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期,河北铺村村民一方面通过家庭教育学习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和禁忌,另一方面通过私塾教育学礼、学文化。因为重视教育,河北铺村出了许多贡生、举人、进士和探花。
一、 家庭教育及其关系
1945年前,村中富裕人家的孩子才能去私塾上学,普通农户的孩子很少进私塾。即便有些普通农户的孩子上学上了一段时间,最后迫于家中经济压力,也还是会回到家中跟着父母干活。所以,家庭教育是村民们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父母和长辈是孩子们的教师。
日常生活中,父母或长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后辈,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常识、种植技能、日常礼节、为人处世的道理等等。在教育的过程中,长辈对后辈既表扬又批评。对于那些犯重大错误或违背道义规则的后辈,若当家人管不了,可以请家族中的尊长、“家长”对其进行管制和教育。对于那些忤逆的不孝子,舅舅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旧时,村中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很少去私塾接受教育。能去私塾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财主家的女儿,大部分女孩就在家中跟着母亲、嫂子们学习纺花、织布以及料理家务。那时的女孩们七八岁就能纺花,十几岁就能上机织布。
河北铺村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禁忌,这些禁忌在无形中规范着村民们的生活行为。其禁忌归纳起来可分为衣食、房屋、婚丧祭祀、日常行为四个方面,具体的禁忌如表5-1所示。
表5-1 河北铺村日常禁忌
续表
二、 私塾教育及其关系
旧时,河北铺村有4个私塾,南街2个,北街2个,要上学的孩子都在这4个私塾上。
(一) 负责人
私塾由学董和先生共同兴办。学董负责招募学生、收纳学费、寻找教学场地等事宜,先生则专门负责教书。学董一般是村中较有钱的财主。财主操办私塾的事情,一是因为其有着较为先进的思想,且与村长有着较好的关系,不然村长就会干涉,让其办不了私塾;二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与私塾先生多些接触的机会,让其对自己的孩子多费些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三是为了挣钱。“办私塾也像做买卖一样,可以挣钱。一般都能挣钱,赔钱的很少,赔钱就不干了。义学就是赔钱,但是我们村没有。”村中老人回忆道。私塾的先生一般都是村中的秀才,年龄大多为四五十岁。有些私塾先生家里还种地,有些不种。如北街进士府里的那个私塾先生是个老秀才,已经五六十岁了,他就不种地。对于学董和私塾的关系村中老人是这样形容的:“就像办工厂一样,我是董事长,是老板,我让你来这干,一年给你多少钱。”
(二) 学费
私塾的学费由学董和先生一起商量决定。学费用粮食计算,4个私塾的学费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一年200斤小米。不收钱,只收小米。私塾并不因为先生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收取不同的费用。“要得多了,没人去,你教得好就去的人多,所以就算教得好也不会多收学费。”村中老人回忆道。虽说私塾里有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不过因为能让孩子上学的家庭其经济条件都不差,所以学生们交的学费都一样。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交的学费不一样,高年级的学生所交学费要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学费一般是一年或半年交一次。如果是按半年交,则一般是五月份麦子成熟和年终的时候。没交学费的学生,由学董负责去收取。对于有些学习成绩好,但是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学董和先生会商量让其少交一些。学董为私塾张罗着各种事情,因此其孩子在私塾上学是不用交学费的,先生也不会让其交学费。私塾收取的学费一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给先生,一部分给学董,还有一部分用于支付房费。“学董也有报酬,都是从学费里分。学董、老师都规定好了可以分多少钱。房费也从学费里出,房子都是租的。”村中老人回忆道。上课时,学生自备桌椅,书本则向先生购买。
(三) 读书目的
没钱人家的孩子因为要为家里干活,挣钱买吃的填肚子,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一般都不上学。可以进私塾上学的一般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中农的小孩也去,家里能吃上饭,能管得了嘴的一般都会去。”村中老人回忆道。大多数村民在孩子8岁的时候,也有在孩子7岁的时候,就把他们送进私塾。让孩子进私塾读书的目的一是为了学礼,让孩子懂礼貌;二是为了学文化,有文化就可以干事,可以做生意等;三是为了考取功名当官。河北铺村因为重视教育,村中出了许多贡生、举人、进士和探花。无论是大财主家的孩子或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其读书的目的都差不多。“中农和财主家的小孩读书的目的都差不多,一是学知识,二是考功名。学得好,懂礼貌,将来能当大官。考功名了就有钱了,有钱了就又好了。”村中老人回忆道。据查,河北铺村的文武庠生、监生、举人、进士有130多个。
(四) 学习内容
私塾所设课程和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入学者读《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第二个阶段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第三阶段读《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左传》等等。“一个教室里有念《诗经》的,也有念《论语》的,你才去就念《百家姓》,上了三年四年了,你就可以念《中庸》《大学》之类的,各念各的书。”村中老人回忆道。私塾不分学期,因为入塾的学生学习进度不一,所以也不分班级,老师因人施教。初级阶段的学生一般由先生或较高水平的学生领读,然后再让其自己朗读。这一阶段以死记硬背、认字为主。第二阶段的时候,先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向领会义理过渡。先生每天会给学生讲半章或一章,谓“开讲”。第三阶段的时候则开始学习作文。私塾没有统一的教育年限,有些人在私塾读十几年书,有些就读三五年。具体读几年主要看家庭条件,家庭条件富裕的可以读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www.daowen.com)
(五) 教学场地
关于私塾的教学场地,先生家有房子的可以直接设在先生家里,他家里房间可以容下多少学生就招多少学生,地方大的就多招几个,地方小的就少招几个。没有或是场地不够的则需要另外找地方或租房子。如,在进士府教书的先生就因为没有儿子,有一个女儿也出嫁了,家里没人,所以,原本住在西街的他后来就住在进士府租的房间里,既在那教书,也在那生活,不回家住。无论是用先生的房子,还是另外租房子都得支付一定的费用。只是,如果用先生的房子,那么这费用就直接给先生;如果是租的房子,那么这费用就给房东。村长一般不管开设私塾的事情,只要有学董张罗着各项事务,有先生教学就可以。村民则自愿选择所要去的私塾。如果在一个私塾的学习效果不好,还可以换私塾。“开始在一个私塾上学,只会背东西,却不会认字,对不上号。后来换了个私塾,按那个老师教的方法学了之后就会了,手和‘手’字就对上号了。”村中老人回忆道。
(六) 教学目标
能写、能背、能认是私塾先生的基本教学目标。私塾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读书认字。对于所学的内容,先生会通过出题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考查。“在学校的时候一天到晚都念赵王孙李。让你念方格字,念500个单字,得在老师那里过得去。回家后父母还要问你今天学的什么。”村中老人说。私塾的正中挂有孔夫子的图像,学生们在先生那背完书之后都得先向孔夫子作揖方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是谁家的孩子,先生都一样地对待。每个私塾都设定了学生要遵守的规则条约,学生入私塾的时候,先生就会告诉他在教室不能大声喧哗,在私塾不能打架之类的。不然就要受到老师的惩罚,罚跪抑或被敲棍子。对于不守规矩的学生,村中老人回忆了一个这样的事情:
以前有个大财主的小孩在私塾不好好学习,还顶撞先生。先生觉得这个学生是朽木之才不可雕,就说不要他了,从此以后不再教他。孩子的父亲知道后,赶紧来给先生赔礼道歉,让孩子向先生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了。
(七) 女孩上学
无论是村长、大财主,抑或一般乡绅和一般家庭条件的孩子都在一个教室读书。以前能去上学的一般都是男孩,也不乏女孩。但是,女孩一般去的少,一个30多个学生的私塾,可能就只有一两个女孩,最多四五个。而且,这些女孩一般都是有钱的财主家的孩子。关于女孩上学,村中老人有这样的回忆:
以前,村中有户有钱人家,因为其有个亲戚参加了革命工作,是个革命干部,所以他们家受其亲戚的影响也有着较为先进的思想,就把家中的孩子无论男女都送去上学了。学成后孩子们都去参加了革命工作,包括家里的女孩。其中,有个叫赵青(5) 的女孩参加革命工作20多岁就牺牲了,后来被列为烈士。此外,其家中的其他几个女孩也都很进步。
(八) 先生过节
私塾先生都是村里人,都住在村里。逢年过节的时候,学生会给老师送些礼物,如端午节的时候送粽子,中秋节的时候送月饼、水果,过年的时候送肉或柿饼。送的量虽不多,但都是学生的心意。有些家长为了让私塾先生多培养自己的孩子,或是与先生关系较好,还会单独请其吃饭。“我的老师跟我爷爷在家族里是称兄道弟的,所以隔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打上四两酒,没事的时候一坐就半天。”村中老人回忆道。平时,先生不会让学生为其干活。但是,当先生家因为农活多忙碌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叫自家的长工带上牲口去给先生家帮忙。
(九) 先生的交往
因其知识丰富,懂得多,所以,私塾先生除了教书,还会被村民们请去为自家写红白喜事的文书之类的东西。尤其是当村民们要打官司告状的时候,会请私塾先生为其写状子。私塾先生因为很会写状子而被称为“鸟(6) 嘴”。“鸟嘴”被用来形容先生们会辩理。“县官都不会惹他们。他们会写状子,让你分不清。他说了有理,你就没法。但是不是白请,要给钱。”村中老人回忆道。虽然私塾先生会为村民们写状子,但是他们并不参与村民们日常纠纷的调解。“见官、打官司之类的大事情才管。断纠纷之类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不管。”村中老人说。
(十) 先生的地位
村长作为一村之长,管理着全村,自然在权威方面高于私塾先生。村民们对村长是怕,但是对先生却持尊敬的态度。村民们巴结村长是为了让自家人不受欺负,讨好先生则是为了让先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平时,村长不惹先生,先生也不惹村长。乡绅在村中的威望高主要是因为其有钱有势,即便如此,乡绅也不会随意惹先生,尤其是进士府私塾的先生。因为进士府私塾的先生既是先生,也是老中医,许多外村的人都来河北铺村找其看病。“一般的人都不会惹他,惹不起。你家有病了,就不给你看。请他看病都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你要是惹了他了,他就不去,就不给你看病。”村中老人回忆道。传统时期,河北铺村部分私塾先生的家庭情况如表5-2所示。
表5-2 河北铺村部分私塾先生的家庭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