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开古港神秘面纱:句章古城,最早的军港之一

揭开古港神秘面纱:句章古城,最早的军港之一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争议千余年后,句章古城终于在慈城王家坝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句章古城用自己真实的遗物告诉后人,它不但是宁波目前发现的最早古城,还是我国最早的军港之一。汉代,句章古城已是宁波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些海上偷袭事件,既反映孙吴政权国力军力的日益衰败,也反映句章港在当时仍处于重要战略位置。作为沿海军事基地,史籍中有关句章港的记载多为军事活动,民间贸易记载寥寥,但越人商贾风尚却源远流长。

揭开古港神秘面纱:句章古城,最早的军港之一

2009年6月24日,宁波各大媒体炸了锅,争相报道宁波江北慈城王家坝发现的宁波最早城市——句章城址的消息。

文献记载,宁波境内有史可证的早期城邑有句章、鄞、三处。因为失落时间过于久远,文献记载模糊,句章城邑到底在哪里一直备受争议。不但古人众说纷纭,今人也各抒己见,一直是宁波城市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

《十三州志》解释过句章筑城之由:“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如果《十三州志》记载无误,那句章最初当为勾践所建。灭吴复仇后论功行赏时,勾践把一支有功之族分封在此,筑城彰显他们的霸功。宝庆《四明志》也认为句章和另两处城邑一样应为越国采邑。清人董沛更直指句章始建年代为周元王三年(前473),即勾践成功灭吴复仇那一年。

争议千余年后,句章古城终于在慈城王家坝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根据出土文物等考证,句章古城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人类活动区域,所以古城始建至迟不应晚于战国中晚期,与后世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句章古城用自己真实的遗物告诉后人,它不但是宁波目前发现的最早古城,还是我国最早的军港之一。

相传在夏朝少康帝五十二年,少康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号“于越”,越国之称由此开始。据说无余奉守禹的祭祀,与当地土著融合,断发文身,披草莱居住。后经传承二十余世,至夫谭、允常时,开疆拓土,越国逐渐强盛起来。渐渐强大的越国有着高超的造船航海技艺,如《越绝书》所言:“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公元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在与吴国的争霸战争中,勾践被俘,三年后才被放回越国。为雪国耻,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复国。他一面加紧发展生产,一面训练士卒,建设强军。在当时,齐国、吴国等水运发达的国家都有水师,是战争中的重要兵种。勾践因此也在国内积极打造“舸舰”,建设水师。当时冶铁技术兴起,铁器工具已应用,为越国造船建设水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经过“十年生聚”之后,越国终于建立起了一支拥有300多只战船的水师,并在随后的吴越大战中,自海道入淮,切断北上吴军回援的归路,成功灭吴。

为进一步发展水师,增辟越国通海门户,勾践在论功行赏时,把一支有功之族分封在东疆勾余之地,命名“句章”。句章从建城之始,就被定义为“港口之城”,通海通航既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使命。

宁波当时为越国僻隅,有着大量待开化之地。句章城为什么要建在江北慈城王家坝一带呢?这和当时宁波境内的地形地貌有关。

如今繁华的姚江南岸,在距今6000—7000年前已基本成陆。只是由于地势低、临海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块平原呈现着湖沼广布的水乡泽国地貌。大约到春秋战国以前,姚江和甬江两岸还是咸潮泛滥的低洼之地,交通不便,开发不多。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基本上居住在平原与山麓交接的高阜处。勾践筑句章城时,自然也需要选择平坦的高地建城。

考古发现,句章古城具体位置在王家坝村与乍山翻水站一带,以乍山翻水站癞头山为中心。这块区域原始地貌较高,即使如今已被削平为农田,最高点海拔仍有3.6米,较周围稻田高出不少。周围又有姚江、赶水河、横河、后河相互通连构成天然水网,有大湾山、方家山、焦家山、癞头山相互环绕构成自然屏障。在湖沼广布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确是筑城的理想 之地。

句章港开辟后,溯姚江可直达余姚境内,顺奉化江可深入东疆腹地,入甬江经镇海大浃口可出海。句章不但成了越国的通海门户,还成了越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军事基地。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践就率“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自会稽经海道北上琅琊,称霸中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除越人反叛之患,将大越地区的越人强迫迁移到江、淮、徐、泗等地。为防东海外越,又将全国罪犯囚徒迁到大越。为逃避迫迁,越人有的驾船从海上南下,直至闽广台澎等地。《宁波港史》指出,“这次人为的大迁徙使越国故地的生产力遭受了一次大破坏,但同时又是越人沿海岸南行至南海海域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汉代,句章古城已是宁波的政治文化中心。《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载:武帝时期,东越王余善反叛朝廷,武帝派横海将军韩说率领军队,从句章乘船出海,于次年冬天攻入东越。这是史籍明确记载的最早一次从句章出海的大规模海上军事行动。(www.daowen.com)

东汉阳嘉元年(132),台州一带海上发生曾旌起义。《后汉书》记:“二月,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鄞、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诏缘海县各屯兵戍。”可见在东汉时期,句章仍是会稽东部沿海的军事重地之一。

三国时,句章为吴国重要港口之一,地方经济取得一定发展,城市已经有了生活区、商业区、墓葬区等区块形态,成为敌国寇略的对象。吴景帝永安七年(264),魏将新附督王稚从海路进入句章,抢掠了当地的官吏及男女百姓二百余人而还。将军孙越出击,缴得一船,俘获三十人。这些海上偷袭事件,既反映孙吴政权国力军力的日益衰败,也反映句章港在当时仍处于重要战略位置。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踞舟山起兵反晋,他率部乘船自海道南下浙东沿海,入大浃口(镇海口)溯甬江而上,攻下句章。又经余姚、上虞,攻克会稽城。孙恩部众亦增至数十万人。刘牢之奉命讨伐孙恩,自余姚进兵夹击句章,逼孙恩率军撤往舟山群岛。孙恩撤军后,刘牢之命刘裕镇守句章。以后,孙恩又几次自海道攻句章,句章城曾被围数十日,但均遭刘裕军部阻击,并受刘牢之大军进击,不得不撤回海岛。元兴元年(402)三月,孙恩进攻临海失败,跳海自杀。

但在几次战火洗礼下,句章城已残破不堪。后宋武帝的守将刘裕将句章县治搬至鄞江小溪(一说迁至宁波西门)。先后经历周、秦、汉、晋诸代的城山渡句章港终于在战火中结束了军事港的历史使命,立废时间跨度长达800多年。

作为沿海军事基地,史籍中有关句章港的记载多为军事活动,民间贸易记载寥寥,但越人商贾风尚却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雄称霸竭力发展经济和军事。经营商业成了这一时期诸侯国聚集财富、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各国普遍推行发展商业的政策,商人地位在这个时期得到提高。

越国兵败吴国后,以计然的生聚之策谋求强国富民。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理论,夏则资皮,冬则资(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通过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实现复国梦想。功成名就后,范蠡急流勇退,弃政从商,浮海入齐,定居山东定陶,开始了后半生的私商生涯。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次散尽家产,自号“陶朱公”,成为我国儒商的鼻祖。

可能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开放的商贸风气,甬江流域很早就有近海贸易。如县县治廓在秦以前就曾是甬江流域与海岛居民贸易的重要场所。廓以山得名,在今五乡同岙村一带。《宁波港史》记,山附近曾有一条与甬江平行的短河流,古称“小浃江”,全长约15公里,可以通海。秦前常有舟山群岛及沿海居民驾着载满海产品的船只,从海口进入小浃江来山一带,交换当地生产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山因此而名。到唐代时,小浃江已截流筑坝蓄水,不再通海舟。

秦对越人实行大迁移后,宁绍地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到西汉长江以南地区的生产水平更是远低于中原地区,被视为不发达之地。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北方士民纷纷南逃避乱,给宁波等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到东晋时,会稽郡人口已增至35万,10个县平均有3.5万人口。

晋代时,有个叫石季甫的人被任命为县县令,全家人因不熟悉县而分外担心。石季甫的舅舅车茂安因此特意写信给吴郡华亭人陆云询问情况,陆云遂写了有名的《答车茂安书》。信中开篇,陆云就介绍县的自然优势,称其“……水陆并通。西有大湖,广纵千顷;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泛船长驱,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洞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民无饥乏之虑,衣食常充,仓库恒实”。可见到晋代时,句章港一带经济已有所发展,“泛船长驱,一举千里”,不应该仅是军事行动,还应该包括多方面的贸易和交往。

从周元王三年(前473)始建,到东晋隆安四年(400)终废,城山渡句章城作为甬江流域出现得最早的港口,前后历经800余年。随着句章古城的衰落,宁波古港也渐渐从余姚江向东迁徙,为以后宁波历代港口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有着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