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最早主要为捕捞或出行所用,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舟船发展日新月异,但百姓依靠水上工具获取食物的传统习俗依然保持至今,船仍是目前宁波沿海居民捕捞水中食物的主要工具。
古代宁波海岸线较长,捕捞作业环境复杂。西晋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叙述当时县百姓浅海采捕情景:“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蚌捕鱼,鳣鲔赤尾,齿比目,不可纪名。”可见在晋朝,渔业已成为当时宁波人赖以为生的重要手段。到唐代,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宁波渔业更是由滩涂采集向沿岸网捕发展,象山出现“丈八河条”等近海渔船,明州淡菜、蚶等被列为贡品。至宋代,采用钩钓、插网、串网、张网、拉网等多种作业方法。南宋开庆元年(1259)《四明续志》记载,庆元府共有渔船7916艘,其中一丈以上1728艘,一丈以下6188艘。从明代开始,宁波沿海居民凭借祖辈留下的捕鱼经验,发现了浙江海洋鱼类的鱼汛期。通过对鱼类生长和游动规律的掌握,已经能有针对性地安排渔场和捕鱼时间。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石首鱼,四五月有之。浙东温、台、宁波近海之民,岁驾船出海,直抵金山、太仓近处网之。盖此处太湖淡水东注,鱼皆聚之。”
图3-1 渔船作业场景
到清末,宁波渔民们对鱼汛和沿海海域的了解更加清楚,已经能针对不同的鱼汛驾驶装载不同渔业捕捞工具的渔船前去捕捞。清代沈同芳著《中国渔业历史》,内有《宁波渔时渔船海产一览表》,提到当时宁波地区部分渔船名色。
根据沈同芳先生所述,清代时宁波渔船有溜网船、张网船、大捕船、小对船、大对船、冰鲜船、钓鱼船等。这些船只名目虽不同,结构却大致相同,只是加装了不同捕鱼工具而已。
张(涨)网船通过定置渔网捕捞鱼类,结构简便,船形较小,适于沿岸张网捕捞。《定海志》:“张网分流动固定二法,(渔船作业地点)固定者为打桩船、张网船;流动者为跳捕船、抛碇船、大捕船、串网船。”
图3-2 舟山普陀葫芦近洋张网船模型
溜网船通过拖网来捕捞鱼类,一般长9.7米,宽2.5米,深0.92米,载重2—7吨。船形小巧灵便,适于近海作业,捕捞杂鱼。
图3-3 宁波鄞州咸祥大捕船模型
大捕船船体平坦宽大,出现于清初,可长年作业。冬汛,每船带两只舢板作背对;春汛,两船配对作业,称之“大对船”;夏汛,抛碇大捕,常在岱衢洋、花鸟北渔场等海域单船作业。大捕船有偎船与网船之别,结构也略有差异。偎船为指挥船,鳖壳长3.2米;网船操作渔网,甲板较宽,鳖壳较短,长2.16米。大捕船原载重约10吨。民国时期,船长14.5—15.5米,宽3—3.4米,深1.15米,载重13.5吨,仅次于爵溪独捞。20世纪50年代中期,船形扩大,长16.5—17.1米,宽3.1—3.6米,深1.18—1.26米,载重15—30吨。60年代多改装为机帆船。
小对船顾名思义是成对出行的渔船,因为出海捕鱼时须两船并进且配合撒网、收网作业,故又称“对网渔船”。每对船两条分称“网船”和“偎船”。网船是主船,因装有网具而得名,它承担撒网、起网、捞鱼等主要作业任务。偎船是辅助船,当网船撒网给它时(叫“带偎”“兜偎”),接住网的一端,然后两船并行,约1小时后起网,便把网的这一端投还给网船,再施起网、捞鱼等工作。偎船还用来装鱼,因其总是“依偎”于网船左右而行动,故拟人化地被称为“偎船”。对船按其形体大小又可细分为大对船、中对船、小对船。小对船别称“带角船”“山下对”“雄鸡对”等,是船身短而灵活的小渔船。一般船长7—9米,宽1.45—1.60米,深0.5米,载重2.3吨。结构简便,小巧灵活,适于沿岸捕捞作业。因船舱狭窄,难容炊具,又无篷遮雨,渔民多受风雨之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淘汰。
大对船,类同于小对船,只不过船体比小对船大得多,有较大的风帆。按照惯例,大对船的船长和船宽为小对船的两倍。特点是船眼特大,色彩丰富。偎船有老大、张网多人、烧火、抛头锚、扳三桨、扳二桨等人;网船有老大、头多人、后多人、出网、出袋、拖下纲、拔头片等人。现代机帆船生产也基本沿用这些职务名称。
冰鲜船又称“冰船”,是专门贩鲜或收鲜的商船。船主多是被称为“鲜客”或“水客”的渔商,自身不捕鱼,仅在海上收购渔民捕捞上来的渔获。为冷藏鱼类海鲜,船上会储藏足够用的冰块,因此得名“冰鲜船”。冰鲜船的出现,使渔船可以在海上进行持续捕捞,对鱼鲜产能的上升有极大帮助。
钓鱼船也是近海捕鱼船的一种,设计多为小方船尾、尖底、狭长之形,能抗风浪。南宋时宁波制造出一种特别的近海钓鱼船,称为鱽鱼船,后被政府改建为战船形制。如建炎元年(1127)七月十一日,尚书省称:“濒海沿江巡检下,鱽鱼船可堪出战,式样与钱塘、扬子江鱽鱼船不同,俗又谓之‘钓橹’。船头方小,俗谓‘荡浪斗’,尾阔可分水,面敝可容人兵,底狭尖如刀刃状,可破浪……面阔一丈二尺,身长五丈,依民间工料打造,每支约四百余贯。”
图3-4 宁波舢板船模型
图3-5 宁波划子船模型
除上所述外,宁波还有不少渔船种类。如:
舢板船:渔船中最小者。形体大同小异,无帆,常载于母船之上,俗称“背子”。随母船出海作辅助捕捞或两船交往之用,也可在海港或沿岸作业。一般船长5—6.5米,宽1.1—l.5米,深0.5—0.7米,载重1—l.5吨。
划子船:小型渔船,捕捞时操作灵活,可用于墨鱼网拖作业。
顶榫头:一种捕鱼用的老式尖头小船,也用于运输鲜鱼。
带角船:捕捞墨鱼用带角的小船。
游捕船:到小岛上采集贻贝的小船。
八桨船:船形首尾上翘且用八支桨划的小船。
阿梭船:民国《象山县志》引《明史·兵志》记:“象山有网梭船,形如梭,竹桅布帆,仅容二三人。”行驶轻便,航速较快。一度曾作军用之船。
独捞船:单船作业,故名。船形狭长,一般长15米,宽3.5米,深1.5米,载重15吨左右,为大型渔船。其特点是稳妥快疾,操作自如,回转灵活,适于近海作业。单桅硬篷,桅后有长鳖壳,可视风向左右下网,航行时竖头桅一支,加一相边篷,船速为其他渔船所不及,故有“海上赤兔马”之美誉。象山爵溪独捞船最为有名,曾誉满浙江。明时传入爵溪,并经改良成独特船型。20世纪80年代完全消失。
红旗船:船体略大于小对船,船尾插一小红旗,故称“红旗船”。作业时常与小对船配对,别称“中小对”。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常在大目洋、猫头洋及渔山附近海域捕捞洋山黄鱼。此类船东门岛较多。(www.daowen.com)
鹰船:船形首尾上翘且形似山鹰的渔船。
拉钓船:一种绳上放钩钓捕鱼的船。
鱿钓船:专用于钓鱿鱼的船只。
中捕槽:中型的张网渔船。
中钓:带子船2—3艘的子母渔船,多用于捕钓鱼。
打桩船:一种单桩张网捕鱼船。
鸡娘对:一种带两条小船的子母对网渔船。
六格档:一种大型抛碇张网船,作业人员有老大、上头、中舱、三橹、二捕、多人、后舱等。
另外还有墨鱼船、大莆船、淡菜船、元蟹船、海蜇船、红皮老子、钉送头、木笼船、鸭船;舟山红头对、小冬船、触板对、番丝汤对;宁海花头等。这些渔船名称虽然各异,但结构大致相同。
图3-6 宁波红皮老子模型
图3-7 宁波钉送头模型
图3-8 宁波尖嘴木笼船模型
图3-9 宁波鸭船模型
20世纪中后期,宁波渔船纷纷引进机械动力,出现机帆船、铁壳船、拖船等。
机帆船:用柴油机发动的帆船。大多由大捕船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装而成,少数由独捞船改装而成。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船体逐渐增大,并引进绞网机。20世纪70年代改“剃头刀”舵为轮舵,设驾驶台,拆除风帆,改“V”字头为尖头形,除去船尾“一字梁”。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造钢木混合结构或钢质结构的大型机帆船,后期出现100吨位、180余匹马力的“渔轮式机帆船”,作业范围从近海推向禁渔线外的深水海域。按船的形体大小再细分为大机帆、小机帆。
大机帆:载重在75吨以上的木质机动渔船,也叫“大型船”。
小机帆:用于张网作业,也用于载人渡海。
图3-10 宁波机帆船模型
渔轮: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展起来的机动大铁船。抗风能力强,多用作远洋捕捞。钢质结构,方向盘驾驶,放网、收网均机械化操作,适于远洋作业。20世纪90年代船体日渐加大,且每船有主、副二机。尔后,主机达200—300匹马力,载重达200吨以上。
铁壳船:渔用小铁船。
拖船:指海洋拖轮,可分为远洋拖轮和沿海拖轮,一般吃水较深。
图3-11 宁波现代近海小渔船
图3-12 停泊在象山港上的现代渔轮群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渔船从木质帆船过渡到木质机帆船,最后发展为如今马力大、速度快、吨位多、设备全的钢质渔轮,宁波渔民捕捞范围也从近海不断推向禁渔线外的深水海域,现代渔业生产不断转型升级,为促进宁波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