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象山的船饰习俗:海洋文化艺术装饰的典范

宁波象山的船饰习俗:海洋文化艺术装饰的典范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的船饰习俗文化主要是以鱼类和渔船的形象为装饰艺术的主体,它既是宁波海洋渔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了宁波海洋渔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宁波的船饰习俗文化以象山最为典型,寓意之深刻、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海内外船饰习俗文化中,堪称一绝。象山船饰习俗体现渔民征服大自然、战胜灾难的精神,表达了他们对大海的期盼和愿望。

宁波象山的船饰习俗:海洋文化艺术装饰的典范

自从出现船舶后,船饰文化也就应运而生。千百年来,随着造船术、航海术的不断进步和海洋渔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船舶内外的修饰和装扮。出于征服海洋和祈求平安丰收的愿望,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船饰文化。

宁波的船饰习俗文化由来已久,如船眼、船魂、船神龛、船旗及船饰画等,从简单的纹理装饰到精美的雕刻画、彩绘图案,无不寄予了宁波人征服海洋和祈求平安丰收的强烈愿望。宁波的船饰习俗文化主要是以鱼类和渔船的形象为装饰艺术的主体,它既是宁波海洋渔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了宁波海洋渔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宁波的船饰习俗文化以象山最为典型,寓意之深刻、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海内外船饰习俗文化中,堪称一绝。

图4-2 宁波凤凰牡丹船饰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远在新石器时代,象山就有先民渔猎栖息。史载,唐宋时期出现的渔船形体很小,船无定名,桨橹行舟,两三人作业,没有统一形态与装饰。自明清开始,一般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有龙虎之首或海泥鳅(通常视为龙外甥)、莲花,船头上则是两只翘首的船角。旧时渔船上的装饰,其实与先人鱼(龙)神崇拜有关。

人们认为,海洋为龙王所主宰,虾兵蟹将都听它的调遣。渔民出海怕遇大鲨鱼。大鲨鱼一来,不只是鱼虾被吓跑,捕不到鱼,还担心遭难。于是,人们把船装饰得像龙一样,以吓跑大鲨鱼。从此,船饰习俗就在象山流传了下来。

经过漆饰后的渔船,就像一件精美的实物画作。渔民对船首、船尾、船舱和桅杆等各个部位如何用漆、漆的颜色如何搭配等都十分讲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共同信守的规矩。如:船头正中挡浪板上绘有太阳、铁碇、海浪等图案,希望吉阳高照、镇海平波、乘风破浪;有的挡浪板上画上一条鱼,似鱼跳跃,象征着“鲤鱼跳龙门”;船头上有两只高翘的船角,称“龙角”,意为驾龙闯海、一帆风顺、四海平安;渔船船角下方两侧,通常有一对外围白、中间乌黑的眼睛(俗称“船眼”),据说船眼睛一只关注着天,能知风云变幻,另一只关注着海,能知浪涛变化和鱼群动向。

船身在吃水线的位置,为淡黄色或棕黄色,船底到吃水线为“赭色”的水露松,以防止“水蛭”蛀船板,并防止贝壳类在船底繁殖;船舷上用红、黑、绿、白等色,绘上抽象鱼类的图案,寓意鱼舱满载、顺风得利,或以莲花和鲤鱼构成吉祥图案,寓意为“年年有余”。

船的船角下放两侧,通常有一对外围白色、中间乌黑的眼睛,称作“船眼”。每逢新船造就,在安装船眼时,还要举行相袭成俗的“定彩”仪式。船主先择定吉日,再用五彩丝线连同船眼一起钉在船头,然后用新的红布或红纸套在船眼上,即为“封眼”;待新船下海,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船主将红布或红纸揭去,意为木龙“启眼”。浙东渔民造船时,喜欢把铸有“乾隆通宝”字样的古铜钱作为“船灵魂”,定置于渔船水舱。这是借乾隆之“隆”与“龙”字谐音,而图其吉祥于龙威。(www.daowen.com)

船尾颜色为红蓝或红黄蓝。船尾“U”字边上以红色为主,有警示作用。船的后挡上绘白藕生莲叶及并蒂莲,以荷花、莲蓬、白藕构成的图案,寓意因和得偶、天配良缘、夫妻和睦,也有海鸥、波浪图案,寓意乘风破浪、一帆风顺,或写上“福”“兴”“丰”等大字,以表达满载而归的愿望。

桅杆顶端小圆柱要漆成红色,小圆柱上插小三角旗,以方便掌握风向。小圆柱下方有几十厘米长的四方物与桅杆连接。此物要漆成黄色或淡蓝色,一般忌白色。船上渔民多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不吉利

船旗是渔船上的重要装饰,以三角形彩旗居多,有红底黄字或黄底红字或红白相间。下水后,哨灯旗杆挂上大三角旗或矩形顺风旗,旗上写有船名号或“一帆风顺”“满载而归”之词,也有写上船主姓名和船名号的。大三角齿状旗边,亦为黄色。

旧时船多不大,有“独户”或“并股”之分。独户者写姓氏旗,以方便群船互相呼应,但如遇姓“施”“史”“范”“潘”“陈”“程”“郑”“秦”等,绝对不能写,因为此类姓氏音谐“翻”“沉”“死”“倒”等,为船上禁忌。一旦写上,有人按旗上姓氏叫出,必遭他人指责。

随着机帆船代替小型木帆船,三角形小旗就不再插在船尾,而是高高地升在主桅杆上,俗称“定风旗”。它可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转动,因此,它既可作为船饰,又可帮助渔民随时测定和掌握风向及风力。停泊海港的大船上,人们还可以随时见到许多印着各种彩色图案的小方旗或小三角旗。他们吊在铅丝上,成排挂在船头、船尾和中舱的桅杆、信号杆之间,十分壮观。这是为新船下水、丰收归来或传统岁时节令表示庆贺而悬挂的,出海时即卸掉。船的队旗颜色也有不同,如象山县东门渔队队旗为“天红地白”,石浦渔队为黄色,另外还有“大风旗”“丰收旗”等不同着色方式。

船饰画通常绘在船体比较引人注目的驾驶舱前板上。早期船饰画的内容,有足踏莲花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太子,有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还有武松、关云长等人物像。我国明清船的图案,则有如下特点:以鲶鱼(谐音“年”)和橘(谐音“吉”)组成“年年大吉”;以两尾鲶鱼加如意,构成“年年如意”;将如意变形为水纹、浪花,意为“如鱼得水”;以儿童在河塘抱一条鲤鱼,意为“连年有余”;将“丰”字中间一竖画为船桅,其三横改成三条鱼,给人远看为船帆之感,意为“一帆风顺”“连年 有余”……

船饰表现技法独特,线条粗壮、有力,色块强烈、明快、醒目,造型既有抽象,又有写实,构图多为对称、平衡,只求神似,不求细节,充分体现了渔民粗犷、大气、豪爽的性格,表达了大海般的宽广胸怀。

象山船饰习俗内容多元,既有龙图腾崇敬的传统文化,也有观世音菩萨信仰的宗教文化,更有对哪吒、八仙、武松、关公崇拜的神灵文化。船上每个部件的命名和图饰,都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有龙凤、泥鳅、莲花的雕刻,有年画的山水风景,有历史人物和神仙画像,有由色块、色线组成的抽象图案等。象山船饰习俗体现渔民征服大自然、战胜灾难的精神,表达了他们对大海的期盼和愿望。近年来,渔区实行改革开放,船饰画也展示出新时代的风采。《科学捕鱼龙宫》《勤劳致富建设海上乐园》等一幅幅具有浓郁渔区特色的船饰画,形象地反映出新时期渔家新生活和新一代渔民的新追求。

随着捕鱼机械化、钢壳渔轮的发展,木帆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过去从事船饰图案制作的渔家土画师大多改行转业,船饰图案也日趋简单,船体色彩更是越来越单一。而历史上许多优秀船饰图案保存困难,当然也就很难找到。2009年象山船饰习俗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