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传统时期北方村庄的建制沿革,必须考察村庄所属县域的建制与沿革。夏侯村得名于兵事,且在整个历史时期村庄的建制沿革都深受战争影响,变动性强。本部分将从明清以前时期、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和1949年后三个部分考察夏侯村的建制与沿革。
一、 明清以前时期
据传,周朝时期,周武王为防外患,在夏侯村地设狼烟台,命守将终生看守。守将一代传一代,即成兵寨,夏侯村的建制自此开始。
据《封丘县志》记载:封父的祖先姜钜,因参加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夏后启时代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在方圆不足70里的地域建立了封父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封丘县先属卫国,后属韩、宋,下辖平丘、长丘、虫牢、黄池、云响城等地。秦朝时期,封丘隶属三川郡南燕县延乡,下辖10亭。西汉初年始设封丘县,隶属兖州部陈留郡,下辖黄池、封父、桐牢等7亭。魏晋南北朝时期封丘建制变动较大,东魏以前隶属不变,东魏以后隶属梁州部开封府;北齐时隶属梁州部陈留郡;北周期间又隶属汴州部陈留郡。其间下辖不明,实行“三长制”。隋、唐时期,封丘分别隶属兖州部东郡和河南道陈留郡,下辖不明,实行“三正”制度,改“三长”为里正、坊正和村正。五代、两宋时期,封丘隶属京畿开封府,沿用“三正”制度。元朝时期,封丘隶属江北道汴梁路,下辖不明,地方实行“坊—社—村”制度。明朝时期,封丘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下辖43里,地方实行“里—户”制度,每里下辖125户,设置里正、里市各一名,负责赋税和徭役的征派。具体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3 “传说时期”封丘县的建制与沿革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1994年版《封丘县志》的记载整理而成。
二、 清末至民国时期(www.daowen.com)
清乾隆时期,封丘县改属卫辉府,下辖的43里改为43地方,即轱辘井、产角、潘店、淳于、东留固、北留固、纪店、荆隆宫、北街、南街、东街、西街等43个地方,此时的夏侯村隶属淳于地方。清末,除地方之外,兼设社,与地方并行。淳于地方改为淳于社,此时的夏侯村隶属淳于社。中华民国初期(1912—1916年),封丘县隶属于河南省民政厅,全县共设3个区,此时的夏侯村隶属一区。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封丘县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夏侯村区属不变。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全县3个区变为5个区,后又改为6个区,夏侯村区属不变。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行区制,地方与社同时废除,夏侯村隶属一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划区办法,推行自治,将全县6个区划并为5个区,编为170乡14镇,平均每个区下辖30个乡镇,此时的夏侯村隶属一区淳于乡。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停办自治,实行保甲制,全县划为202保,辖2257甲,此时的夏侯村自成一保,直接归县政府管辖。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5个区缩为3个区,区设联保,全县设联保30余个,此时夏侯村为“沙岗-老庄”联保夏侯保。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封丘沦陷,此时的封丘隶属河南省豫北道。县下取消联保,改为区,保、甲由区公署直接管辖,此时夏侯村隶属一区公署。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封丘县隶属河南省濮阳专员公署。县域内实行“乡(镇)—保—甲”制度,全县共设9个乡和1个镇,此时的夏侯村隶属沙岗乡夏侯保。“清晰时期”的夏侯村建制沿革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4 “清晰时期”封丘县夏侯村建制沿革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1994年版《封丘县志》的记载整理而成。
三、 1949年以后
1949年至1951年,封丘县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员公署,全县共设8个区,夏侯村隶属留光区。1952年,隶属河南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增设冯村区为第九区。1955年撤区改乡,全县划为44个乡。1956年合并为21个乡,此时的夏侯村隶属于冯村乡。1958年7月,全县20个乡合并为9个乡;8月,将9个乡改为9个人民公社。1958年至1983年,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此时的夏侯村隶属冯村公社夏侯大队。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将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同年,全县推行村民自治,共设24个乡(镇),606个村民委员会,631个自然村,3304个村民小组,11789户,此时的夏侯村自成一大队隶属冯村公社。具体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1949年后封丘县夏侯村建制沿革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1994年版《封丘县志》的记载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