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华夏先民在长期的自然探索和社会发展中,较早摆脱利用日月星辰和地形地物判别方向和标记位置的原始方法,利用地磁倾角和地磁偏角的相关知识,逐渐发展出司南、罗盘、针碗、六分仪以及牵星板等适用于陆上和海上的导航工具,还提出“制图六体”等地图学理论,使导航工具观测到的空间知识转化为平面图像,降低了使用门槛。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主流,中国传统导航和舆图技术渐显“落伍”,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在现代地理学范式内的奋力追赶。
·作为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系统涉及人造卫星、火箭发射、遥感检测、原子时钟等诸多领域,其核心功能是定位与授时,前者不仅能大幅提高武器装备的打击精度,还被普遍应用于高铁、共享单车等民用领域,后者通过降低微小时滞效应,为国家的金融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长期以来,世界上仅有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盟Galileo三大卫星导航系统,尤其以GPS占据绝对垄断地位。随着GPS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其“后门”隐患日益成为悬在中国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经过几代导航人的卓绝工作,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被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确认为全球卫星导航四大核心系统之一,“中国北斗”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中国骄傲的民族品牌。
精彩案例
·作为不可再生的空间战略资源,频率是卫星导航的基础。北斗建设之初,频率被瓜分殆尽,险些被排挤在“卫星导航俱乐部”之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努力斡旋下,最终成功申请到新的频率。(点评: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表现为“科技主导权”的掌握。)(www.daowen.com)
·北斗导航降低时滞效应,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点评: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提高人类的生活福祉,是中国装备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工匠精神从“作坊式小而美”走向“产业化大而强”的必由之路)。
问题思考
·北斗导航的研发过程如何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工匠精神?
·北斗导航与GPS相比,其日常应用仍显薄弱,请试着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供一个工业设计。
“导航”(navigation)原为“航行”之意,指实时测定运动载体行进时的位置和速度,从而引导运动载体沿最佳航线到达目的地。简言之,导航=定位+制导。自然界中,由于生存的需要,许多野生动物定期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间进行迁徙,这种在长途跋涉中从不迷失方向的与生俱来的本领,或许是人类见过的最早的“导航”技术。人类在赞叹之余常常梦想着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