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象山开洋节和谢洋节盛大启幕

象山开洋节和谢洋节盛大启幕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样的复杂情绪,逐渐孕育了石浦独具特色的开洋节和谢洋节。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据《象山东门岛志》的记载和东门渔村老渔民奚阿宝、吴富清、陈祖禄等6位老人回忆,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如今,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以石浦东门岛为中心,分布于县内沿海各乡镇。2008年6月,象山“开洋、谢洋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山开洋节和谢洋节盛大启幕

浙东象山石浦海域辽阔,自古至今,石浦人民与大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石浦人民受大海惠泽之深是历来已久的。石浦人民既有劈浪斩波、征服大海的豪迈气概,同时也对大海怀有深切的感恩之情。正是这样的复杂情绪,逐渐孕育了石浦独具特色的开洋节和谢洋节。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它们都以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据《象山东门岛志》的记载和东门渔村老渔民奚阿宝(时年82岁,已故)、吴富清(时年71岁)、陈祖禄(时年68岁)等6位老人回忆,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清雍正年间到民国是两节的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弱。改革开放后,很多渔村在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象山东门岛渔村举行的该项活动,在象山是规模最为盛大的。

作为象山渔村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千百年来,开洋、谢洋节都一代一代地传承,并且各渔村都有一批传承人。目前,开洋、谢洋节比较盛行的东门岛有以韩素莲为代表的20余位群体传承人。

历史上,两节活动主要流传在象山县沿海地区各乡镇渔村。旧时以东门、爵溪为最,其次则在铜钱礁、沙塘湾、檀头山乡,辐射舟山、台州、温州等地,并远及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如今,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以石浦东门岛为中心,分布于县内沿海各乡镇。

两节历经时代更迭,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主要在于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它们都契合广大渔民群众的需求,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嬗变。

旧时,每年捕大黄鱼的季节,都要在妈祖娘娘等庙宇举行开洋祭祀仪式。开洋节祭祀时间在三月十五日至廿三日之间,必须选择每天涨潮时分,希望财源随潮滚滚而来。各船主祭人须在前一天剃好头,晚上要用糖水净身,第二天穿上干净衣服去庙里祭祀。供品陈列有序:殿前天井东西两侧各置八仙桌一张,分别供猪、羊各一,以敬天地神祇;大殿中堂放八仙桌两张,陈列肉、鱼、蛋、面和豆腐等五大盘(也有六大盘乃至八大盘的),盘头供品放在红漆桶盘中,五果、点心可放小盘。吉时一到,红烛高烧,主祭船主上香、献爵、跪拜、虔诚祝祷。毕,退立。船上众伙计(船员)跪拜如仪。礼成,请“菩萨”上船,由船主手捧红漆大桶盘,置神像(木雕或泥塑)于上,也有的在神明前求得令箭(三角小旗)一支,以代神像,插在四角香袋上,两旁列立千里眼、顺风耳神,香烛悉备。出庙时,代舵(大副)撑黑布伞护顶,三肩(舱面负责人)提灯笼前导,众船员持香随后,恭恭敬敬地把菩萨请上渔船,放在船圣堂神龛内,顶礼而退。引路灯笼挂在船头,以驱邪保平安。接着由当地和外请民间文艺表演队在主要街道上进行踩街游行表演,节目有鱼灯、马灯、船鼓、抬阁、车灯和滑稽表演等。午后开始演戏,日夜连台。戏班远从新昌、嵊县、台州、临海请来,演戏五天至十天不等,号称“出洋戏”。通常演出剧目为《桃园三结义》《薛仁贵征东》《赵子龙长坂救主》《杨文广樵山取宝》《穆桂英大战洪州城》《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开演前,派一小乐队,到村里各庙恭请诸菩萨前来看戏。来请的人,手捧大红桶盘,供清香三炷,把代表各庙菩萨的令箭(三角小红旗)插在四角香袋上。各庙菩萨皆到,放鞭炮三声,得加演一出《八仙过海》或《王母娘娘做寿》《魁星点状元》等。加演戏时,长元(船主)得开销红包给表演团队。庙会期间,村民招亲致友,宾朋盈门,人流如潮。庙里拥得水泄不通,村里一片欢乐祥和。三月廿三趁良辰吉日,顺风顺水,渔船出海。船埠上人头攒动,为亲人祝福送行。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开船号声中,渔船鼓棹扬帆出海。

每年黄鱼汛结束,约农历六月廿至六月廿三,渔船平安归来。这时会举行谢洋活动。活动内容和方法与开洋节差不多,只是少了请神的环节。这些天里,渔村热闹非凡,为感恩大海、感恩神灵,演戏庆丰收、庆平安,号称“谢洋戏”或“还愿戏”。有在城隍庙,有在渔师庙、关帝庙、土地庙,这要视各村情况而定,但大多数在天妃宫或娘娘庙。演出由高产渔船出资包演,盛时连演七天七夜。戏台上挂有“神人共乐”横额,庙里张灯结彩,供奉三牲福礼。所请戏班有宁海乱弹班、绍兴高调的笃班,妇女们则喜欢嵊县越剧班。第一场好戏开锣,往往加演一出《蟠桃大会》,赏红包。这时,不仅戏班引以为荣,全场观众也皆大欢喜。为争取荣誉,各渔船船主往往选聘优秀戏班以增添喜庆气氛。

一直以来,渔民开洋、谢洋节,在石浦东门岛举办得相当火热,并代代相传。为了提升活动品位,东门岛渔民分别在2003年农历六月廿三和2007年农历三月廿三自发组织了“谢洋妈祖赛会”和“妈祖诞辰开洋典礼”。这两次活动是在传统的开洋、谢洋节基础上创新而成的。除了传统的祭祀、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和演戏外,还新增踩街等节目。开洋时妈祖金身上船后,会沿石浦港绕东门岛巡游一周;谢洋时妈祖神像沿东门沿港路、石浦渔港路巡游。其间鱼灯、马灯、抬阁、龙灯、船鼓等民间表演队都参加巡游、表演。其规模、形式、影响前所未有。从此以后,东门岛年年都举行大规模的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东门岛渔村的渔民开洋、谢洋节,得到省市新闻媒体的报道和专家学者的肯定。2008年6月,象山“开洋、谢洋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承载着象山渔民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大量的原始祭祀礼仪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在渔民开洋、谢洋节活动中保留下来,并被民族专家认定是中国沿海比较有代表性的祭祀遗存。它不仅对活跃渔村文化生活、繁荣渔文化创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研究中国沿海地区祭祀历史,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在民俗学、中日文化交流史等方面也有较高研究价值。(www.daowen.com)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世界逐渐成了一个“地球村”。渔区的生活和生产经济方式乃至文化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渔区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文化的“世易俗移”。象山开洋、谢洋节这一古老的渔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首先由于现代机械捕捞等方式替代了传统手工捕捞作业,掠夺性的狂捕滥捞,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原有的渔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近海渔场渐渐消失,加上渔区经济结构几度变更,从个体、互助合作到集体渔业经济,又从联产承包变更为股份制经济形式等,渔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更和调整,促使渔船数量、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都逐渐减少,渔村也不断萎缩。另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开洋、谢洋节的活动场所——庙宇被大量拆除。就以娘娘庙为例,据旧志所载,象山境内原有20多座天后宫(天妃宫、妈祖庙、圣母庙、娘娘庙),现经初步调查尚存12座。由此可见,传统渔民开洋、谢洋节的生存环境在不断被挤压,不少渔村的开洋、谢洋节活动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次,受渔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开洋、谢洋节影响力急剧下降,传承范围迅速缩小,都给传承和保护带来很大困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现代年轻渔民喜欢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化元素。同时,他们不熟悉传统开洋、谢洋节活动及其相关程序,也不愿意自觉继承和传承它。这就造成了无人传承和保护的尴尬窘境。另一方面,渔区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渐趋多样化,传统开洋、谢洋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这也给开洋、谢洋节的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

图4-4 象山石浦海神庙

图4-5 象山东门妈祖庙

图4-6 象山开渔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