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要素禀赋理论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名为《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而要素禀赋理论则根据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给状况的不同,具体分析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以及贸易对两国收入的影响。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是20世纪上半叶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创立的。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名为《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并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O理论)。

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但两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李嘉图认为是由于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根据各国资源禀赋即生产要素供给状况的不同,具体分析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以及贸易对两国收入的影响。

(一)赫-俄理论的假设条件

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样,赫-俄理论也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这些假设条件是: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要素。

(2)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即生产函数相同。

(3)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的增减而变化。

(4)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则不能自由流动。

(5)没有运输成本、不存在关税非关税壁垒

(6)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7)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二)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不同的。商品总是由价格低的国家向价格高的国家流动。当两国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成本时,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利益。假定甲、乙两国生产A、B两种商品,A商品的价格在甲国比乙国便宜,而B商品的价格在乙国比甲国便宜。那么,必然会发生商品的跨国流动,即甲国的A商品向乙国流动,而乙国的B商品向甲国流动。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尽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赫-俄理论认为,交易双方国内商品价格(成本)的比例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国际贸易才会发生。

现分别举例说明,假定只有甲、乙两国,生产两种商品(A、B),成本比例见表2-8。

表2-8 成本比例单位:本国货币  

在甲国国内小麦和布匹品的成本比例是1∶2,乙国国内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是3∶1。这意味着,在甲国1单位小麦能换1/2单位纺织品,而乙国国内,1单位小麦能换3单位纺织品。如果甲国输出小麦,输入布匹,而乙国输出布匹,输入小麦,则双方都可以获利。

而如果两国的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假定甲国生产小麦和布匹成本均比乙国低50%,则成本比例见表2-9。

表2-9 成本比例单位:本国货币  

由于各国的商品价格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为比较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必须考虑汇率因素。加入汇率因素后,两国价格换算为同种货币后,两国商品价格的差额是不同的。当一种商品两国价格相等时,一方会退出交易而使国际贸易不会发生。当两种商品在一国的价格均高于另一国时,国际贸易也不会发生。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所谓要素价格,是指要素的报酬,即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应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假定各国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但各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由于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因此各国的商品价格比例不同。(www.daowen.com)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赫-俄理论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的要素供给不同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高昂。因此,一个国家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应进口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现举例做具体分析。假定美国和英国两个国家,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小麦和布匹两种商品。如果在美国,一单位资本的价格(利息)是1美元,一单位劳动的价格(工资)是2美元;而在英国一单位资本价格是4英镑,一单位劳动的价格是1英镑。则美国与英国相比,资本便宜,劳动昂贵。若两国生产小麦与布匹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一单位小麦需要5单位资本,1单位劳动,生产一单位布匹需要1单位资本,10单位劳动,则两国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就不相同。见表2-10。

表2-10 美国与英国的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

从表2-10可以看出,美国生产小麦和布匹的成本比例是1∶3,而英国是3∶2。这是因为,美国可以大量利用相对便宜的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生产小麦,因而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英国可以大量利用相对便宜的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因而在生产布匹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美国应出口小麦,进口布匹;而英国应出口布匹,进口小麦,使贸易双方均获得利益。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Samuelson,1915—2009)在1948年、1949年、1953年先后在三篇论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故这一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

他们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国际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国际要素的流动,从而抵消了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均等化。比如,甲国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故利息率较低、工资较高;乙国的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故工资较低、利息率较高。在自由贸易中,甲国扩大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就使得甲国的资本需求量增加,而劳动需求量减少,从而使甲国的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相反,乙国扩大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资本需求减少、价格下降。由于同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在两国的反向运动,最终导致两国的同一要素价格均等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能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收入相等吗?即使是最粗略的观察也会得出否定的答案。在美国和西欧,医生、工程师、律师、技师的工资均高于其在韩国和中国的同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赫-俄-萨原理所依赖的一些假设在当今世界大多是不成立的。例如,各国并非使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各国间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也阻碍着各国相对商品价格相等。许多企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其运作也不是规模收益不变。另外,其他因素,如各国科技水平发展速度不同,也会影响各国同质生产要素收益的均等化。因此,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是,国际贸易减少了同质生产要素价格如工资和利率的国际差异,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

迷你案例2-3

工业国家真实工资的变化

(引自[美]Dominic Salvatore著.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99页)

发达工业国家中制造业的小时工资随时间的推移而向美国的这一行业的工资率靠拢。特别要指出的是,外国这一行业的平均工资率占美国这一行业工资率的比率从1959年的24%上升至1983年的108%。虽然在这一期间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是导致这一收敛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一些因素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科技差距的缩小,其他国家劳工力量的成长慢于美国以及国际劳动流动的扩大等。

发达工业国家制造业的每小时工资与美国的比率见表2-11。

表2-11 发达工业国家制造业的每小时工资与美国的比率%  

(四)雷布津斯基定理

赫-俄理论的分析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但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这将带来哪些结果?1955年,英国经济学家雷布津斯基(T.M.Rybczynski)在《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中阐述了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一国产出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被称为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雷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地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例如,一国资本的增加会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同时会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因为,在资源和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要保证资本密集型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要素配合。所以,劳动密集型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要素。

该定理还认为,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那么随着这种要素供给量的增加,其产品的出口量也会随之扩大。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不属于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但随着这种要素供给的增加,会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减少竞争性产品的进口。同时,由于要素使用发生转移,该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也将减少。

(五)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要素禀赋理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要素禀赋理论从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入手解释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认为各国要素的丰裕度是各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贸易格局。不可否认,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状况在一国对外贸易中起重要作用。

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结构以及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国际贸易一方面可以增加对相对丰富要素的需求,提高其价格;另一方面则减少了对相对稀缺要素的需求,降低其价格。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本国的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些分析对于一国充分利用本国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贸易利益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

(1)要素禀赋理论同比较优势理论一样,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基础上,如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实行自由贸易、完全竞争等。这些假设与国际贸易的实际有较大出入,削弱了该理论对现实国际贸易的解释力。

(2)要素禀赋理论忽略了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因素以及政府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发达国家政府从本国利益出发,往往凭借其政治经济力量来影响本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与程度,使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朝着不利于经济落后国家的方向变动。例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设置种种进口限制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夕阳工业”。事实上,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参加国际交换的商品品种并非完全取决于要素的丰裕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