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一项珍贵的传统非遗文化项目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一项珍贵的传统非遗文化项目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象山渔民船工号子具体何时起源,因无史料记载难以考证。但从劳动号子与生产劳动密切的关系来看,象山渔民船工号子应与传统海上渔业捕捞、海上运输业规模化时代基本同步。象山县有关部门正在整理和编写有关渔民船工号子的档案库及乡土教材,构筑渔民船工号子的原生态表演基地,组建传承和表演队伍,积极创新号子,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特色文化项目。象山渔民船工号子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一项珍贵的传统非遗文化项目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来源于象山县石浦镇海洋渔业。千百年来,渔业生产中的劳动过程,如起锚、起篷、吊舢板等,自然而然伴着一些渔民号子。象山渔民船工号子是渔民、船工世代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它与渔船、运输船作业以及渔(船)民在海上和岸上劳作息息相伴,是浙江省乃至国内的代表性民间劳动号子之一。

最早的渔民号子只是一种简单的有节奏的叫喊,其作用是众力归一或步调一致。由于无数次的重复和文字口语化的缘故,渔民号子逐渐产生了音韵,后来又产生了音谱,最后形成了有节奏、有乐谱、有文字的渔民号子。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中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的船工号子组成,有着独特的展示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

象山三面环海,港湾众多,有著名的大目、猫头、渔山三大渔场。象山渔民船工号子具体何时起源,因无史料记载难以考证。但从劳动号子与生产劳动密切的关系来看,象山渔民船工号子应与传统海上渔业捕捞、海上运输业规模化时代基本同步。因此,我们大致可以确定,象山渔民船工号子约在唐、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清康熙年间至民国期间达到繁荣,直到60年代中期,象山渔民号子仍呈现鼎盛之势。在60年代中期以前,象山渔区都以木帆船捕鱼和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这样就形成了丰富的号子。

渔民船工号子是渔歌艺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起始与渔业劳动的产生基本同步。起先它只是一种劳动时简单的叫喊声,后来产生了节奏、音韵、音谱,直至有了乐谱和文字记录。在旧时的象山渔区,凡涉及渔业劳动生产的几乎都与这种号子相伴,其主要作用是在喊声中让大家步调一致,用以调节精神和减轻劳累。

目前,根据搜集到的号子,我们把象山渔民船工号子按劳作环境特点归纳为岸上号子和海上号子两大类,二十六种:

图4-9 唱号子的象山渔民

岸上号子有:“拖木头号子”“抬木头号子”“牵钻号子”“牵锯号子”“敲对钉号子”“斩对斧号子”“抬船号子”“拔船号子”“拔舢板号子”“打大缉号子”“纺缆号子”“抬网号子”“夯箍号子”“敲草号子”“汏(洗)网号子”“起舱号子”。

海上号子有:“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碇号子”“摇橹号子”“打水号子”“吊舢板号子”“打桩号子”“抛碇号子”“扛鱼号子”“撑船号子”。(www.daowen.com)

另外,按劳动强度的大小,我们又可以将号子分为小号、大号、一六号和对号四种:

小号:与大号相比,小号节奏比较快,一般用于劳动强度不大,比较轻松的生产劳动,喊号子的情绪也比较愉快。大号:节奏比较慢,一般用于强度比较大的生产劳动,如起锚、拔篷等。所以像这一类渔民号子,往往高亢、凝重、充满力度,且有领唱性。一六号:节奏很慢,一般用在很多人拉比较笨重物体的劳动,或用在生产劳动强度较大的最后一段时间。对号:节奏均匀,声腔优美欢畅,常用在用力不大,并且两人交替用力的劳动,如:敲对钉、牵钻、拉锯、斩对斧、敲灰饼等。

小号、大号、一六号都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喊号子,多用于起篷、吊舢板等劳动场景。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的音乐结构单纯,多以领句与和句构成一个乐句,然后通过展衍而成一个完整的号子。在没有领唱的号子中,也同样表现出“展衍”这种特性。它的旋律对比明显,领唱与合唱形成音响和音高的强烈对比,节奏处理上善用紧缩与拉宽的对比,以及旋律主体与加花体等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号子音乐跌宕起伏,变化万千。单乐段的乐曲结构与旋律的对比手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艺术统一、对比的原则。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的特点是既有高亢激昂、节奏强烈的,用于大劳动强度、大场面的“起锚号子”“拔篷号子”等,也有悠扬动听、旋律明快的,用于轻型劳动乃至渔谚、爱情方面的“摇橹号子”“打绳索号子”等。这些号子都用方言演唱,有的是即兴编词,自由发挥;有的却是有调少词,纯由语气衬词组成,如“啊啦雷”“依啦呵”等等。大多渔号可以一唱众和,一呼百应,遇到渔事或运输繁忙期,渔村海边常常可闻渔民号子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和壮观。当地还有陈瑞春、夏德林、胡永生等不到二十名老渔民会哼这种号子,但最小的也已达64岁高龄了。随着渔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喊渔号也是鲜见了。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的表演形式以一人领、众人合的集体演唱为主,经常一号多用,随机应变,喊号时实词精练、衬词丰富,有时随口编词、自由发挥,表现出了渔民号子的灵活性。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的演唱,是一种集体生产劳动的结晶,它的传承一般以船老大为主。但由于渔船或运输船人员组合调整,又有一定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故没有完整的传承谱系,但各渔村都有一些代表性的传承人。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手工化捕鱼作业逐渐被机械所替代,繁重的劳动逐渐变得轻松,号子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渔民船工号子渐渐消失。象山县有关部门正在整理和编写有关渔民船工号子的档案库及乡土教材,构筑渔民船工号子的原生态表演基地,组建传承和表演队伍,积极创新号子,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特色文化项目。

象山渔民船工号子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象山渔民船工号子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象山县只有不到二十名老渔民会哼唱渔民号子,今年66岁的陈瑞春就是其中一位。作为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瑞春对象山渔民号子有着深厚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