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及其对乡村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深入,夏侯村的村庄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化急速转型,其社会实态呈现出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特点。本部分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信缘关系、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社会分化、社会冲突、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考察夏侯村的当下实态。
一、 血缘关系
在当今的夏侯村,血缘关系更进一步淡化,复合式大家庭已经完全不存在,并且村民态度已经由传统时期“崇拜复合式大家庭”变为“各过各的比较好”。父母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村庄主要家庭组合形式。村庄呈现出一结婚就分家的状况,否则往往暴露出婆媳矛盾、兄弟矛盾、妯娌矛盾等一系列家庭矛盾。
亲兄弟之间一旦结婚,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联系非常少,尤其是父母已去世且在异地工作的兄弟,更不用说本家亲戚之间,甚至很多本家亲戚之间名字都不知道。“亲戚走了才亲,不走不亲”已成为村民共识,出现很多“亲戚不一定亲,朋友不一定不亲,好朋友比亲戚亲”的情况。在当今的夏侯村,职业联系、利益关系、个人感情完全可以超越血缘关系。
二、 地缘关系
与传统时期“邻居就是亲戚”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今的夏侯村由于村民宅基地的变更和扩建,不同姓氏穿插居住的情况更为凸显,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的联系更为松散,“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相对于本家亲戚,村民更重视同街坊邻居之间关系的处理。
这一方面是对夏侯村传统地缘关系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对血缘关系的一种超越。新时期的村民更加重视地缘关系,其基于地缘关系的交往呈现出内容更私密、范围更广的发展趋势。传统时期邻里关系更多表现在工具的借用上,帮忙干活、婚丧嫁娶的通知、借钱借粮一般都是先找本家亲戚。当今的夏侯村,邻里之间的交往往往比本家亲戚更为亲密。在婚丧嫁娶、帮忙干活、过年拜年、借钱、共同赶会、共同外出务工方面,四邻街坊之间的联系都与本家亲戚无异,有的邻居如果在一起打工或孩子在一个地方读书,其联系更加紧密。这集中表现为婚丧嫁娶之中,四邻街坊所随的礼很多时候比本家亲戚的礼要大。例如本家亲戚之间约定,亲戚的孩子结婚互相随礼100元,那么关系好的邻居经常会比100元要多,并且帮忙干活要多。村民总结为“过去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有的近亲还不如街坊呢”。
三、 信缘关系
自“破四旧”运动之后至1980年代初,夏侯村传统的淳于寺会被解散,村民对神佛共同的信仰被肃清。实施包产到户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思想的活跃和社会氛围的宽松化,夏侯村村民重新组建淳于寺会。这一方面是对传统时期村民共同精神信仰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升华。传统时期村民信奉神佛大多是抱着功利的目的,祈祷淳于古寺中的神佛驱瘟降雨、旱涝保收或升官发财。当下的淳于寺会纯粹是村民对传统的一种追忆,对村庄历史的一种传承。村民再也不会因为洪涝灾害、治病救人等事情来祭拜神佛,而是为了弘扬村庄文化,并以此为契机恢复传统淳于寺会,重新摆上戏台,吸引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前来观看。
四、 社会交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村民的生活交往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下村民的社会交往虽有对传统时期的延续,但更多表现出了现代化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其一,生产交往个体化。随着大型全自动机械化农具的发展,村民的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传统时期依靠人力和牲口耕种土地的方式,使得单凭一家一户的力量不能完成农业生产,必须找人帮忙干活或搿犋。在当下,村民完全可以凭借单家独户的力量完成大量土地的耕作。新时期的农民甚至从播种到收割都不用亲自下地干活,而是雇用专门的播种机、收割机进行劳动,农民自己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即可。粮食收获之后,直接就有粮食贩子开车前来收粮。村民在田间地头即可将粮食出售,拿着现金回家,非常方便。
其二,生活交往个人化。对于家庭来讲,传统时期村民与村民的请客吃饭、婚丧随礼、购买物品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当下的夏侯村,家庭对家庭成员个体的牵制力越来越小,家庭成员无论买卖物品、请客吃饭都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出现了“儿子不代表老子,老子管不住儿子”“某两个家庭的大人互不来往,但是两个家庭中的孩子是好朋友”的情况。对于整个村庄来讲,村民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与传统时期基本上只和本村人打交道的情况不同,跨村、跨县,甚至跨省市的交往成为常态。村庄共同体对村民的约束、评价作用正在弱化,村民完全可以不和村庄中任何人打交道而正常生活。
其三,公共活动减少。传统时期,村民吃饭、晒粮食、淘井、闲聊的公共场所非常多,呈现出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干活、一起睡觉的状态。在当今的夏侯村,传统时期的饭场已经为饭店、酒楼所取代,邻里街坊都是各吃各的饭,基本没有一人端着一碗饭到大街上吃的情况了。供村民乘凉闲聊的杨树林、柳树林早已消失。尤其是村中的年轻一代,都是各自在各自家中,或各自到各自的朋友家小范围地交往、娱乐。只有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聚在某一个凉快或暖和的地方一起聊天。村庄公共生活越来越少。(www.daowen.com)
五、 社会流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家庭追求收入最大化,村中几乎所有家庭中的年轻人都选择通过外出务工、求学、经商的方式来进入城市、放弃农村生活。夏侯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年轻人长期在村庄的情况非常罕见。成功进城的村民定居城市,在城市买房,户口迁出,并且只有在逢年过节之时返乡走亲访友;进城失败的村民呈现出周期性进城务工的状况,农忙返乡、农闲进城。
以村民孙东槐的家庭为例:老两口留守村庄,有4个儿子4个女儿。大儿子长期在外承包工程,是一个小包工头,经常带领本村亲戚、朋友或邻居集体外出做工。二儿子成功考取大学,在某地级市高校工作并定居。三儿子外出开饭馆,生意成功之时在外地买了房子,常年不回家,生意失败之后经常往返于全国各地寻求商机,伺机重新创业。四儿子在家照顾老人,并周期性外出务工。大女儿年轻时成功进入国营企业,定居外地。二女儿随丈夫(国企职工)生活,定居外地。三女儿随丈夫经商,定居外地。四女儿随丈夫外出务工,行踪不定。
六、 社会分化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氛围的宽松化和身份制的破除,村民已经没有“干部”“农民”“工人”“个体户”的概念区分,只有“有钱人”“一般人”和“穷人”的财富分化之别。随着村民职业变动性的增强,村民的职业分化呈现弱化趋势,与之相应的是财富分化概念的明晰。“成为有钱人”是当今夏侯村村民的共同追求,“不管一个行业地位高不高,只要能挣钱就行”。
同时,由于村民个人能力、身体状况、家庭氛围、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财富分化逐渐加剧。村中出现亿万富翁、百万富翁的同时,仍然有很多食不果腹、看不起病、吃低保的贫困户。
七、 社会冲突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推进,夏侯村村民之间的社会冲突逐渐减少。尤其是“严打”之后,村中喜欢打架闹事的地痞流氓面对过高的违法成本,已经不敢随意闹事。据村民讲述,现在村里谁和谁吵架、骂两句都成重大新闻了,一般都没有人打架了。此外,村民间一旦发生稍微激烈的骂街行为(还没打起来),其中一方就会打110报警,村委会不再管那么多事情,都是民警负责调解。村民描述为:“现在打110可方便,不管啥时候,15分钟就到了,警察一来就肯定吵不起来了。别说打架了,吵架吵狠了(吵得厉害了)都打110。也别说不一家人吵架了,一家人吵架(丈夫和妻子吵架)还报警呢。”
八、 社会保障
夏侯村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除低保之外,有很多专项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例如,村中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360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720元,9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1080元,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3600元,且这些钱不经村民委员会发放,而是直接由封丘县民政局委托银行直接打到老人的存折上。
除此之外,夏侯村村民全部办理医疗保险,并获得社会保障卡,由村民委员会集体办理。每人每年向村民委员会缴纳180元即可享受看病报销的国家政策,报销比例在70%左右。但是据村民描述:“现在是能报销了,但是医院不中啊。很多自费药,咱老百姓也不懂,报销的时候很多都不能报。医生会告诉你这是自费的,不能报,虽然是自己选择,但都是连哄带骗的,说自费药好。咱们村子的某个人,全部用了能报销的药,但是动手术动了三四次才治好,花的钱比用那些不能报销的药还多,还受罪。所以还是医生说啥好,咱用啥吧。但是比过去好多了,看病压力小了很多。”
表4-10 2016年夏侯村90岁以上老人补贴发放情况
资料来源:冯村乡民政所2016第三季度“老龄上报情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