣除贸易壁垒的影响,也只能减轻而无法消除里昂惕夫之谜。
(三)自然资源稀缺
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在1959年指出,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例如,美国的进口商品中50%~60%是初级产品,而其中大部分是木材和矿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很高,造成了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后来对美国的贸易结果进行分析时,考虑了自然资源这一因素,在计算时将投入-产出矩阵中减去19种资源密集型产品,结果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之谜现象则不复存在。
(四)要素密集度逆转
所谓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是指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靠人力手工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美国却是靠机械化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从美国的角度看进口的小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对其他国家来说,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那么究竟在哪些行业会出现要素密集度逆转呢?经济学家在1962年对19个国家24个行业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仅有5个行业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其后,里昂惕夫本人分析表明,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行业比例实际上要更低。由此可见,要素密集度逆转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五)需求偏好
这种观点试图用国内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它认为,各国需求偏好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这种解释出发,里昂惕夫之谜是由于在美国市场上,消费者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偏好过于强烈,这样美国就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但是,这种观点并未得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美国市场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未有特殊的偏好。
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