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铺村的文化变迁

河北铺村的文化变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5年河北铺村解放后,随着土地改革运动、集体化、土地承包到户时期的相继到来,其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1956年,河北铺村成立了俱乐部。此外,河北铺村很重视培养自己的农技人员,不断选派有志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改革开放后,河北铺村俱乐部解散,村里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河北铺村有和外地、外单位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的传统。此外,河北铺村四条街春节的娱乐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1945年河北铺村解放后,随着土地改革运动、集体化、土地承包到户时期的相继到来,其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文化

1952年,为了扫除文盲,河北铺村在地藏王大庙办起了速成识字班,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认识1500个常用字。识字班的学生都很尊敬老师,称老师为“先生”。先生家有农活的时候,学生们都会抢着去帮忙,如帮忙锄地、割谷子等等。“50年代的夜校,那真是咱村的清华大学,不仅为咱村,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村中老人说。1950年代,村民们的文化需求开始从欣赏型逐渐向参与型转变。一些组织松散、道具简单的文艺项目应运而生,如抬花桌、踩高跷、扭秧歌、花棍舞、打腰鼓、武术等等。1955年,村里第一次放了黑白片的有声电影。1956年,河北铺村成立了俱乐部。俱乐部有十几名文艺爱好者,他们排演快板、独唱、大合唱之类的文艺节目,还在村里办起了读报栏、图书馆、黑板报。

二、 集体化时期的文化(www.daowen.com)

1965年,河北铺公社从县里聘请了三名医生在村里组织了农村医生培训班,为村民们讲授人体结构、常见病防治及意外伤害急救等知识。为了发展农业生产,1960年代到1980年代,河北铺村以小农场为阵地,针对各个农业生产环节举办各种培训班,如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培训班等等。培训对象主要是生产队干部和农技员。此外,河北铺村很重视培养自己的农技人员,不断选派有志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1960年代,酷暑或农闲的夜晚,村民们喜欢在大街上讲故事、说闲书。如赵代青喜欢讲《封神榜》,魏敬尧喜欢讲三国,等等。1965年“四清”运动中,俱乐部被誉为“党支部的两个拳头”之一,是必须要抓好的青年组织。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些说书、唱老戏、玩杂耍的被视为“封、资、修”“牛鬼蛇神”而禁止演出,俱乐部成了唯一的村文化阵地。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1973年河北铺村为各家各户安装了舌簧小喇叭,为村民们一天三次播报文艺节目和时事政治。1977年,各生产队先后购买了12寸黑白电视机,安放在队部让社员们学习政治和文艺。

三、 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的文化

1982年,为了提倡多种经营,河北铺村鼓励社员搞养殖业,举办养鸡培训班,还规定凡参加养鸡保险户的村民均可免费听讲,这极大地促进了村庄养殖业的发展。此外,村民邢学增在自己家开办了油漆家具的培训班,培训时间为15天,当时村中有7人参加。改革开放后,河北铺村俱乐部解散,村里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河北铺村有和外地、外单位联合举办文化活动的传统。1980年代,河北铺村曾不断邀请一些职业名剧团、文艺团体来村里演出,如河南清丰县豫剧团、邢台河北梆子剧团等等。此外,河北铺村四条街春节的娱乐活动也呈上升趋势。刚开始的时候春节的娱乐活动就几个干部组织,没有正式的组织。后来,一些热心人自愿报名当会首,使得春节的娱乐活动有了组织。春节娱乐的花费也由会首带着会员去各家各户收集。与生产队时期相比,“大包干”后村民们的空闲时间多了许多。村里一些文娱爱好者,尤其是冬闲的时候,会在村里编排小节目,除夕、春节的时候就在村大街上表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