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的双重挑战:如何应对?

人力资源管理的双重挑战:如何应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是以“岗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针对岗位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人事管理阶段,是针对员工开展的事务性工作,并不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活动,对人力资源的增值作用较弱。以岗位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一定程度上具有战略支持作用。如何面对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双重困境、企业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等诸多问题,是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的现实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至少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事管理阶段,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该阶段人事部门主要处理与人相关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是以“岗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针对岗位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此阶段人力资源部门为策略性服务部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是从公司战略出发,针对岗位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此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已经上升为战略支持部门。从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经历了这样的发展:“事—人”→“岗位—人”→“公司—岗位—人”。人事管理阶段,是针对员工开展的事务性工作,并不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活动,对人力资源的增值作用较弱。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是通过工作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从而开展招聘、培训、薪酬与绩效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但未从公司战略的角度出发,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不一定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因而缺少对公司战略的支持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是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明确公司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该阶段是以公司战略为核心。以岗位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一定程度上具有战略支持作用。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缺少将公司、岗位与人相连接的机制,因而可能会出现以下理论方面的问题: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质量方面的标准往往不能清晰地描述,一般仅是对员工任职资格,即学历、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表面素质方面的要求,而对于真正影响员工质量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潜在素质方面没有描述,从而使人力资源规划不准确、不清晰;招聘与选拔方面,对应聘人员的潜在素质的了解不充分,而往往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是这些潜在素质,所以对潜在素质了解不充分,容易造成员工被录用后不能胜任岗位的情况发生;培训管理方面,根据公司战略、岗位技能或是公司文化要求来确定的培训需求,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这种培训需求并没有针对员工的潜在能力,因而员工的真实能力没有得到培训,所以对于员工的绩效的提升效果不明显;薪酬管理方面,对于同一岗位的员工,尽管工作职责相同,但是如果员工能力有高低,但薪酬却没有差距,则容易造成能力高的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因而基于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未将能力与薪酬有效结合,会影响对员工的激励效果;绩效管理方面,往往忽视绩效实施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对于员工绩效和能力发展没有建立关联,也就是没有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员工能力目标的实现相结合。另外,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习惯于增长模式下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种种困境:HR招聘失效、战略规划脱节、员工培训冻结、薪酬激励乏力、绩效管理异化、劳资关系风险,等等。如何面对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双重困境、企业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等诸多问题,是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的现实挑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