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中国智造的国家意志与现实需求

探索中国智造的国家意志与现实需求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也正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制造2025”连续3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2016年“中国制造2025”则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深入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国家意志下的“中国智造”前景广阔。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也正是从2015年开始,“中国制造2025”连续3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2016年“中国制造2025”则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深入实施”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说:“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国家意志下的“中国智造”前景广阔。 《2016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研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能完成超过50%的进程;到2035年,能完成70%的进程;到2045年,能完成90%的进程。到2049年,我国智能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甚至在若干领域能引领发展。

苗圩表示,通过智能化或者信息化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的优化;各个环节被监控,可以大大降低不良产品率,顺应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

从“制造”到“智造”,中国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使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

然而数据显示,智能制造仍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短板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携手德国著名工业企业博世集团,在2019年3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制造业整体尚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

《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称:中国大部分企业处于研发阶段,仅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60%的企业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低于10%。(www.daowen.com)

《世界经理人》“201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近九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处于初、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业务较窄,而且各系统信息处于割裂状态,集成度低。2015年,我国制造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仅为30%,大、中型制造企业的数控化率也刚超过50%。而美、德、日等国制造业的数控化率已达80%~90%。

此外,工业软件也是我国智能制造的制约条件之一。以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嵌入式系统软件为例,2016年中国软件业务的收入为4.9万亿元,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的收入为7 997亿元,仅占六分之一。

从产业发展阶段的对比来看,德国“工业4.0”是在成功完成“工业1.0”“工业2.0”,基本完成“工业3.0”之后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自然的“串联式”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走的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所以我国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在此背景下,完成从“制造”向“智造”的系统跨越,政商各界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政府层面需要创新和联动。苗圩表示,从制造业发展规律看,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政府在支持手段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持续的政策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如何真正实现部门间政策资源的联动,仍需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这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

企业作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智能解决方案提出本土化需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引下,企业转型需求迫切,但目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转型方向和模式不清晰,“简单地进行自动化和机器换人”;二是标准不统一,“企业要面临各种领域、各种层次的解决方案,难以整合和集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