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历程与经验分享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历程与经验分享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航空业发展的序幕。会议上,周恩来称这次起义是具有无量前途的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总理认为,未来的中国要强大,必须要发展航空事业。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搞修理,由小到大,由修理发展到制造。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发展历程与经验分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航空业发展的序幕。开国大典的一个月后,11月9日清晨6时,12架不同型号的客机、运输机,从香港启德机场腾空而起,目标是中国内地,机队由原国民党中央航空公司总飞行师潘国定领航,原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原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带着两家航空公司宣布起义的通电,直飞北京、天津。当日中午当北飞机队飞过武汉进入华北上空之时,“两航”公司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庄严宣布起义,回归祖国的怀抱。这12架飞机,加上后来由两航员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小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队主体,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两航起义的唯一主机在1950年被命名为“北京号”,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机题写了“北京”二字。

1949年11月9日、15日,周恩来总理两次在北京会见并宴请“两航起义”北飞的人员。会议上,周恩来称这次起义是具有无量前途的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尽管是从零开始,总理很有信心。总理认为,未来的中国要强大,必须要发展航空事业。接下来,在9月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大会上,毛泽东主席宣布:“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1949年11月11日,建立了人民空军。1950年,空军和重工业部曾单独或联名先后5次向中央报送关于建设航空工业的意见。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赴朝作战。12月下旬,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召开会议,确定了我国航空工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周恩来总理指出:“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五六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搞修理,由小到大,由修理发展到制造。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1951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的第一年,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至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所属企业已有13个,事业单位7个,职工总数1.2万人。房屋面积26.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11.7万平方米;全年基建投资742万元,工业总产值2457万元,利润3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035万元,流动资金期末占用额97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 136元,工资总额1 046万元,修理飞机70架、发动机348台。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各主要工厂开办的技工训练班和技术工人养成学校,在校学生5 294人。清华大学等院校航空系学生共926人。教师共114人,其中教授33人。1952年,共修理飞机18种,297架(其中喷气式飞机49架);修理发动机9种,2 020台(其中喷气式发动机924台)。试制成功新零部件有:涡轮叶片、起落架、涨圈、炮架、机翼、发动机架等。我国航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为转入制造奠定了基础。

截至“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即1957年,航空工业全面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奠定了航空工业由修理走向制造的牢固基础。具体地说,至1957年底,局属企业27个,事业单位24个,职工人数105 616人。金属切削设备11 160台,建筑面积达到354万平方米,其中宿舍面积16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79 671万元,全年基建投资8 901万元,工业总产值30 296万元,其中民品产值2 419万元,交付飞机213架,发动机506台,实现利润3 655万元,销售收入30 428万元,科研试制费969万元,流动资金期末占用额27 95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 234元,工资总额7 368万元。在校学生减至39 323人。毕业学生4 030人,其中研究生20人、大学本科生743人、专科生630人、中专生2 026人、技校生611人。到1957年底,各级学校教职工11820人,其中教师3 732人;校舍建筑面积808 294平方米,主要金属切削机床1 875台。[3](www.daowen.com)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现在,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

概括地说,中国航空业的发展,1949年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序幕。航空业的发展在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改革开放前的1951—1965年,中国航空业进入了初创和快速发展时期,为以后的改革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但是,1966—1976年,却受到重创,进入了波折和缓慢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之后,航空业逐渐发展起来。1977—1999年4月,是恢复和振兴发展时期,建立起航空业的基本框架。1999年5月到现在,是崛起和跨越式发展时期,我国的航空业实现了真正的起飞。但是,民航事业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我们下文主要介绍新中国民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