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区域村庄调查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七大区域调查中的第三站,也是关键一站。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在传统时期普通农户如何在黄河边绵延生存却始终没有被详细记载,以一个村庄为单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的故乡就在黄河边,虽然对此无比熟悉,但是却很难总结出黄河边村庄和村民的详细特点,尤其是融进黄河岸边村民血脉和基因中的烙印,虽然大致明了,但却难以名状。笔者在此真心感谢我们的学院能够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笔者能够有机会重新深挖故乡的历史,抢救故乡的文化,并且能够带上一定的学术理想,可能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笔者对此深感幸运。
一、 轻车熟路,顺利进村
黄河岸边的村庄很多都以“庄”“寨”和“堡”来命名,这不仅是因为一种历史绵延之习惯,更是由于在平原地区没有天险的阻碍,百里之内一马平川,普通农户根本不能够抵御外来者的侵扰,甚至不能抵御大风的侵袭,而只能集中居住,在居住区人为建设寨墙、土堡以抵御自然和人类的入侵。也有很多村庄甚至本身就是以兵寨的形式出现:战士拿起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戍边屯田;随着朝代的更迭,许多士兵再也没有走向战场,而是永久地成为普通农户。村庄的性质发生变化,但是村庄的名字却延续了下来。防御是很多黄河岸边村庄的首要任务,因此也就产生了“内部凝聚、外部排斥”的欺生人、惧生人、防生人的传统。对于作为“本地人”的调研员来讲,进村是轻车熟路的事情,很多调研员根本就不需要通过官方途径,只需要利用自己的亲朋关系即可入场;但是如果前来调查的调研员是“生人”,进村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入户更是异想天开。在此要感谢学院领导“非河南籍调研员全部撤出河南”的合理安排,调查方能够顺利开展。
笔者调研的村庄是河南省封丘县冯村乡夏侯村。笔者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封丘县人,在此有着深厚的人情基础,来此调研可谓轻车熟路。“熟路”到何种程度从笔者到封丘县民政局老龄办对接一事即可看出:母亲一听说封丘县老龄办负责人孙国鹏副局长的姓名,即知道其是我二姨的同学,也是我母亲的校友,私交也非常不错,无须多言,除公务安排之外自然添加了私人感情的因素,对接甚是顺利,协助也甚为有力。在此再次感谢封丘县民政局的大力协助。
封丘县自古以来就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当然要排除紧靠黄河边一些种植水稻的村庄),并且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封丘县大部分村庄仍然坚持务农,虽然有一部分是国家打造中原粮仓的政策需要,但是更多的是本地村民自愿的选择。封丘县大部分村民“务农才是务本”,然而“务本却不能致富”的残酷现实使得传统与市场发生了剧烈冲突,全国贫困县的帽子也一直没有被务农为主的封丘人民所摘掉。传统麦作的延续和平原地区的自然地理形态决定了封丘县一定是黄河流域平原农耕型村庄的典型代表。带着徐勇老师提出的黄河村庄“旱”“大”“聚”“合”“稳”的底色预设和选村要求,笔者坚决选择封丘县作为此次调研的首选县域。但是面对一个个极为相似、外观面貌都符合选村标准的“理想研究对象”,笔者却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村庄与村庄极为相似,在无论村庄面貌、生产习惯、生活习俗,还是经济市场和风俗文化都非常接近的情况下,笔者曾一度认为选哪个村庄调查都可以顺利完成任务。但是在真正选择一个村庄进行深入调查时,却发现很多村庄或者由于1949年以前被土匪占据、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瘟疫、成为战区而失去了记忆,或者只能展现出非常有限的社会关系,远远不能满足调查的需要。封丘县民政局的同志们也因为笔者一次次推翻选择对象而非常烦躁。但是经过前两次华南地区宗族型村庄调查和长江流域村庄调查,笔者深知选村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合适的研究对象,即使村中老人再多,所得知的信息再详细,也难以满足全部研究需要。经过一系列考察,最终决定在赤贫的封丘县选择了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庄夏侯村作为本次调查对象,因为只有村庄较为富裕时才能形成市场,才能够有雇工、租佃、乡村集会等一系列因市场和经济所产生的特殊关系。
二、 关系所至,不计得失(www.daowen.com)
传统时期的夏侯村由于逃荒、匪患、做壮丁、做买卖等原因,村民关系并未局限于村庄之内,而延展至村庄之外。以笔者的主要访谈对象孙占秀老人为例,其虽是夏侯村人,但是由于求学、工作等原因已经在郑州市工作了20余年,如今也不在夏侯村居住,而是居住在封丘县城的敬老院中。老人做过教师,记忆力惊人,并在2014—2015年期间负责编写了夏侯村孙氏族谱,其对夏侯村历史的了解全面而翔实。然而对于要求驻村调研的我们来讲,对这样的老人进行访谈,交通和住宿这些客观原因就会成为阻碍。面对这样的情况,调研员必须抱着刨根问底的态度和坚韧的精神来克服困难,不能产生畏难情绪。明知有合适访谈对象,却因为客观原因而放弃,这对我们的调查是一种严重的损失。笔者为了完成对孙占秀老人的访谈,在调研经费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在县城寻找小酒店和小宾馆住宿15天以上,为了节约经费只能寻找最便宜的小宾馆。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收获却是颇丰。
在笔者访谈至“村庄治理”部分时,村中所有80岁以上老人都对势力强大的土匪有着深刻的记忆,并且一致认为土匪无论对村庄治理、村民生产生活还是对国家治理安排都有着重要影响。虽然村民知道土匪的传闻和大本营所在地,但是由于村中没有人做过土匪,很难了解土匪在实际过程中如何运行、如何治理,调研员就必须前往土匪的大本营,寻找曾经做过土匪,或者给土匪做过工的农户进行访谈。笔者就曾经前往大土匪刘凤桐、张继坤所在的山庄村和赵彩村进行访谈,困难同样很多,收获同样很大。在村庄调查过程中,村民生产生活的关系扩展到何处,调研员就要尽量前往何处。研究对象虽然是村庄,但是却不能局限于村庄之内,必须不怕困难、不计得失,才能更好地完成村庄调查。
三、 见贤思齐,终有所得
村庄调查过程中需要韧性,将调查成果转换成文字需要勤奋,但是如果将散乱的文字资料转换为具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就需要勤奋加韧性,必须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还能够开眼看人、见贤思齐,才能够实现研究目标,贡献学术成果。在调查过程中要见贤思齐,有很多女同学比我更优秀,能够吃更多的苦,并且能够和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一同完成任务,甚至进度更快,着实为人钦佩。在讨论总结的过程中要见贤思齐,很多同学能够讲述更为丰富和翔实的调查细节,使我认识到自己调查过程中方法的不足和思维的短板,进而亡羊补牢,及时通过电话和其他方式的回访获得有用的信息。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更要见贤思齐,面对各级同学的优秀作品一定要认真研读,借鉴其分类分层的描述方法,并且要虚心接受批评,敢于承认不足,善于弥补不足。
调查之后,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请原谅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调查结束之后,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发出很多质疑。或许只有那些深入调查的调研员才能够理解村庄调查之不易,误解之伤痛,以及文字之真切。笔者相信我们的努力终究会为人所认同,受人所尊敬,因为这样的调查可能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也可能真的是不可复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