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而进行的活动。表2-1分工前根据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甲国在生产A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B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表2-3交换后(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部分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获得利益。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中,将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和交换,推及国家之间的分工与交换,用以解释国际贸易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而进行的活动。正是由于人类这种交换倾向产生了分工,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斯密以制扣针为例,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制扣针共有18种操作,在分工条件下,10个人一天可制造48 000枚,平均每人每天制造4 800枚。而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人一天连一根扣针也造不出来。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5]

斯密认为,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指出,如果一件物品购买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庭生产的代价要小,就应该去购买而不应该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家长的格言裁缝不应自己做鞋而应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应自己做衣服而应向裁缝购买。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其结果,都会从这种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各国之间,主张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他指出,苏格兰虽然可以通过温室种植葡萄,并酿造出上等的葡萄酒,但生产成本要比外国贵30倍。如果为了鼓励苏格兰生产酒,而禁止外国酒的进口,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因为自然资源优势和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可以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因此,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的基本思想。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分析

1.基本假设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如下: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两种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投入,该要素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4)规模收益不变。

(5)无运输成本

(6)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由流动,而在国与国之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7)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与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

(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9)不存在技术进步,国际经济是静态的。(www.daowen.com)

(10)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2.确定绝对优势的方法

如何确定一国在某个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通常有两种方法:

(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来表示。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比另一国的高,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如甲国每人每年生产小麦1吨,乙国每人每年生产小麦0.9吨,则甲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来表示。如果一国在某个产品上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3.实例分析

假定国际贸易关系中只有甲乙两个国家,两国都只生产A、B两种商品,分工前单位产品投入的劳动量见表2-1。

表2-1 分工前

根据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甲国在生产A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乙国在B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甲国应专门生产A产品,乙国应专门生产B产品。进行国际分工后,出现的情况见表2-2。

表2-2 分工后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甲乙两国在总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实行了国际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致A、B两种产品的产量各比分工前增加了1个单位。这就是分工带来的利益。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进行贸易,甲国以1单位A产品(100天)与乙国的1单位B产品(100天)相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即两国都比分工前多得1个单位的产品,见表2-3。

表2-3 交换后

(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部分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获得利益。但其国际贸易理论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