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期,河北铺村的宅院类型主要有四合院、多重院、大众式和廓连四种。虽然村中的房屋布局没有规划,但是房子与房子之间却有着严格的界线,并且还需留出滴水地和采光的空间。此外,村中有7座庙,1个和尚塔。为了防盗、防土匪,保卫村民们的安全,村中还修建了7座阁门。村公所、饭场、乱葬岗、麦场和寺庙则作为公共场所,在村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 民居与村庄
(一) 民宅
旧时,河北铺村村中的房屋布局没有规划,不成排,要么弯弯曲曲的,要么就是散的。村民们的房屋类型大致有三种:平顶式、瓦房式和海青式。其中,瓦房式的全村有60多座,海青式的有13座,其他的都为平顶式,平顶式的最多。
村民们房屋的朝向大体都是一致的。堂屋都朝着向阳的方向,坐北朝南,而门楼则各具特色。河北铺村的门楼大体上有这几种样式:瓦房顶式、平顶式、卷棚式、海青式、园卷门式、“猪拱嘴”式。不同的门楼代表不同的家庭,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水平和家庭地位:海青式门楼的脊上有跑兽,这一般是有功名人的宅第,比如说进士府。卷棚式门楼多半是富裕人家的宅第。园卷门式则一般是开设的马车店。
图2-11 宅基地买卖契约
村民们建房子的时候要先盖里面的房子,后盖门楼,门楼一定得留到最后盖。对此,村中有“盖房子先把里面盖好”这样的说法。有的人家先将门楼盖好,但是盖好门楼后,里面的房子就会怎么都盖不起来。村民们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事情。此外,门楼一般不能比堂屋和配房高。堂屋、门楼、配房的高度应依次为:堂屋最高,其次是东屋,然后是西屋,最后是门楼。
村民们的房子都有严格的界线。对于房界,村民们会在房界边打洞放灰橛标注。自家的房屋面积是多大就多大,村民们不会随意侵占别人的房界,也不让别人侵占自己的房界。旧时,土地属私人所有,村民们的房产地都是通过买卖交易而来。图2-11是民国六年(1917年)河北铺村中的一份宅基地买卖契约。房产交易的时候不仅要通知四邻,还要请村长、地方、管事的、村中有威信的人来当中人。交易后房产的界线都会清晰地写在契约上,并以契约为证。买卖后,买方摆合食宴请四邻和中间人。旧时,河北铺村同一个姓氏或是同一个家门的村民偏向于将房屋坐落在一块儿。如图2-12所示,村中的赵姓、李姓、薛姓、杨姓、崔姓、晋姓、侯姓等都是成片地聚居在一块儿。但是,即便是同一个姓氏或家门,
图2-12 河北铺村民居分布
村民们对房屋的界线也格外地讲究,寸土不让。如果邻居之间因为房界发生了纠纷,那么可先由四邻调解,调解不成再找“家长”或是族中管事的,再不成就见官找村长、地方,或是打官司。
如果要挨着别人的房子建房,为了避免发生矛盾,建房的时候要跟左邻右舍商量。村民们建房都自己垒墙,不会与邻居建公共墙。相互挨着的房子,垒墙的时候可以不隔开,让墙碰着墙。如果自家不用在与邻居家挨着的那一面架设东西,那么村民们可以直接用邻家的墙面而只垒三面墙,而且可以不用给邻家钱。“用别人的墙没事,我的墙他用,他的墙我用。但是不能占着。”村中老人说道。但是,在房屋的高度上,挨着建的南面房子的后檐要和北面房子的前檐一样高。不然,北面房屋的主人就会不同意。房屋的地基也是南面低,北面高,越往北越高。胡同亦如此。
河北铺村有许多房子都是楼房,建楼房的时候得与邻居家的房子隔开一段空地,自家房子的影子不能遮住邻居家的房子,不能影响邻居家房屋的采光。村民们一般都让雨水往自家院里流。但是,也有村民让雨水流往院外。如果让雨水流往院外,那就得在房屋周围留开滴水地(如图2-13所示)。滴水地一般2米宽,也算作自己的宅基地面积。村民院里的水都通过一个暗渠流往院外,汇到胡同。自家的水不能流到邻居家,不然,可能导致打官司。因此,这就需要与邻居家空开一片流水地。邻居之间空开的流水地一般是1米或1.5米宽。在河北铺村,流出胡同的水的流动方向里有个讲究——水要绕门流。如,胡同的水往南流,那么胡同两边的人家的出水口都得在大门的北边,让水绕过大门往南流(如图2-14所示)。
图2-13 滴水地
图2-14 流水地
在旧时,村民们宅院的类型主要分为四合院、多重院、大众式和廓连。其中,四合院全村有51户,多重院全村有60户,约占全村宅院的37%。大众式宅院多是村中的中等户、中下等户居住,这类宅院占约占全村院落的25%。村民们对房屋的规模都比较看重,羡慕那些有大房子的人家。“前圈盆,后即起,一进三团院”,在村中是比较气派的房屋,推开门往里看,一节比一节高,如进士府的房子就是这样的。而且,进士府还有楼房,晚上灯笼一挂,满院都灯火辉煌。但是,这只有有钱人家才能盖得起。“一般的农民家也想盖大房子,但是没钱,就只能盖个下雨天能遮雨、冬天能避寒的房子。用土垛墙,上面弄点梁,铺点草。”村中老人说道。
正所谓“吃饭穿衣看家门”,吃饭、穿衣都得看与自家家门相不相称。所以,村民们盖房子也得看其家庭条件。为此,村中一老人回忆了他家盖房子的过程:
以前,爷爷家是土财主。一开始家里住的是土房。后来慢慢地家里稍微有点钱了,比较富裕一点了,就盖了个砖房。那时的砖房叫“里生外熟”,墙体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盖好后,家里又有钱了后又盖了两个配房。最后,家里的房子就有三个头屋,两个配房,还有院子。
(二) 村庄防卫设施
1. 阁门
图2-15 阁门
为了防盗、防土匪,保卫村民们的安全,1940年河北铺村建了7座阁门(如图2-15所示)。这7座阁门分布在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北巷子东口、北巷子西口和东街小南街。
阁门的修建属于公共性事务,由村长组织村民修建。黑团等组织抢劫的对象都是村中的有钱人、富人,因此,修建阁门的资金主要向村中的富户筹集。有钱的就多出一点,稍微差一点的就少出点。虽说穷人家里没什么可抢,也不怕被抢,只求家里下雨天不漏雨、冬天不冷就行,但是出于对村庄整体安全的考虑,穷人也以出工的方式参与阁门的修建。“外面都是地,我们村的房子好且高,再往外垒个墙,安上门,晚上锁住。这都是村里面自己建的。”村中老人回忆道。如果阁门坏了,其修建工作也由村长组织。
阁门建好后,村长专门安排了几个巡夜的人负责阁门的开关,其工资由村长统一支付。阁门的钥匙都在村公所的墙上挂着,“巡夜的人去拿钥匙,白天或是晚上就去开关门,这都是巡夜的干。”村中老人回忆道。因为夏天天黑得晚一点,所以,阁门关门的时间夏天会稍微晚一点,冬天则早一些。由于村中有人要做生意,所以早晨一般都开门开得早,天刚刚亮就开门。晚上阁门关了之后一般就没人出去了,因为外面土匪多、劫匪多,出去后就会被抢。“我们村地主有钱。一般的村子没有阁门,你想什么时候出去就什么时候出去。”村中老人回忆道。
2. 瞭望房
河北铺村东街土地庙那儿有个房子,黑团把它当作瞭望房,用来观察村庄及村庄周围的情况。一旦有情况便及时汇报。
据村中老人回忆,那个房子是清朝的一个财主建的。房子有两层,所处的地势比较高,楼顶上还建了个小房间。在那房子的楼顶上环顾四周,基本上可以看到整个村的情况。民国年间,村中一户财主家道衰败,于是便把这房子卖给了另一个村民。这村民是河北铺村一个姓方的人家的倒插门女婿,人很有能耐。他开纺纱厂纺纱,还在临洺关镇开了个收棉花的花店。因为产业都在临洺关,平时一家人也都住在临洺关,不住在村里。所以,这房子买了之后就一直空着。
那个房子不仅地势高、坚固,而且还临街,村里有什么事情在上面一看就知道,外面的人很难打进去,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后来,黑团来了之后就把这房子占了,他们用了这房子的后半截并在上面看守村子。“黑团把这个地方当成他的公馆,经常在那里驻兵。其他地方都很矮,那个地方可以把整个村都看到。那个房子就像个瞭望塔,一旦有情况便可及时汇报。”村中老人回忆道。因为房子的主人有时候也要靠着黑团,依仗黑团的势力,所以,黑团占了这个房子后,那主人并没有说什么。“要是惹了黑团他们就会来找你事,开条子、讹诈,所以(双方)就互相勾结、互相依赖,我仗你的势,你占我的房,互相都是有牵连的。”村中老人回忆道。
二、 神居与村庄
旧时河北铺村有7座庙和1个和尚塔。这7座庙分别是南街的千佛寺、东街的关帝庙和土地庙、
图2-16 铺村寺庙分布
北街的三教堂、西街的玉皇庙、十字街的地藏王大庙、洺河边的河神庙(如图2-16所示)。(www.daowen.com)
(一) 千佛寺
千佛寺以前叫千佛庵,寺内供奉有1000尊木雕佛像。千佛寺原址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19米。有庙地246亩,其中庙西墙外有80余亩,铁路西有100亩,村北和尚坟有30亩,村东北岗地有16亩,村东有20亩。此外,千佛寺还有石磨、石碾等庙产。
据村中老人回忆,因为日本人信佛,所以,为了不让日本人骚扰自家,村民们在1937年日本人进入中原后大抢千佛寺里面的小佛爷。不仅本村的村民抢,邻村的村民也来抢,千佛寺里面的小佛爷在那时就都被村民们抢完了。但是,将老佛爷摆在家中有时也不一定起作用,日本人想杀人的时候还是会杀。
(二) 关帝庙
据说,村民们刚迁来的时候,村里人烟稀少、住户分散,不时遭到强盗骚扰。于是村民就联合起来结成同盟。议事的场所供奉着关羽,人人都发誓要像关羽那样讲义气、守信用,这个场所后来就成了关帝庙。关帝庙南北长约17米,东西宽约17米,为一独院建筑。村民们去关帝庙烧香磕头,多是求平安、求买卖顺当等等。
(三) 三教堂
三教堂集佛、道、儒三教为一体,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大清道德天尊、孔圣人。此外,还供奉着花神奶奶和麦王奶奶。村民们种棉花、小麦多,所以就求其保佑多收点棉花和麦子。三教堂原址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9米,有2亩庙地。
(四) 玉皇庙
玉皇庙供奉着玉皇大帝。村中老人说,玉皇大帝是天神,白天是个皇帝,管理民间,人的寿命就由玉皇大帝决定的,晚上则上天管理天上的事情。玉皇被称为老天爷,主管着风、雨、雷、电、冰雹等,直接关乎五谷的丰收与否,所以村民们都对其很崇敬。玉皇庙原址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20米,有1亩庙地。
(五) 地藏王庙
地藏王庙主祀地藏王菩萨。村中老人说,人死了以后,如果生前办了坏事就要下地狱。但是,地藏王菩萨都愿意让大家往天上升。地藏王庙原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30米。主殿面阔三间,东山头外有一小配殿,殿后是菜地,偏东侧有一口水井。东有瓦房配殿五间,最南侧的配殿后墙一米外往南至南墙基有六间平房,为戏房。院子的东南侧有钟楼,西南角有一块搭戏台的空地。
(六) 土地庙
土地庙供奉土地爷,原址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17米,坐西朝东。村里有人去世了,其家人就要去土地庙那儿报庙、“压魂”,把人的灵魂压在土地庙,让土地爷给其往上报。关于土地庙,村中老人说了这样的怪事:河北铺村的土地庙坐落在东街的中间,所以村里一旦有人去世,死的人的数量就会逢双。如果今天死了一个,过不了几天村里就会又死一个。如果死了5个,过不了几天也会又死一个。总是要逢双。
(七) 河神庙
河神庙供奉河神。寺庙的面积不大,就1间房,2亩庙地。村民们祭拜河神是希望河神能保佑洺河水不要把村民们的地淹了。“现在这个河神庙没有了。那个庙是很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跟谁也没关系,占用的就是公家的地。”村中老人说道。
(八) 和尚塔
村东北岗地建有一座和尚塔,里面埋葬了一位住持。和尚塔占用的是千佛寺的庙地,千佛寺的和尚死了之后就埋在那里。
三、 公共空间与村庄
河北铺村的公共场所主要为村公所、饭场、乱葬岗、麦场和寺庙。这些公共场所在村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村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 村公所
旧时,村公所在地藏王大庙的对面,左边是三和堂和几户人家。村公所就一个北屋、一个大院和一个大门。北屋是平房,大门没有挂牌子。村公所的大院谁都可以进去,平时村长们待在那儿的时间不多。据村中老人回忆,李老申当村长的时候待在村公所的时间比较多,像赵恩源当村长的时候则住在临洺关镇,很少待在里面。村民们平时如果与人打架斗殴了就会去那儿找村长调解。“村民们都顾着干活,一般没事就不会去那个地方,也不会去那儿玩。那个地方空出来也没人占。黑团来这儿的时候还嫌这个地方烂。”村中老人回忆道。1945年后,村公所被改为了公办学校。
(二) 饭场
过去,村里有许多饭场,走一段一个,因此,那时的饭场被叫作“饭十里”。夏天的时候村民们选个空旷、平坦、能坐的地方就能当饭场。冬天的时候,村民们则喜欢蹲在背墙根,因为那个地方暖和。但是,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村民们都一定会选择干净的地方,有粪堆的地方没人去。“村民们吃的饭菜不是很好,都是用高粱面打糊糊,然后加些洋姜菜,装好端着就去街里饭场吃。那时,村民们都喜欢用大碗装着吃。”村中老人回忆。
饭场都是男的去,女的不去。男的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都可以去。男的到了那儿之后就蹲在一块儿,围在一起,或是坐成一排。然后大家你吃我的菜,我吃你的菜。村民们在饭场吃饭的时候没有座位的秩序讲究,都是随意地找个位子。有时候大家吃完饭也不走,就一起坐那儿聊天、拉扯闲话。虽是扯闲,但是也难免有些人扯着扯着就抬起杠来。抬杠后,这两人就再也不会坐在一起吃饭。就算都去了饭场,也是互相不说话,一人坐一边。大集体以后,女的也可以端着饭去饭场吃,但是大多数女的还是不会去。
(三) 乱葬岗
河北铺村村南有一块乱葬岗。村里没有坟地的人,或是经济条件差的穷人家有人去世了就可以埋在那儿。在乱葬岗埋葬不用钱,也不用经过谁的同意,没人管,无论哪个姓氏的人都可以埋葬在那里。
(四) 麦场
河北铺村东西南北村头都有麦场,有的一块,有的两块,有的三块。有的麦场面积还比较大,有二三亩。5月打场的时候,村民们使用麦场讲究“就近”原则,自己的地离哪块麦场近就用哪块。
麦场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公共麦场使用的人多,因此会有人提前去占场。有些村民会自己压麦场,压麦场就在自己的地里压,压好直接打麦子。自己压麦场的村民一是家里有10亩以上土地的,二是地离公共麦场远的。压麦场的时候,有的地邻家也会来帮忙。压好后,这些地邻家可以在这麦场上打场,不过那些没有帮忙压场的人也可以用。有的村民不自己压麦场,而是让雇用的短工压。压完后,自己先打。自己打完后,再让别人用。“用的时候要跟自己说,都是邻居,要有个先来后到,要排队。”村中老人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