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习俗与关系:文化背景下的交流

习俗与关系:文化背景下的交流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习俗依附于村民们特定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为此,本节将从婚姻习俗及其关系、丧事习俗与其关系、节庆习俗及其关系、日常习俗及其关系五个方面去考察1945年以前河北铺村的习俗与习俗关系。小字内压小字礼若干,由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回礼若干。婚礼前要请阴阳先生看日期,选好下轿屋、下轿时间,看好喜神方位。

习俗与关系:文化背景下的交流

文化习俗依附于村民们特定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为此,本节将从婚姻习俗及其关系、丧事习俗与其关系、节庆习俗及其关系、日常习俗及其关系五个方面去考察1945年以前河北铺村的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姻习俗及其关系

(一) 结婚圈

村民们结婚选对象一般都是在村周围三乡五里、十里八里之内的地方。少数人会在比较远的地方选对象,如村里有在大明县娶媳妇的。“大明县那个地方很苦,大人为了让小孩结婚然后就介绍过来了。但是,这种情况很少,一般都是三里五里,临近村,四五、八里路。”村中老人说道。

(二) 结婚条件

1. 年龄

过去,女的一般十八九岁结婚,也有十五六岁就结婚的,但是不多。“15(岁)结婚的,一般是家里困难,就嫁给男方。女婿通常会比较大,有大上5岁10岁的。15岁的小,不在结婚年龄。”村中老人说道。男的一般是在20岁结婚。如果家里有钱,也可以早一点结婚。村民们说早结婚是为了早生孩子。

旧时,村里流行过娶大老婆,所以小女婿大媳妇的现象很多。有的媳妇已经19岁20岁了,儿子才9岁10岁,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当家的让儿子娶大媳妇主要是为了让媳妇照顾儿子,相当于给儿子找个保姆。等儿子长大后,家里再给他娶一个跟他年龄差不多的媳妇。“那么大媳妇从此以后就被放一边了。如果大媳妇有能耐,能说会讲,那就能在家当家,但是,一般都当不了。有的大媳妇还会出问题,会去偷汉子。”村中老人说道。也有些小女婿大媳妇是被媒人两头撮合而成的。媒婆在做介绍的时候故意将男的岁数说大,把女的岁数说小。

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村民们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都是由媒婆介绍,父母做主。以前结婚被叫作“隔山买犁牛”,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不见面,全由媒婆说,结婚后才能知道对方长什么样。“长相看不到,全凭媒人的嘴巴说了。哪个小伙子长得帅,哪个女孩子长得漂亮,眉毛怎么样等。实际上长得怎么样就不知道了。”村中老人说道。

河北铺村有两户人家成亲。男女双方都是很有钱的家庭,办喜事的时候双方都办得很隆重,很气派。请了3个吹歌队,打了4个牌,还撑大红旗、打纱灯,闹得热热闹闹的。亲戚朋友们在酒席上也喝得很好。可是,当新郎到洞房后却发现新娘是个驼背,还长得很丑。于是,他当天晚上没圆房就走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3. 门当户对

村民们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媒人在给人做介绍的时候会说下对方家庭情况,双方家庭差不多的才能结婚。贫穷人家娶不到有钱人家的姑娘,有钱的人家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给穷人家。请媒婆做介绍成功后,男方要给媒婆谢媒礼,女方则不用给。谢媒礼有的人家给钱,有的人家给米,具体给多少视情况而定。村民们说媒婆给人说媒做介绍是“打兔子”,意思是媒婆成天给人说媒做介绍,但是不知道多少天才能说成一对。

4. 过五服

如果不同姓,本村人可以和本村人结婚。同一个村的人相互间还熟悉,又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如果同姓,那就必须得过了五代人之后(五服之外)才可以。总的来说,村民们还是和外村人结婚的多。两个村子联姻结婚的多了,两村村民相互间的关系也会有所改善。比如说,两个村的人因为什么事情闹矛盾了,刚开始互相都不认识。但是后来一听说是哪家的亲戚,那么可以让那家的亲戚去帮忙说说,这矛盾就好化解了。

(三) 订婚

1. 提亲。由媒婆到男女双方家提亲。提亲时,需问及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了解基本的家庭情况,看男女双方属相是否相克,双方家庭有没有结为亲家的意思。

2. 寄婚帖。男女双方相互交换写有姓名、生辰八字等内容的帖子,并请阴阳先生算一算。如果可以则结婚,如果不行就谢绝。寄婚帖一般在上半月,帖内要压礼钱,并由媒婆送至女方家。男方要给媒婆相应的报酬。寄婚帖是订婚中的最初程序。

3. 拿小字。小字内压小字礼若干,由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回礼若干。拿小字实际就是约定换书时间。

4. 换书。即互换婚书,具有确定婚庆典礼日期的作用。换书的时候要通知直系亲戚和近门家族。男方要在红书内放大葱2根,独头蒜2个,花椒2包,大盐疙瘩2粒,艾叶2包,棉籽2包,红棉花骨节2个,红鹅卵石2块,红圆管线2把,针2裹。此外,红书内还要放婚帖,附礼若干、全幅若干份。装好后用带线针头别好,并由包书人(即全完人)和媒婆一同送至女方家。女方收到红书后,将红书内的针、线、全幅留下,棉籽换成高粱,回压书礼若干,装若干份全幅,其他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装入女方红书回给男方。旧时,换书的时候男方要给女方买手镯、手链、簪子、头巾之类的东西,女方则给男方笔墨纸砚和四书五经。

订婚后,男女双方不看节。即便是男女双方的父母也不会聚在一起。订婚的过程中,如果哪方家长不想和对方结亲家了,可以在没有换书之前退婚。“因为通过亲戚来回地打听后,知道对方家长不好,女孩不俊,长得风流或脸上有疤痕之类的。”村中老人说。有些即使换书了,如果哪方想退婚也还是可以退的。退婚的时候,如果是男方要退,那么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女方可以不退。如果是女方要退,那么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女方就得退回给男方。订婚后如果有一方因故死了,那么这桩婚姻就算了了,另一方再重新找别人。在旧社会还有这样一个讲究,即如果男方病了,可以把女方抬去男方家,让女方给男方家冲喜。

(四) 婚庆

1. 婚礼程序

(1) 送婚帖。男女双方请村中有文化、懂的人誊写好婚帖,由当家人或儿子在婚礼前1—10天发放出去。“告诉亲戚朋友什么时候结婚。姑姑、姥姥、舅舅、大姨、小姨家都要去。男方的男方通知,女方的女方通知。”村中老人说道。

(2) 婚礼前的准备。婚礼前要请阴阳先生看日期,选好下轿屋、下轿时间,看好喜神方位。家里要粉刷好门楼、院子。全完人要为新人做好4条被子、3条褥子、2个枕头。婚礼前6—10天,男方要请好总管、厨房、知客、迎客等人,并一起商量结婚的相关事宜。婚礼前一天,厨房开始准备酒席上的饭菜。女方在婚礼前则是准备好嫁妆,并贴好“喜”字,撒上棉籽和高粱。嫂子们要为新娘子准备好随身饭。随身饭为88个饺子,其中两个为合食(形状不一样的饺子)。

(3) 上平安供。结婚当天,男方一早就要放3声炮,上平安供。上平安供是用斗装好谷子或高粱放在天地台上,然后插上五色旗。还要摆上15个馒头,5碗供菜,若干水果。最后烧香、点蜡、燃箔、放鞭炮。

(4) 通道路。早饭前,男方派4—5人抬着食盒到女方家叫作通道路。食盒内分五格,第一格放礼肉,第二格放麦子,第三格放白面,第四格放高粱,第五格放花籽。食盒外挂两个小罐,内装五谷。通道路的人到了女方家后,女方设茶水席招待。席间男女双方商议姻亲往返路线、下轿时间、嫁妆礼等事项。女方将男方所带食盒的麦子回半,馃子回60个,礼肉不回,并在礼肉那一格放随身饭。

(5) 过妆。男方通道路的人走了之后,女方随即派40个人左右将嫁妆送至男方家。过妆人到了男方后,男方设席招待,并且给嫁妆礼。旧时,嫁妆有办32件的,有办42件的,有办56件的,具体办多少就看家里的经济条件。结婚的时候,男方也会买些东西放在家里,但还是女方买的嫁妆多,花的钱也多。为此,村民们说嫁女儿赔钱。

(6) 迎亲。迎亲队伍出发前,拉马者(1) 得先领着新郎串自家,还得给天地磕头。礼毕后,拉马者拿着蒙头红、三件红、披红礼领着新郎和斟盅(2) 、把镖者(3) ,带着迎亲队伍出发。旧时,迎亲队伍前有旗帜仪仗,称半副銮驾。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后,进门之前,女方的嫂子或小青年们要给新郎撒白面,谓撒面花。进家后,女方要设水果席。斟盅坐首席,新郎坐副席,把镖者坐两边,拉马者坐板凳头。男方将蒙头红、三件红给女方的管事人。休息片刻后,拉马者将斟盅人请出,回到轿子里。新郎移入斟盅的位子,新娘的嫂子们给他披上披红,女方的叔伯或哥哥给他整理帽花。然后,新郎也回到轿中。新娘则头戴蒙头红,脚穿红鞋,由上拜老婆和圆伴媳妇们簇拥着上轿。

迎亲队伍迎回村的时候得从村东门进,忌从西门入。到村后,新郎由拉马者领着回家,新娘坐哥弟抬着的罗圈椅到洞房。男方要设席招待女方的送亲人员。女方亲戚一上桌,厨房的人就会端着盘子来满酒。酒满好后,女方就要将红包放在厨师的盘子上。上菜后,也要给红包。“开始的菜没有红包,后面给你上好菜了就要给红包,都是总管领着来的。这钱就归厨房的那几个人。”村中老人说。

以前,河北铺村赵家专门制了一套结婚用的桌椅板凳、轿子、旗、牌用作出租。因为轿子只有一个,所以如果当天结婚的人多,大家就要轮着坐。结婚时辰在前面的先用,轿子回来后第二个人再用,坐“二发轿”。村民们结婚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新娘都能坐轿子。有钱人家可以租用轿子,一般人家就用牲口拉的木头车,还有的穷人家干脆直接去新娘家把人领回来就算了。

(7) 开脸。由男方的全完人双手拿红线,用嘴咬着线头,形成交叉状在新娘的脸上比画一下,再用鸡蛋在脸上滚一下。这象征着姑娘从此就变成媳妇了。

(8) 踩棒槌。新郎倒坐门槛,脚踩棒槌,吃新娘从娘家带过来的随身饭。吃的时候,嫂子们会调侃地问他:“生不生?”新郎要回答:“生。”

(9) 挖富贵。由新郎在食盒中挖麦子,挖得越多越好。

(10) 押富贵。由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将一个红包压在洞房的柜子或箱子里,这红包9天后才能拿出。

(11) 拜堂。拜堂一般都在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全程半个小时左右。拜堂的程序是新郎、新娘就位,主婚人就位,来宾就位,拜高堂,拜天地,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过去,新人拜堂的时候有钱的人家会专门请个司仪,没钱的人家就请家里的人当司仪。

2. 礼钱

婚礼举行的当天,收到婚帖的人一般都会去参加。一般来说,只有被发了婚帖的人才会去参加婚礼。参加婚礼的人到了那之后都要随礼,不随礼的一般都不去,随礼钱主要用来帮助亲戚朋友们办喜事。在随礼的人当中,姑姑、舅舅、姥姥之类的亲戚随的礼多,有礼肉一方,被子、褥子一床,布一块,食盒一架,礼洋若干。其他的亲戚则视关系的远近送数目不等的礼钱、麦子、礼布。女方亲戚的食盒里一般送玉米、高粱,男方亲戚则送小麦,一般装二三十斤的样子,最多四十斤。食盒的最下层放两根葱,意为聪明伶俐。

送礼送多少一是看相互间的关系。关系好的就多送点,关系一般的就少一点。“看关系了,像村里一般的就50、100,好一点就200,再好的就更多了。”村中老人说。二是看对方送了自己多少。“一般都是你给我多少,我给你多少。你给我随100,我给你随100,有的给随200。”村中老人说道。随礼钱的时候,不管家里穷或富裕都要随,有钱就多给点,没钱就少给点,不能不给。尤其是别人给自己随了,自己就必须给别人随,要有来有往。而且别人结婚的时候人可以不去,但是礼钱一定得到。亲戚朋友们送的礼都会被记起来,结婚当天亲戚们送的礼钱都归当家人。记礼账的一般都是两个人,这两个人一个人记账,一个人管钱,而且还要相互帮忙看着,不能把账记错了,也不能把钱弄丢了。记礼账不一定叫家里的人记,一般都是请村里有文化、会记账的人,主家自己去请。记礼账的人也属于帮忙,没有工钱,但是最后会给些礼物。

3. 宴请宾客

主家会在婚礼后的9天内再定个日期设宴招待与自己关系好、随礼钱多的亲戚朋友。再设宴的请帖在亲戚朋友们随礼钱的时候就给他们。“现在是给100块以上的就请,当场就给红帖,说几月几日去哪喝酒。一般是隔一天去酒店喝酒。那些给50、30、20的就没有了。”村中老人说。宴请的酒席,有钱的就办得大一点,没钱的就办得小一点,不会都大办。有些家里面穷的人结婚,就家里几个人凑在一起就帮他把结婚的事办了。

吃酒席的时候,一开始都是让大家喝酒,不吃饭,也不吃菜。为了防止大家一上桌就吃饭菜,主家就不给大家发筷子。总管或家长在酒席上会去给亲戚朋友们满酒,让大家喝好。酒席上有个首席,首席由尊贵的客人坐。但是,首席这个位子并不容易坐,坐的人得会,他是有任务的,被安排在首席的人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坐首席的人不一定是辈分大的人,这个人得会管事,在客人们吃酒席的时候要会看大家的状态。他得在看大家喝酒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站起来对大家说,让大家喝好,好好喝。“过去,喝酒就是喝酒,这个喊的要看大家喝得怎么样了。不然,如果大家还没喝你就喊,就会说你这个喊的不会喊。”村中老人说。首席的这个人站起来说完这句话之后,主家就会给大家上筷子让大家吃饭菜。吃完了,这酒席也就结束了,大家各自回家。

村民结婚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请村长,也不是都能请到。能请到村长的一般都是村中有钱、比较有势力的人。如果村长来了,要给其安排特别的位子。他要被安排与总管、家长之类的人坐在一块。没结婚的女孩不能去参加婚礼,即使是自己玩得好的姐妹出嫁也不能去。过了门的媳妇则可以去当伴娘,叫作“圆伴媳妇”。

4. 串忙者

村民们办红好事的时候,新郎的叔叔大伯之类的亲戚会去帮忙。有些远一点的本家嫂嫂、婶子也会去帮忙。此外,其他一些来帮忙的则是自家的前邻后舍。让别人来帮忙的时候一般会先跟几个主要的人说,请他们在自家没事的时候就过来帮忙,其他的则来不来都行。帮忙的人中,除了主厨要给工钱,其他来帮忙的人则不用给报酬。但是,凡是去了帮忙的主家都会管饭。

(五) 婚后

1. 上坟

结婚后第二天午前,新娘要穿着蓝衣服,带着香、箔、供养由嫂子领着和新郎一起去上祖坟。不用去祠堂祭拜。“一般的姓氏都没有祠堂,祠堂的家谱不是时常挂着的。上坟就上自己的坟,嫂子领着去。”村中老人说。

2. 串自家

上坟回来后,新娘要由嫂子领着去串自家。串自家只需在别人家里跟人打个招呼就行,让大家认识新媳妇。串门只串自己本家的人,不去串别的姓氏。像赵氏家族这样人多的,只串本门一门就行。

3. 回门

婚后三到四天新娘会回娘家走一走。

4. 叫闺女

9天后,由娘家的兄弟或侄子两三个人带着两个礼盒来叫。新娘走的时候要穿嫁时的衣服,并给母亲带一两件被子、褥子和布料,布料给小姑子或侄女。

5.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时候,新婚夫妇要一起给父母拜年,公公婆婆要给新媳妇拜年礼。然后,新媳妇还要由嫂子或大娘领着去给自家拜年。领的人到了别人家后要主动跟人家说“新媳妇来拜年了”。拜年的时候,如果是给直系长辈拜年要下跪,其他的则只需在其院中站站。此外,长辈要给新媳妇拜年礼,中午吃饭的时候要摆酒席,并邀请近门的媳妇陪席。

6. 请媳妇

初二、初三的时候,本家当户和街坊邻居要把新媳妇叫到家中坐席吃饭。

7. 拜节

拜节也叫住正月。正月初六或初八,男方要派六至十人带礼肉一方、馃子两篮、麦子一布袋到女方家拜节。到女方家后新婚夫妇要先一步进门给父母拜年,然后入席。休息片刻后,女方会派一到两人端着礼盒、拿着馃子带着新女婿去串自家拜年,并送馃子。串自家的时候,如果是给直系长辈拜年,得下跪,其他的亲戚则不用。长辈见了新女婿都要给红包。串完自家,女婿回到家中后就正式开席,有三四十道菜。席间,嫂子们会给新女婿换鞋。换完后,新女婿要给嫂子们换鞋礼。酒席完毕后,拜节的陪同人员回去,新女婿留下住正月,一直住到正月十五。住正月期间,女方的本家当户、街坊邻居会请新女婿吃饭,谓请女婿。正月十五傍晚或正月十六,新女婿回家。回家时,新女婿会悄悄地拿岳父一件小东西,谓偷富贵。

8. 追节

次年农历五月,女方派三至五人到男方家送夏天用品,如凉席、竹帘子等,并给公婆一家每人做一双新鞋。男家设宴款待。

(六) 婚姻的其他形式

1. 纳妾

旧时,村中有钱有势的人,如大财主、队长、黑团的头等会纳妾。纳妾总体上分为四种情形:

一是第一个老婆没生育能力,父母、老婆都同意其纳妾。

二是强迫。有人看别人家的女儿长得漂亮,就强迫人家将女儿嫁给他,不然就要挨打。

三是攀高枝。有些门槛比较低的人家,为了攀高枝,沾别人家的威风,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些比自己门槛高的人家做小妾。

四是崇拜。有些女孩子看对方是个队长之类的人,觉得挺好,对他产生了崇拜之情,愿意嫁给他当小妾。虽然很乐意地嫁过去了,但是嫁过去之后的生活会怎样就不知道了。

关于娶小妾村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以前村中有个地霸,有钱有势,还有枪,娶了八个老婆。他的第八个老婆长得很漂亮,虽然说长得漂亮,但是没什么心计,人很单纯,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当小妾。当被明媒正娶娶回家之后才发现,这地霸前面的七个老婆个个都很厉害。这第八个老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漂亮获得什么优势,反而因为不会说话而不受宠。从此以后,她就在地霸的家里给地霸前面几个老婆做各种家务活,做饭、抹桌子,被当作丫鬟使唤,还要受各种气。解放后,地霸被枪毙了,这地霸的第八个老婆在本村另外找了一户人家把自己嫁了。

如果第一任妻子没有生育能力,父母出于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的需要会同意其纳妾。如果第一任妻子有生育能力,儿子要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或嫖窑子,那么父母就不会同意其纳妾,第一任妻子也不会同意其纳妾。如果第一任妻子的后台硬,娘家有钱有势,并且自己也足够厉害,那么她不仅不允许其丈夫纳妾,还会把那女的毁了。“一个人有多大精力?你宠了这个就冷了那个。实在是不能生育了才纳妾。如果自己的媳妇很好,那么家长就不会同意。”村中老人回忆道。娶小妾或娶好几个小妾的一般都是家里有钱的或是官场上的人。如果家里不同意其纳妾,那么他们就会另外找个地方养着那个女的。但是,其父母和家族的“家长”都不会认可她。

有文化、有知识、家庭有势力的女孩一般不会嫁给别人当小妾,会嫁给别人当小妾的一般是自家门楼低,为了攀高枝、装门风。虽然是小妾,但是如果是父母同意迎娶的,那么迎娶的规模就跟第一任妻子一样,都是黄花大闺女,都明媒正娶。小妾一般被人看不起,其地位要低于第一任妻子,当地村民邻居间骂街的时候就经常会说“你这个假小婆子”。虽说地位低,但是小妾是否要听从第一任妻子的管制,一方面要看丈夫宠谁。“看男的宠谁,宠小的,大的就不敢欺负小的。如果宠大的,那么小的就更不敢怎样。”村中老人说。另一方面要看第一任妻子的能力。“如果女的当家,那么即使男的宠小的,小的也得听大的。”村中老人回忆道。

按规矩,第一任妻子住正房,小妾们住偏房。即使小妾受宠也不能住正房。但是,如果丈夫嫌弃第一任妻子,那么他就会让第一任妻子住偏房,让他宠的小妾住正房。“正宫娘娘就住正宫。但是,像黑团的那个土匪就不会,你不听话就整你。就叫你住偏房。”村中老人回忆道。一般来说,无论是第一任妻子或是小妾们,房间里各式家具都要有。但是房间里的东西具体有多少,就要看丈夫宠谁了,宠谁谁房间的东西就多。“比如说,过年都是一人100,但是背地里的东西就不知道了。宠你就给你买手镯、项链之类的,就有偏向。”村中老人回忆说。虽是小妾,但是死后也能进祖坟。

无论是第一任妻子的或是小妾的,孩子大体上都是平等地对待。但是是否会偏向谁,一是看丈夫宠哪个妻子,二是看哪个孩子更有出息,更有能耐。“一个学习好,一个学习不好,一个来得快,一个来得慢,就会有偏向。跟哪个老婆好也会偏向哪个。”村中老人回忆道。至于第一任妻子会怎样对待小妾的孩子,得看小妾与第一任妻子的关系。如果相互间的关系不错,那么这第一任妻子就会把这小妾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如果相互间关系不好,甚至不和气,那么这小妾的孩子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就要看其丈夫的态度了。

小妾在分家的时候也能分到一份财产,其孩子与第一任妻子的孩子平等地享有财产的分配权。“分家的时候孩子们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房产、财富之类的基本上是一样的。”村中老人说。即使是没有生育孩子的小妾也可以分到一份财产。分家的时候如果有争议,便通过抓阄的方式让大家获得各自的财产,抓住哪个就是哪个。

2. 改嫁

丈夫死后,有些媳妇会选择改嫁。改嫁的时候,如果她有儿子,并且这儿子还很小,那么叔叔伯伯会管这个孩子,他们就不会让她把这小孩带走。家产也不能带走,只能她自己走。但是,如果叔叔伯伯不想管这孩子,那他们就会让她把小孩带走,家产也让她变卖带走。“叔叔伯伯不要的话,就卖给别人,卖给叔叔伯伯价钱就便宜一点。寡妇只能成多少得多少。”村中老人说道。如果改嫁的媳妇没有儿子,她要把东西变卖后带着钱走,那么她丈夫的兄弟就会给她出难题。但如果这女的自己还年轻,才二三十岁,那她会自己走。如果改嫁的媳妇只有一个女儿,那么家人会让她把女儿带走,让她改嫁。

旧时,女的改嫁不仅会名声不好,还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另嫁一户人家往往也是困难重重。有些心疼媳妇的人家就会对媳妇好,帮助她,不让她改嫁。关于改嫁,村中老人回忆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以前,村里有一女的,丈夫饿死了。因为生活不下去,她就带着孩子改嫁去了别的村。后来,她的孩子也在那边成了家,生活得还不错。解放后,那女的死了,她儿子就回到了河北铺村认祖归宗。当时,河北铺村还给他分了房子和土地。在河北铺村安定下来后,他也把他妈妈接回了河北铺村,和他爸爸葬在一起。

3. 续弦

续弦不仅需要当事人双方同意,还得双方的父母等亲人同意。续弦后要告知家族里的“家长”,请其来吃席。此外,续弦的妻子可以埋进祖坟。

续弦后,有的前妻的孩子可以跟后妈友好相处,不分彼此;有的则不行。“有些家庭前面的儿子看不起后娘,后娘也看不起前面的儿子,有好吃的还不给吃。”村中老人说。关于续弦,村中老人有个这样的回忆:

以前,村里有户人家,妻子去世后,他又娶了一个。后来,他们家就总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为前妻所生。后妈跟前妻的儿子关系不好,她看不起前妻的儿子,还把他分出去了。她把那孩子分出去的时候家族里的“家长”之类的人都去管了这个事情。但是,那后妈就说不要那孩子,还说从此以后她不管那孩子,那孩子也不要管她。没想到后来她自己生的孩子不听话。这时,她就想让前妻的儿子回来管她的儿女。但那孩子怎么也不回去管。

分家的时候,前妻后妻的儿子一样地按股分财产。如果后妻没有生到儿子,那么财产都归前妻的孩子,前妻的孩子要负责后妈的养老问题。父亲死后,如果儿子和后妈的关系好,那么这儿子就会把后妈当亲妈看待。如果后妈还年轻,要改嫁,那么她也有权分一部分家产。如果父亲死的时候已经和儿子们分家,父亲生前有自己的财产,那么他的家产就归后妈,她改嫁的时候可以带走。

4. 入赘

入赘,即招上门女婿。家里尽是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可以在自己的女儿中选一个让其不外嫁,招个女婿回来。几个女儿到底让谁招,就看谁愿意了。关于入赘,村中老人有一个这样的回忆:

村里有户人家,家里有三个女儿。一开始他让大女婿入赘。可后来大女婿家的兄弟不让他当上门女婿,他就回去了。二女儿已经嫁出去了。最后,那户人家就让小女婿入赘。这户人家会磨豆腐,他大女婿在他家的时候学会了磨豆腐,后来小女婿来了之后也学会了。

给人当上门女婿的,一是家里弟兄多,二是家庭不富裕、困难,或是没爹没娘。“调皮的、人品不好的人不要。不然连闺女、家产都赔给你了。要的是忠厚、老实的人。”村中老人说。上门女婿被招进来后,家里的财产都归他,他可以做当家人在家主事。但是,他得给这边的父母养老,不能回原来的家庭。以前父母的财产他没有继承权,也不用给以前的父母养老。但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可以回去看看。若上门女婿对这边父母不孝顺,那么这边的父母可以求助于家族里的“家长”,让“家长”教训他。如果上门女婿和他的儿子都改姓成为这边的人了的话,那么他就能在这边立祖,死后也可以葬在这边的祖坟里。如果不改姓的话,那就不能算是这边的人,死后也不能进这边的祖坟,在村中只能算是个外住户。

上门女婿招进来之后有没有地位、会不会被人看不起,与其上门女婿的身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关键是看这人的品质。“全在个人。品质好大家就看得起,品质不好大家就都看不起。如果这人忠诚老实、说一不二,邻里关系也好,就受尊敬。”村中老人说道。如果上门女婿招进来之后,发现他不好或是有病,可以将其退掉。关于退女婿村中老人回忆了一个这样的事情:

以前,村里有户人家招了个上门女婿。这上门女婿虽然人忠厚老实,但是却不太会说话。这边的父母看不起他,就把这人退了。这上门女婿是山西人,他从山西过来的时候把户口也迁到了村中,所以就没有再回去,而是落在了河北铺村。后来,这人从山西娶了一个媳妇过来,他们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小子。这人很会修秤,会办事,在村里生活得很好,跟四邻的关系也很好。他四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

5. 童养媳

旧时,家里穷得没办法,没饭吃,孩子都要饿死了的家庭会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别人当童养媳。童养媳被父母送出去的时候一般都比较小,有的五六岁,有的七八岁。领养童养媳的家庭一般也比较穷,为了儿子们长大后可以节省娶媳妇的钱,他们会选择领养一个小女孩。小女孩长大后就直接与自己的儿子结婚。“很小的时候就抱过来当闺女,长大一点就可以成亲,然后就成了自己的媳妇。”村中老人回忆道。女方把孩子抱给男方后,有的男方会给女方钱,有的会给女方一些小米,这就既救了女孩,也救了女孩的家人,让其有饭吃。虽然说童养媳被抱给男方后便跟亲生父母断绝了来往,但是因为这女孩以后要跟男方家的儿子结婚,所以她还是跟原来的父母姓,不用改姓。童养媳的亲生父母在把其送出去之后,有的就不一定在本村了,有可能逃荒逃往外地了,也有可能死了。童养媳从小不上学,就在家干活,婆婆会教其干各种家务活,如纺花、织布、扫地、做衣服、洗鞋袜、洗碗等等。

十五六岁的时候童养媳就会被要求跟男方成亲。虽是童养媳,但是也依旧要明媒正娶,当正房。结婚的时候,家里人会通知本家族的主要管事人。“本家族的都要知道,本家的“家长”、管事人、舅亲、邻居都会通知。”村中老人回忆道。因童养媳没娘家,所以就没有嫁妆,结婚的东西都由男方家操办。结婚的时候就选一户与自家关系较好的邻居,让童养媳在邻居家上轿,敲锣打鼓地从邻居家把她接出来。根据村中老人的说法,对于结婚,“童养媳没什么意见。你在我家里成亲,不是你什么愿意不愿意,你经常在这,自己都有培养感情,自己都很高兴。”

童养媳一般是与家里的大儿子结婚。但是,如果二儿子或其他儿子与童养媳感情更合,那么父母也会做主让其与其他儿子结婚。因此,童养媳最终与谁结婚还得看其与儿子们的感情。如果童养媳被要求结婚的对象是个傻小子,而这童养媳又比较聪明伶俐,那么她就会不乐意。有些被逼着结婚,在家受气了的就会选择逃跑,跑去跟别村的结婚,再也不回来。结婚后,童养媳身上多少会有点钱,但是不多,一般就是走亲戚的时候家中会给一点点。但是,如果童养媳比较有能耐,有些还能在家管事,掌管家中的事务。

童养媳一般都没什么零花钱,很少去赶集、上会,衣服都是自己织布自己做,但是被抱过来之后一般都会被比较好地对待。万一遇见婆婆对她们不好,不把她们当人看,当牲口使唤,那她可以向本家当户的叔叔伯伯、家族的“家长”、地方、村长求助。有些童养媳被婆家虐待了之后心眼也会变得比较多。她可以再接受同村其他男孩的追求,跟别人搞好关系,等有了依靠后就可以自己为自己找婆家,跟别人结婚。但是,敢这样做的女孩比较少,一般人都会选择忍气吞声。“除非是心胸大的,敢讲敢说的,有心眼了就可以告你。翅膀硬了,就可以自己找人,以后就不在你家。”村中老人说。

6. 卖骨都(4)

没有出嫁的女儿死后不可以埋在祖坟,但是可以在自家的地里刨个坑寄埋在那。“因为是个少丧,没有后代,所以不立碑,也没人去上坟。平时就只有母亲会去看看,给其烧点纸。”村中老人说道。寄埋在那后,如果有人来买骨都就卖掉。有些家庭会为没有结婚而死了的男子买个“媳妇”,即没有出嫁就死了的姑娘的骨头。生前结了婚的不行。以前光棍汉多,所以一般都能卖出去。

旧时,有专门介绍卖骨都的经纪。这经纪一般都是五十来岁的男的,年龄都比较大。这人跟各个村的人都有联系,没事就各个地方转,打听。当有人跟他说了要买骨都的时候,他就会帮忙找,做介绍。

买骨都也算是个婚礼,只不过是给死人办婚礼,所以卖骨都的时候女方会去送亲。“路费之类的男方全管。送的时候,男方要和经纪一起去接。要去起棺材,棺材不好还要给换棺材。”村中老人说。女方的棺材被拉回来之后就直接拉去坟里下葬,不拉回家。而且埋的时候没有什么讲究,不需要请阴阳先生,只是简单地下葬。下葬后,再立一块墓碑。下葬完后,男方的长辈和女方送亲的人一起回家吃饭。吃完饭后,女方送亲的人回家,从此以后两家不来往,也不算作亲戚,女方也不来这边看女儿。这种婚礼男方只需给女方买骨都的钱,不用给女方礼品、布匹之类的东西。

二、 丧事习俗及其关系

(一) 报丧

家里有人去世后,就让自家人去报丧,如叔叔伯伯或侄子辈的人。但是,不能让孝子去。去之前,先告诉他们哪个村有哪个亲戚,姓什么叫什么。到了那不能乱说话,尤其是不能找错人家。如果村里有同名的,那么就还得问下到底是哪个。报丧的人去报丧的时候不能带白,也不需要下跪。如果跟村长家没有亲戚关系,那么报丧的就不需要去跟村长说。

(二) 吊孝

街坊邻居们男的一般晚上来吊孝,女的白天来吊孝。本家当户的晚辈男子、媳妇除了白天来吊孝,出殡前的每个晚上都要来吊孝。如果有长辈来吊孝,那么男孝子要主动上前磕头。凡来吊孝者要按辈分大小,由左往右排序,晚辈在右边。吊孝的人一般在草铺前趴跪而哭,外甥类的趴跪在草铺边哭。女儿来吊孝时,要从街哭到灵旁。男吊孝者由男孝子陪哭,女吊孝者由女孝子陪哭。“来了之后就是跪,然后哼一下,说些‘我的姑姑啊’之类的话。再近的,就去给孝子见见面,说些客气话。”村中老人说。

吊孝完,与死者是亲戚关系的每人会给一块利事布,乘车来的会另外给车利事一块、鞭炮一封,并告知其下葬日期。对于街坊邻居则男子不给利事布,女子给利事布。

(三) 破孝、穿孝

吊孝后,总理根据亲属关系破不同等级的孝。

1. 整孝。整孝需穿戴孝衫、孝裤、箍子、脚孝。整孝者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女、孙女婿、出嗣子、承嗣子、续闺女、生亲戚、干儿、干儿媳、干闺女、干女婿。

2. 半孝。半孝需穿戴孝裤、孝帽、脚孝。半孝者为其他女眷、直系孙辈和近门晚辈女眷。

3. 头脚孝。头脚孝需穿戴孝帽、脚孝。头脚孝者为本家的晚辈男子。

此外,女婿、孙女婿、后代男子(头脚孝者除外)、生亲戚的孝不做成孝服,其他的全做成孝服。女重孝子每人给一小块白方布。死者的孙子的孝帽为白色,曾孙为蓝色,玄孙为红色。闺女、媳妇要分别打动婆家、娘家的人挂孝,孙女、孙媳也要分别打动各自的亲戚挂孝。“男的带孝帽,缀花瓣。女的是个箍子,箍子上面也缀3个花瓣。”村中老人说。

过去,家里有人去世,下葬之前孝子不出去。如果要出去,那么见人就要磕头。过年的时候,孝子要把大门关了,不出去拜年,别人也不来给他拜年。春联要用蓝色字体。穿孝的人要穿一身白衣服或者就穿白鞋。原本,村民们穿孝的时间为3年。后来简化为一年、100天、3个月,最后变成了49天。孝子服孝期间不能喝酒,不能参加娱乐活动,不然会被说没教养。有的人守孝3年都不剃头发。丧事刚过完,家里不能办红好事,得往下推一年。

(四) 成殓

成殓是将死者从草铺上移到棺材内。事前先请阴阳先生看好时辰,一般在第三天进行。入殓的时候本家男子和近门的晚辈、媳妇都要来。入殓由逝者的长子抱头,次子抱脚,与其他人一起合力将死者移到棺内。放入后,棺材盖错开盖上,棺前烧点箔。入殓时男女孝子要同哭,其他晚辈也施哭礼,女晚辈先哭,男晚辈后哭。

(五) 封口

封口一般在第五天进行。封口前要先给死者净面,净面的顺序依次是儿子、女儿、儿媳(非孕妇)。净脸者用籽棉蘸水给死者象征性地擦脸,边擦边说“某某洗脸”。儿子、儿媳用过的棉花扔到棺材里面,女儿用过的棉花扔到门外。封口时,本家男子和近门晚辈都要来。封口后,孝子们痛哭,其他晚辈也施哭礼,女的先哭,男的后哭。

(六) 熏墓

熏墓在出殡前一天下午进行。熏墓当天,先在孝子的箍子上粘棉籽花瓣,死者为男粘左边,死者为女粘右边。孝衫后腰部缀“麻披儿”。打墓前,长子先在墓地烧一包箔,挖3锹土,然后其他人再开始打墓。下午后半晌,孝子们带着面、油、锅、柴火到挖好的墓坑内熏墓。熏墓实际上是在墓坑里摊煎饼。摊煎饼依西北、东北、东南、西南、中间的顺序而摊,孝子多的依序而摊,最后伙摊中间那个。

(七) 请人和殡前准备

一般在第四天或第五天晚上宴请总理等管事串忙的,并安排出殡的相关事宜。串忙的人主要如下:

1. 总理

河北铺村办白好事有一个专门负责的总理,无论哪个姓氏有人去世了都可以请这个总理负责操办。旧时,全村的总理就一个,发展到后来则又出现了各家族、各门、各条街的总理。总理由村中懂丧事、有能力、有威信的人担任。总理不一定是辈分大的人,辈分大但是不懂丧事、不能管理依旧当不了。河北铺村办丧事按周公礼操办,办丧事的时候通常是一个大总理和两个副总理。大总理懂礼制,知道白好事的各种规矩和讲究,如怎么给死人穿衣服、怎么上草铺之类的,还知道什么亲戚来该怎么招待等等,他掌管着整个丧事的大局。而且,万一在办丧事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事情,总理也总能灵活地应对。即便是有亲戚来找麻烦、串嘴,总理也能帮忙说理,把事情摆平。副总理则在主家自己家找懂丧事的、有能力的人担任。副总理协助总理操办丧事,比如说总理去坟上了,那么副总理就得在家把家里的事情管理好,特别是要把总理交待给他的事情办好。总理是固定的,副总理是临时选的。副总理通常由总理提名。总理只能男性担任,没有女性。

河北铺村的丧事一般是办7天,叫“排七”。在这7天内总理要一直在那,不能走。即便是农忙时节,总理也得在那。但是,总理属于帮忙性质,没有报酬。在丧事的最后,主家会给总理送些酒、祭品之类的东西。

2. 库房

库房是在库房管理祭品的。办丧事需要用到的鞭炮、孝布、食品之类的东西都在库房放着,要用的人都得去库房领取。库房一般由3个人担任,2个自家的,再另请一个别人。如果自家有足够的人手且懂得看守库房,那就全部用自家的人。担任库房的人都比较正直,无论是主家自家的人还是外人,都不让随便进库房,不然就会毫不客气地将其赶出去。

3. 账房

账房是负责记礼账的,由有文化、懂记账的人担任。最少要3个人。一般人家办丧事就一个账桌,但是村中有钱有势的人家办丧事去随礼的多,有些放四五个账桌。(www.daowen.com)

4. 厨房

负责主要做饭任务的“厨房”一般是三四个。厨房一般请本街会做饭的人,不请外街的。但是如果本街没有,那么就请外街的。如果人手不够的话就再请帮厨,帮厨负责干烧火之类的活,一般请五六个。

5. 端盘的

端盘的一般由自己家有力气的小辈担任。

6. 迎客

迎客是在门口接待亲戚、引导客人的人。亲戚来了,迎客要引其去报账,去灵棚,然后去吃饭的地方。迎客一般是两个人,既可以是自己家的人,也可以是邻居。迎客要懂礼貌、讲规矩,不能找什么都不懂的人。

7. 知客

知客是在吃饭的地方招待亲戚的。这人得懂礼貌,尤其是要会说话。知客一般是两到三个人。

8. 寄行李的

寄行李的就是亲戚来了后,帮亲戚们看管行李、保管东西的人。寄行李的一般两个,由自己家年龄比较大的人担任。他们只需坐着看管东西,这样亲戚们吃完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拿上各自的东西回家。

9. 抬重的

总理手下有几个专门抬重的得力助手,每当村里有人要办丧事,总理就会叫上那几个人,提前跟他们打好招呼。以前村子小,全村抬重的就十五六个人,每条街都有,需要几个就叫几个。抬重的这几个人力气大,懂棺材的抬法,会配合,尤其是在下葬的时候知道怎么下绳。抬重不是谁都能抬,会去抬的。夏天的时候,排七后死人会流血发臭,气味难闻,一般人难以忍受,所以总理会额外给抬重的一些东西。

以上这些管事串忙的都得在出殡前定好并安排好。定好后,就得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擅自离位。这些人都属于帮忙性质,不用给工钱。但是,在丧事的最后,主家会给他们一些祭物,如“大饭”(用面做的)。具体给多少则由总理安排。除了这些专门请来管事帮忙的,自家不管长辈、晚辈也都会去帮忙。长辈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也能为其操点心。

(八) 出殡

1. 烧黎明纸、放炮、搭灵棚

出殡日黎明前,本家当户、近门的晚辈媳妇要去灵前烧黎明纸。早晨,负责放炮的人要放3声炮。负责搭灵棚的人要按照出殡的方向在大街上搭好灵棚,并贴上挽联、闹条等。

2. 移灵

移灵要按照花圈、纸冥品、遗饭篮、遗像、男孝子、灵柩、女孝子、其他孝眷、朋友的顺序将灵移入灵棚。移灵时,孝子们要晚辈搀扶,其他孝子拄哀杖,女眷拿雪柳。

3. 给祭物

亲戚们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给祭物,祭物分为全祭和半祭。女儿、孙女的婆家,儿媳、孙媳的娘家,干亲家,生亲家都要给全祭。全祭主要是花圈1面,孝布若干匹,香案全设,冰祭1副,猪头1个,大饭1套,馒头80个,油馃80个,油馓80个,面包80个,面果8个,细果、鲜果和礼洋若干。其他亲戚为半祭。半祭给的祭物比全祭少,有给小大饭的,有给供养的,也有只给礼洋的。回祭的规矩是祭品8个回2个,4个回1个,油馃、油馓、馒头、面包类10个回3个,丢冰狮不丢冰人,丢整猪不丢活羊,猪头不回。生亲戚要适当多回一点。折完祭物后,要在亲戚们装大饭、小大饭、元供的篮子中各放张谢帖。办丧事的时候,邻居也会随礼钱帮助其办丧事。“佃客家死人了,主佃双方关系不错的地主会送些钱去。或是经常帮地主家干活的,地主也会给他们些钱或东西。”村中老人说。

4. 亲戚来上祭

凡是亲戚来上祭,都要先放3声炮。主要的亲戚来,进村的鞭炮要一直开道到灵前。有些讲排场的还叫人到村口去迎接。祭物摆好后,亲戚在4个陪孝人的跪陪下上孝台施叩首礼。女婿、孙女婿行叩首礼时,肩搭孝布,由长辈领着去。死者或死者妻子的娘家人要三请,而且来得最晚。死者为男性的只来男的,死者为女性的则男女都要来。亲戚上祭的时候,男的由男的施陪哭礼,女的由女的施陪哭礼。娘家人给的礼不是最多,但是地位却最高,来的人也多。他们来了之后,不仅都得给孝布,还得另外坐席,好祭物得给他们。村中老人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情:

村里有户穷人家,家里有人去世后,乡亲们都去帮忙。娘家人来了之后,却挑剔说招待他们的饭菜太差了,连肉都没有。知客给他们解释他们也不听。于是,总理就去说他们了。总理跟他们说道:“你外甥家里穷,没钱,我们在这别说吃肉,就是菜都吃不了,我们都回家吃饭。你要肉,有,我们总共就5斤肉,这有几十口人,你们要吃就吃。你吃,我们都走,你吃了你自己去抬你女儿。”后来,那人就承认自己错了。

5. 启殡

亲戚们都到齐后,下午2点多钟启殡。启殡前,陪孝者陪逝者儿子、孙辈、女婿、外甥到灵前依序辞灵。然后,男孝子由专人引导,在晚辈搀扶下痛哭出灵棚并回跪灵前。总理大喊一声“各自照杆——起——”后,抬重者起灵,同时承重孝子将老盆摔碎。最后,出殡队伍依照鞭炮、响器、花圈、纸冥品、遗饭碗、遗像、男孝子、灵柩、女孝子、近门自家晚辈、后代、亲戚、朋友的顺序走向墓地。送殡的都是同辈或晚辈,长辈不去。途中休息的时候,男孝子回跪灵前。走到村外,男女孝子收头挂孝。死者是男的,孝子挂左肩,死者是女的,孝子挂右肩。男孝子和未出嫁的女儿由后代给挂孝,出嫁的女儿由婆家、媳妇由娘家人给挂孝,并相应收头。挂完孝收了头后,孝子们磕头相谢,回到各自的位置。到墓地后,孝子依序跪在墓前痛哭,其他本家当户的女眷到各自的先人墓前烧纸。下葬完,男女孝子在总理的指示下依序近墓前看棺材放置是否合适正确,然后跪回原处,至此不再哭。最后请后代辞灵,请诸亲辞灵。辞灵后,响器在前,孝子、孝眷、亲朋按原路返回。

(九) 坐席

坐席也叫谢人席、打散场席。坐席时,先开有菜无酒的堂客席,堂客席孝子不慰礼;再开有酒的全体男子席。喝酒前总理领孝子给全体人员磕两个头。大家起立回礼,并说:“免了。”随后,男孝子们给各席斟酒致谢。大家吃完饭后就散席。席散后,要将所剩礼品和饭菜分一些给总理、厨房、库房、近门的等等。归还邻居家的物品时,要带一点小礼品或利事布。最后,留出给后代、女儿婆家所需礼品,其他的都按男孝子人数平分。“闺女、乡亲们给的礼钱由儿子们一起分。另外,儿子们各自亲戚给的礼钱就归各家,哪个儿子家的亲戚给的礼多哪家就有面子。”村中老人说。

(十) 发三

埋葬后第三天为“发三”。发三的时候孝子身穿全孝午前到坟上烧纸,男施磕头礼,女施哭礼。磕头后,后代把箍子摘掉,然后返回家中。同时,闺女用新白布包上礼品,另拿死者生前衣服一两件,由娘家派车送回婆家,到婆家把礼品分给近门家人。儿媳、孙媳也择日带礼品回娘家,并将礼品分给娘家近门的家人。发三后孝子便可出门了。

(十一) 烧七纸

每7天孝子身穿重孝到坟上烧一次纸,总共烧7次。死者是男性的按连七计算,即第七天为下一个七的第一天;是女性的按丢七计算,即第八天为下一个七的第一天。第7个七为尽七。闺女烧单七,不烧双七。三七、五七、尽七近亲亦来。五七烧黎明纸,闺女要拿8个小大饭,而且还要哭坟。“武阎王很厉害。但是,他没有儿子,就只有女儿,见不得女儿哭,见女儿哭就对这个鬼打得轻了。”村中老人说。对于“七”,村民们有一个这样的讲究:没有出七的孝子不能去别人家,如果想借别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别人家屋外喊。不然,对别人家不利。

(十二) 收泪

丧事后4—8天内,儿女亲家由亲家母带着礼品去看望,说一些宽心话。如果男亲家健在则不需去。

(十三) 百日

丧事完的第100天,子女和近亲都到死者坟前祭奠,闺女要拿8个小大饭。此后孝就可以全卸掉了。

(十四) 棺材

旧时,村民们办丧事有钱的就办好点,没钱的就办差点,没有说办不起的。实在办不起的那就叫几个邻居帮忙用席子一裹弄去埋了。有钱的人家用好棺材,没钱的就用差的。办丧事用的棺材分为好几等:其一,四独。四独的棺材好,价格也高,由4块整块的木头做成。其二,上三独。所谓的上三独是指上面、左边、右边三面是整块的木头做成。其三,十二独,也叫十二圆心。十二独由12块方方正正的木头做成。有的四独的还没有十二独的好,十二独的没有缺口,四独的有的会有缺口。其四,一窝蜂,用许多不规则的木头做成。

棺材所用木料也有不同,有松树的,有柏树的,还有柳树的。松树的不如柏树的好,柏树的不仅硬,还能发出一种气味防穿山甲,阻止穿山甲把棺材弄破后吃棺材里的腐肉。所以,有些没有用柏树做棺材的人就会在棺材里放些白菱子(音近词),也能散发出柏树的气味。用柳树做的棺材叫“平头”,也叫“贴头”。这种棺材用的木头很薄,棺材的木板是用许多薄木头钉在一起做成的,那木板狗用头一碰就会坏掉。所以,这种木料的棺材又叫“狗碰头”,穷人一般就用这种棺材。有些买不起棺材的村民则用木头钉一个木头箱子,把人放在里面抬去埋葬。还有些人则用一块席子把人一裹就埋了。甚至还有的是把家里的门扇拆了,把死人放上面用东西一盖,用绳子拴住后刨个坑就埋了。

过去,棺材的抬法有3种:8抬、12抬、32抬。其中,8抬、12抬的棺材放在上面。8抬前面、后面都4个人。12抬前面8个,后面4个。8抬、12抬都是前面重,后面轻,所以有力气的人在前面。32抬的棺材放在下面,用杆吊着。32抬前、后都是16个人,被称作“龙头凤尾”。

(十五) 上坟

村民们一年上5次坟:正月初一、正月初三、正月十六、寒食、十月初一。即使家里坟地在比较远的地方也要去。

村民们上坟的时候会带上箔、香、蜡烛、鞭炮,还会烧些红白蓝色的阴阳纸作为布料给逝去的人,让其用来做衣服。“现在都有卖的衣服成品,流行什么就做什么,呢子或是马甲。”村中老人说。此外,正月初一、正月初三上坟的时候,村民们会带上家里吃的包子、饺子、肉、酒之类的,还要扛着锹去把坟上的坑给填一填。正月十六就拿几个馒头,再带些供菜、水果。寒食和十月初一也要带锹,把被雨水冲坏的地方填一填。寒食和十月初一女儿也会回来上坟。因为是鬼节,所以女儿们上完坟后就回家了,不回娘家。

三、 节庆习俗及其关系

(一) 正月初一

零点后,村民们陆续开始上供、放鞭炮、煮饺子吃。天亮后,村民们要去给村里的嫡系长辈和其他长辈拜年。拜年的时候都是晚辈给长辈拜,长辈不去给晚辈拜年。“年龄大的就不去了,在家坐着。年轻的时候到外面磕头多了,年龄大了,都来给我磕头了。”村中老人说。村民们拜年讲究一定的顺序,“先里后外,从大到小”,即先拜自家的长辈,如爷爷奶奶、父母、叔叔伯伯,然后再去给邻居、乡亲拜年。“有些小辈来了好多,爷爷住在北屋,东西配房都住了叔叔、大娘,那么就先给爷爷拜年,拜完后再给叔叔、大娘拜。有的叔叔、大伯就会说给爷爷拜了年了,就不用给自己拜了,给爷爷磕头了就行了。”村中老人说。拜年的时候长辈们都坐在上席,晚辈对长辈行磕头礼。给邻居、乡亲们拜年的时候,对于与自己不同姓的人也要有称呼,该叫爷爷的叫爷爷,该叫叔叔的叫叔叔。到了别人家里拜年的时候也要讲究先后顺序,先给别人家的长辈如爷爷拜年,然后再给伯伯叔叔们拜年。村民们拜年都不带礼物。正月初一主要是给自己的嫡系亲属拜年,像姑父之类的姻亲亲属就正月初二再去。

此外,兄弟之间也会拜年。有的在街里碰到了就会直接在街上说句恭喜之类的祝福话,不下跪。给嫂嫂拜年也是说一声就好了,嫂嫂一般都不会让下跪。村民们串街拜年的时候,在街上碰见了亲戚朋友,有的会把别人叫到家里,有的就说见了面就算拜了年了,这样就不用再去他们家拜年了。村民们上午拜完年后,中午就回家吃饭。为了讨好财主,本村的佃客和长工正月初一的时候也会去给其拜年。

在河北铺村村民们春节拜年有个讲究,即在旧的一年如果与别人因为什么事情吵嘴、闹矛盾了,只要对方来给自己拜年了,那这矛盾就算了了,没事了。但是,如果矛盾比较大,有冤仇,那就不去拜年了。“有仇气了,就不去给他拜年,去了还不知道你给我回个什么话。如果都能想开的话,我给你拜年,年前的一切矛盾就都了了,见面就能说话。”村中老人说。有矛盾的人相互之间都会拜年,所以没矛盾的就更会互相拜年了。有些小辈正月初一拜年转一天都转不完,初二还得拜一上午。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以礼相待,即使是村长也得去给他的长辈拜年。

此外,未出嫁的女孩除了给自己家的爷爷奶奶拜年外,不用去外面给别的长辈拜年。出嫁以后,回来拜年也只需去给自己家的大伯大娘、叔叔婶婶拜。村中当年结婚的新人得由婶子们领着去给人拜年,被拜年的长辈要给其包红包。“婶子领着一起来了,就说新媳妇来了给你拜年。然后就要准备红包。现在都要100块,最少50块,以前就拿20块、10块。新女婿初六、初七、初八拜年也要拿红包。”村中老人说。

家中较小的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后,长辈都会给晚辈红包。“孙子、孙女来了都要给红包。旧社会就给得少,逐年逐年就给得多了。内孙、外甥都一样地对待,不然女儿就不高兴了,不能分个远近,都一样。”村中老人说。但是,有些老人还是会偏心。有些爷爷跟孙子、孙女近,就给孙子、孙女多一些。有些奶奶跟外甥、外甥女近,就给外甥、外甥女多一些。“兄弟家的小孩来拜年也会给红包,但是因为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孙子,所以给的会比自己的孙子少一些。”村中老人说。邻居家的小孩来拜年也会给红包,但这红包又会更小一些。对于别人家的小孩,如果对方给自己的小孩红包了,则也给对方红包;如果对方没给自己的小孩红包,就也不给对方的小孩红包。对于现在的包红包,一老人说道:“磕头了都要给红包,现在一磕头就要100块。现在的小孩都不稀罕那些吃的,都喜欢钱,我都给他们新票子。”

(二)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村民们都去给姻亲亲戚拜年。

(三)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村民们家族集体祭祖的时候。有祠堂的家族会将家谱轴悬挂在祠堂供族人观看和祭拜,并举行祭祖仪式。祠堂门打开后本家族的男丁会先去祠堂祭拜祖宗,然后再去祖先的坟墓上上坟。旧时,如果祠堂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不会打开,也没人看守,只有腊月二十七到正月十七才开。过了正月十七,族人会将家谱轴收纳在箱子里,并将祠堂门锁好。除了正月初三,其他时间村民们就只会去祠堂看看,不会在祠堂烧香、祭拜祖宗。村中那些没有祠堂的小家族,就将家谱轴悬挂在“家长”家里,大家都去“家长”家里祭拜祖宗。

(四)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也是拜年的日子。有些女婿携妻子和儿女初二去给老丈人拜年,有的就初四去。去的时候要带礼物,礼物中要有两个大供养。到初四的时候,村民们拜年就拜得差不多了。

(五)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被称为破土日。这一天被当作一年的开春,大家就要开始干活了。午后,家里悬挂的灯笼要摘下来,街里也不会有什么热闹的娱乐活动了。

关于正月初五,村中有个“穷土换富土”的说法。就是让大家在天还没亮的时候,起早把家里的垃圾、土背出去倒掉,然后再去财主家的地里装一筐土背回来,用自家的穷土换富土。

(六) 正月初六到初九

正月初六到初九四天是拜节的日子。这一天,结了婚的儿子要带着媳妇到老丈人家去拜节。出嫁的姑娘回来拜节后,娘家会摆一桌子吃的,然后找邻居、乡亲一起过来陪节。“几十个菜,他们来十几个,我们这边十几个。这边开始向那边的长辈敬酒,打通关,还划拳喝酒。现在就不划拳,而是玩豹子了。”村中老人说。

(七)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也叫“十子儿”“十不动”。据说这天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有“你让我自焉(安静)一夜,我让你自焉一年”的说法,所以村民们都要早点休息,早点睡,不打扰老鼠结婚。

(八)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是放烟火日。这一天村民们又会挂起灯笼,街上也会又热闹起来,有唱大戏、扭秧歌等歌舞活动。

(九) 正月十四、十五

正月十四、十五村民们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吃元宵。

(十)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是祭祀日,儿子要去上坟,出嫁的闺女也要拿着祭品回娘家上坟。出门在外不能回家的,也要在所在地的十字路口面对故乡祭祀。

晚上村民们会“烤杂病”。所谓的“烤杂病”,就是每家每户这天晚上都在自家门口点燃芝麻秸,然后把馒头用筷子插着放在火上烤,连续烤七家(即在七户人家门口烤),最后把烤了的馒头吃了。据说吃了这烤的馒头全年就不会生病。

所谓“十五圆十六扁”,所以正月十五吃元宵,正月十六的时候就要吃扁食。

(十一) 正月十七

正月十七有“送蝎子”的说法。村民们在这一天会煎辣的年糕、摊煎饼,说是能把家里的蝎子呛跑。并且还早起,然后在瓦片、碗片之类的器物上放上香头,点着后送到街头,边走边说“蝎子往外走”。

此外,还有“胡闹十七”的说法。这一天大家都围在一起别筷子、抬锤布石、跪搓板等等。别筷子的时候,如果筷子鼓起来了,那就说明今年家里会有好收成,年成不好就鼓不起来。

(十二)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五是仓官的生日,这算个“小年号”(小节日)。这一天要用面蒸米布袋,就是把面做成布袋的样子,并在里面装上枣豆,蒸好后用来供奉仓官。此外,还可以蒸仓官篮、斗、囤、圈、麦秸垛等祭品。还有就是用面蒸刺猬,蒸好后放在门上,头朝里放着。有的村民还用面蒸元宝,放在刺猬身上,说这叫“刺猬往家里驮元宝”。

(十三) 正月二十八

正月二十八是花神的生日。这一天家家都要拌疙瘩吃,并用疙瘩汤上供。村中有句话叫“收花不收花,全在二十八”,就是说如果这一天天气好,那就预示着今年的棉花将会有好收成。

(十四) 二月初二

二月初二是井泉龙王的生日。村民们会用蒸好的面龙来供奉龙王。“端去井边拜,烧香磕头。那个龙能吃,拜完后就拿回来吃了,不能扔啊,都是好面。”村中老人回忆道。旧时因为大多数村民家里都穷,没什么吃的,所以就有这样的说法:“二月二,刮大风,拾柴火、摊煎饼。”

此外,二月初二有不能去井里打水的禁忌。据说是绳子下井里去会捆住龙王的脖子。

(十五) 寒食节

在寒食节的时候,儿子们和出嫁的女儿都会带上祭品去给父母上坟。据说寒食节是收鬼的日子,所以这一天村民们上坟都去得很早,怕去晚了鬼都被收回去了。

(十六) 端午节

端午节前村民们就会包好粽子,包好后在过节的前一天给自家长辈送去,有时还买些糖糕。过节这天,村民们要在家拜神、敬天地。吃饭的时候,都是各家在各家吃,不会去邻居家吃。村民们会在门上插上艾枝,小女孩会在头上戴石榴花。现在好多村民家的粽子都是买的,自己不包。

(十七) 中秋节

中秋节对于村民来说是个大节日。虽然说中秋节的时候村里不会有集体活动,但作为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的孩子能回家的都会回家过节。中午的时候各家都吃团圆饭,晚上则是“相好挨近”的人家凑在一起喝酒、聊天。中秋节礼品送得多,有各种水果、月饼。晚辈在节前就要将礼品送至长辈家中。有时晚辈送的东西太多了,长辈会让晚辈们带一些回去。旧时,村民们生活普遍比较拮据,所以家里买的月饼少,大家吃的也少。现在村民们只要带上芝麻、葡萄干之类的东西就可以去街上的点心店让其加工制作月饼。但是,“现在都没人吃了,太多了。而且这月饼太甜,又不会坏。”村中老人说。

村中一老人回忆了他小时候家里过中秋节的情景。村民们过中秋节有个讲究:月饼之类的东西上供前不能吃,而上供必须是在月亮上来后。所以,每到中秋节的时候家里的小孩就盼着月亮出来,有时还盼得打瞌睡。上完供后,奶奶是家里的内当家,所以就由奶奶将家里的月饼、水果分给大家。分到后小孩子们都很开心,但是又舍不得吃,于是有的就会把分到的东西放在柜子里藏起来。

(十八) 重阳节

以前村民们对重阳节并不重视,只是提一提,没有什么活动和讲究。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都更好了,有的家庭会给长辈买衣服,但是这并没有普及。

(十九)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又称“十月一”,是祭祀祖宗的日子。据说这是放鬼的日子,所以村民们这一天去上坟不怕时间的早晚,午前、午后或是第二天去都行。十月初一后天气会慢慢变冷,所以村民们去祭祀的时候除了带祭品还会带上冥衣,这在村中被叫作“十月一,送寒衣”。

(二十) 腊八节

腊月初八村民们有吃腊八粥、做腊八蒜的习惯。据说这一天做的腊八蒜就是绿色的,过了这一天就做不成绿色的了。如果过了春节这绿色的腊八蒜还没吃掉,那么这蒜就不会是绿的了,又会变成白色的。

(二十一)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被称为“祭灶日”。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摆上糖果、芝麻糖之类的东西祭拜灶王神。据说,让灶王神吃了糖他上天后就能为自家说好话,即所谓的“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村中有一句这样的顺口溜:“二十三糖果祭灶升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会上集买东西,二十八、二十九粘粘对子、请请神。”腊月二十四被称为“扫房日”,村民们大扫除一般在这一天。腊月二十五村民们都在家做豆腐,腊月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七买年货。关于年货,当下村民们主要是准备一些诸如油盐酱醋之类的调料,猪肉、驴肉、牛肉、羊肉、鸡肉、鱼等。有的食物买熟的,有的则买生的自己拿回家加工。如村民们把猪肉买回家,瘦肉就用来包饺子,肥肉就用来蒸五花肉。有的村民会把驴肉、牛肉之类的肉炖好后摆在家里比较凉的地方,一盆盆地摆放好。一到初一就可以把准备好的东西端出来,全家人坐在家里吃。腊月二十七后,村民们家里该准备的东西基本上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卫生也打扫好了,所以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村民们就在家里贴春联。如果当年家里有人去世,那就不贴春联。“家里今年有人去世了就不贴春联,大年初一就把门关上,孩子们过年不去外面拜年,人家也不来你家。家里有悲哀的事情,心里不痛快。”村中老人说。

(二十三)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晚上,村民们会吃年夜饭。吃年夜饭之前不拜祖先,具体吃多少个菜则看家中预备了多少,有吃11个菜的,也有吃13、15个菜的。吃完饭后,女的洗碗收拾厨房,男的不洗碗。“他们在一起喝酒、闲聊。但是,有些比较勤快、会做家务的男的也会帮着一起收拾,有的男的比女的干得还好。”村中老人说。腊月三十晚上,村里有吹歌队,有些村民为了看热闹还顾不上吃年夜饭。吹歌队挨家挨户地走,吹到谁家门口了谁家就要负责点燃自家门口的灯笼。

旧时,腊月三十晚上村民们要起五更上祖坟。现在村民们嫌晚上天黑又冷,所以就改为下午3点以后去上坟,回来后,晚上就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此外,腊月三十晚上12点以后村民们要在家里的天地台上摆上供品祭拜,还要在家中烧香箔,放鞭炮。这天晚上不去街上看热闹的人可以在家里坐着,点个小灯守旧岁。坐着一直坐一夜,等到天亮了就上供、放鞭炮,辞旧迎新。

四、 日常习俗及其关系

(一) 过寿

村中老人无论男女60岁之后都会过寿做生日。做生日一般男的做得多,女的做得少,由已婚儿子操办。生日分为大生日和小生日。小生日规模小,只有儿女孙辈们参加,没有特定的仪式;大生日则规模大,花销也大,除了子女外,其他的亲朋好友也都会来参加。过寿那天老寿星的儿女、兄妹、亲戚、邻居之类的都会来庆祝,来的都是自己家的小辈,长辈不来。即使辈分比寿星大,若年龄比寿星小也不来。因为来了的人都得给寿星磕头,而大辈是不给小辈磕头的。“我做生日的时候,辈分比我大、年龄比我小的来给我做生日,我都得把他让上面坐。”村中老人说。来给老寿星过生日的人都会给老寿星带礼物。老寿星的女儿、亲戚都给他蒸寿桃,女儿要蒸15个。邻居可送些鞭炮,买些酒之类的东西。来给寿星拜寿的人都会被留在老寿星家吃饭、喝酒。“现在无论年龄多大的都做生日。上了60岁的就操办得大一些,下食堂,还叫唱小戏的。声势闹得很大,从上午11点唱到下午2点,要2000多块钱。年轻人则是同事们在一块。”村中老人说。

吃饭的时候,大家坐座位有讲究。老寿星坐在最尊贵的座位,其他人则按照辈分的大小依次而坐,小辈坐在最下面的位子。吃饭前得举行个仪式,仪式由司仪主持。司仪无论辈分大小,只要是家里会喊仪式上的那几句话的人都可以当。开始的时候,司仪会说:“第一项,请老寿星上座。”老寿星坐好后,其他人也都在天地台前站好了。然后,司仪会说:“先跟天地磕头。”大家就给天地磕头。最后,司仪会说:“给老寿星拜寿,祝老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跪。”所有人就都向老寿星行下跪礼。跪拜的仪式结束后大家入席,8个人一桌。吃饭的时候老寿星年纪大了不好动,可以让儿子们招待客人,去给大家添酒。

村中给老人过生日、过寿有一个讲究——断节不断寿,意思就是去给老人过了一次生日后,以后就得年年去,不能断。村中有些老人嫌过生日太麻烦,不太愿意过,有些干脆让亲友们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有时间的就来,没时间的可以不来。过寿并不是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过寿就不用像红白喜事那样得有专门的管事人。

(二) 生育仪式

生了男孩之后,家里人会高兴地说是个“大胖小子”,生女孩则说“又生了个小妮”。生小孩后,不满月媳妇一般都不去干活。家庭条件好的,生孩子后一两个月都不让干活。家里条件一般或是比较差的20天后就要干活,这极大地影响着媳妇身体的复原。孩子出生后主要有以下生育仪式:

1. 瞧孩子

孩子出生后,孩子父亲首先要去告知孩子的姥娘家。孩子姥娘得讯后要让女婿拿一兜儿挂面和鸡蛋回去。之后便是瞧孩子,瞧孩子分为亲戚瞧和邻居瞧。无论亲戚瞧还是邻居瞧都要避开农历初五、十四、二十三3个月忌日和三、六、九、十二日。

亲戚瞧分为3次:第一次是孩子姥娘瞧。一般在孩子出生后第三、第五天。所带物品有一竹篮子鸡蛋、一兜儿挂面、一盘芝麻盐、一个小枕头和见面钱。第二次为大瞧。一般在孩子出生后第八天进行,男女双方的亲戚都来。亲戚们除都送鸡蛋、挂面、馒头一篮外,个别亲戚还会给新生孩送被褥衣服之类的东西。如亲姥娘要送被褥一双,半大被褥一条,小褥子2条,棉衣、单衣各6套,猫头鞋12双等;孩子的姑姑要给孩子送小棉袄,姨要送裤子,妗子要送双花鞋,谓“姑姑的袄、姨姨的裤,妗的花鞋迷不了”。此外,所有的亲戚都要给孩子见面钱,具体给多少则根据关系的亲疏而定。“旧社会,有钱的生了小子就让大家都去吃喝,都去给他贺喜。家里煮大锅菜,有馒头,大家一起吃顿饭。”村中老人说。家庭条件一般的村民则就自己家的人热闹一下就好了。第三次是姥娘一人来瞧。姥娘来的时候提挂面、馒头一篮。“外婆来要拿个竹篮子,就是要‘拦着拦着’,不让孩子走了。”村中老人说。

邻居瞧。与自家关系好的邻居会择吉日送鸡蛋或挂面来瞧。有的也给见面钱。

2. 满月

在河北铺村,男孩满月28天,女孩满月32天。满月后,孩子母亲要抱着孩子回娘家住12天,谓“长12个心眼”。回娘家时,姥娘要派人来叫。走的时候,孩子要戴姥娘做的帽子,男孩要穿红衣裳,女孩要穿绿衣裳。临走的时候,奶奶要抱住孩子在院内走一走,边走边说:“东墙碰,西墙碰,到了姥姥家不生病……”然后在孩子的鼻尖抹一点黑,说“黑孩走,白孩来,姥姥家福气带回来。”此时孩子母亲给天地和婆母分别磕头后就可以走了。到了姥娘家门口,有妗子接住孩子。在姥娘家住满12天后,孩子父亲要来叫。回时,姥娘要在孩子的鼻尖抹点白面,抱着说:“黑孩来,白孩去,回到家里不淘气……”

3. 百日

孩子满百日的时候要在接近农历初一或十五的日子让孩子抱个葫芦剃头,谓“不捞头”。如果当年是闰年则要将头发剃光。

4. 周岁

孩子满一周岁的时候,要在孩子面前摆放干草棍、笔和食品让孩子拿。如果孩子先拿干草棍表示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拿笔表示孩子将来是个文化人,拿食品则表示是个有福气之人。

(三) 看风水

河北铺村对阳宅和阴宅都有风水讲究。阳宅注重房子的方位、高低和周边的环境等等,阴宅注重坟地的朝向、来龙、水口等。旧时,村中的赵氏家族信五行易理,关于此村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清乾隆时,赵氏家族请阴阳先生看了一块好坟地。这块坟地在村北驿路的西边,坟地前有个烽火台。阴阳先生说:“这块坟地好就好在有烽火台,可惜美中不足,如果有油,往火上加油,那前途不可估量。”阴阳先生进一步指点说,这“油”不是燃火和食用之油,而是指人,姓氏或名字是“油”的谐音的都可以。赵氏家族的人想了半天,名字里有“油”字的人不多,姓“游”的倒不少。于是,他们便通过亲戚从北杜村请了一位姓游的人来当管家,协助管理家务。后来,赵家的家业果然大为兴旺,甚至还买了许多北杜村人的土地。后来,北杜村的人知道这事情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油(游)越耗越少,北杜村会越来越穷。于是,便硬把在赵家当管家的那个人叫了回去。

(四) 留小辫、戴脖圈

男孩第一次剃头时,父母会在其后脑勺下面的燕窝处留一小撮头发,一直留到12岁,叫留小辫。村民们说这可以保佑孩子长大成人,帮其免除灾难。有的父母还给孩子带红脖圈,谓“拴住了命”。

(五) 辟邪

河北铺村辟邪的习俗有两个:一是照妖镜。高大的物体冲着自家大门被认为是不吉利、有妨克的。因此,村民们就会在门楼上、影壁墙上或是房顶上挂一面镜子对着那个物体,化邪煞为吉祥。但是,因为镜子被阳光照射后有反射作用,所以这也常常引起邻里纠纷,导致邻居间不和睦。二是罐子。住宅周边如果有障碍物冲射自家房屋,会被认为对自家不吉利。于是,村民们会在房顶放置一个陶罐,让陶罐的罐口对准障碍物,这被认为可以转凶化吉。

(六) 搂树

除夕晚上起五更吃饺子前,父母会让家中发育比较晚、个子比较矮的孩子悄悄到院子里搂抱住最高大的树,并小声念叨:“×树×树是俺爹,俺和你长得一般多。×树×树是俺娘,俺和你长得一般长。”据说,搂抱后来年就可以长得更高。

(七) 泰山石敢当

凡是住宅冲大街、冲过道、冲墙角者,村民们都会将刻有“泰山石敢当”字的石头垒在冲大街、冲过道、冲墙角的墙壁上,用来避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