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民航局第一飞行大队组建成立,它就是今天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前身。1955年之前,中国国内的民航航线特别少,而国际航线只有一条,即北京到莫斯科。飞机少得可怜,航线少得可怜,这让周恩来十分忧心。国内经济形势是一方面,而国际上的紧张局势又是另一重障碍。在周恩来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与缅甸于1955年实现通航,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唯一一条航线,这条航线的通航,让中国人真正体会到飞出国门和民航外交的重要意义。但民航如何发展,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刚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新中国来说,连购买专机的能力都没有,每当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都需要从其他国家租借飞机。民用航空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并没有确切的概念。
1957年10月5日子时,中南海西花厅的灯,依旧彻夜地亮着,一份中缅通航情况的报告,让周恩来陷入沉思。该份报告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总结了民航成立以来的进步与不足,后半部分具体阐明了当时的竞争情况。比如,中缅通航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仰光至香港航线上与国航展开竞争,甚至不惜压低票价。因此,中国民航请示,在保证飞行安全,努力提高飞行正常性,改进飞行服务工作的同时,购进新式大型飞机,作进一步的发展。周恩来深知,新中国的外交局面要打开,中国民航必须得飞出去。所以,周恩来给出了以下批示: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个看似简单的批示,仔细揣摩却大有深意,该批示标志着中国的民航事业有了自己的行业规则,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航程。这三个要求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航空工作始终如一的基本要求,而这也就是中国民航从建立以来,半个世纪不变的行业准则。
安全大于一切,安全是每个乘坐飞机的人首要关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航,没有高精尖的技术,地面失联,遭遇雷区,躲避军事区域等很多今天或许可以轻易解决的飞行难题,在当时几乎都要靠飞行员的高超技术来应对。而1955年,国民党反动派针对周恩来制造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惨案,更是给当时中国的民航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生病没有登机,周恩来幸免于难,这让人们对飞行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未来的中国民航必须把飞行安全放到一切工作的首位。直到今天,安全都是一个航空公司发展的立足之本,是飞行员的崇高梦想,也是他崇高的职责。(www.daowen.com)
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放心、顺心、舒心,这是民航人的又一追求,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可以遵章执行的可操作性规则,这就是空姐这一职业的诞生。当时,中国的老百姓连民航都不清楚,更不用说空姐了。1955年1月的一天,中国民航局北京管理处,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邝任农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周总理急迫而又严肃地说,中国民航要重视服务,飞机上不配备空姐,就谈不上服务质量,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因此民航必须招收航空服务员,由年轻的姑娘担任,可以到学生中去挑选。就这样,18个当时还是学生或是女兵的年轻姑娘走进了中国民航,在这里,她们第一次听说了这个此前都没有听说过的职业——空中乘务员。她们在这里学习最基本的航空安全知识、空中服务礼仪等,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空中乘务员。在今天的航空领域,标准化的服装、标准的微笑,以及训练有素的服务水准,都使得空姐这一行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那么,当时“十八姐妹”的标准服装是什么呢?翻领双排扣上衣,配苏式中裙和无沿帽,冬装则搭配军绿色呢子大衣和中筒皮靴,组成了当时最流行的“列宁装”,也成为中国民航的第一抹亮色。不过,那时的空姐干的可是体力活,得背着录像带上飞机,飞机上不能烧开水,每一站还都得下站接开水,要靠人力运送热水,餐食只有茶水和橘子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