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并购,中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经济时期的关、停、并、转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并购。如果从中国实施第一部公司法(1993年)算起,中国在现代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并购历史至今才22年时间。1997年至2002年发生过一次并购浪潮,这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将陷入困境的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实际上是一次民营资本并购国有资本的浪潮,以MBO(管理者收购)居多。2003年开始,中国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各地进行了一次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并购整合,这些并购都不是市场行为,都是行政加公有制资本合并行为。到2014年,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市场化并购浪潮,全年完成的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2014年被人们称为中国并购交易“元年”、中国并购“大时代”,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实际上完全称不上什么大时代,大多数都是基于上市公司为平台的机会型交易。很多上市公司经营不下去,失去持续经营能力,便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为代价,引入资本市场的热点资产,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或者一些创办时间不久、突然获得爆发性市场发展机会的公司,原本希望IPO上市,而中国市场IPO又实行审核制,几百家企业堵在IPO排队通道上遥遥无期。这个状况从2014年到2015年一直都是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热点。
这几种类型的并购和我们提出来的“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有着巨大的不同,导致整个中国市场几乎都把中国式并购思维惯性用到国际上去。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国际上学习、工作过的“海归”,从沃顿、斯坦福、哈佛、哥伦比亚这些世界著名大学的工商管理课程和案例学习中,非常熟练地知道了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史上所有关于世界五次浪潮的背景、特点、著名机构、经典案例以及财富故事,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包括中欧、长江这些中国商学院的教授们也会绘声绘色地讲述华尔街、高盛、KKR的经典故事。但是,“全球并购、中国整合”这样的背景下的并购整合逻辑世界上就没有发生过。所以,把中国式的并购方法和完全国家化的方法拿来理解、操作“全球并购、中国整合”一定会处处碰壁。
比较下来,中国式并购和海外并购有以下几点区别:
中国的并购财务性并购居多,战略并购偏少;
中国的并购主要发生在国内市场,很少开展国际并购;
中国的并购多发生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很少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或上市公司之间;
中国的并购缺乏整合方面的研究和价值提升方面的创造,注重并购后财务数据方面的对赌;
中国的并购主要是资本与产业之间的交易,而不是产业和产业之间的交易;
中国的并购在定价机制上缺乏产业和财务数据的支撑,主要根据谈判确定交易对价;
中国的并购主要是控制性并购,缺乏融合性并购;
中国的并购缺乏长远规划,注重眼前利益;(www.daowen.com)
中国式并购主要由资本或者产业拥有者亲历亲为,不善于运用中介机构和市场专业力量,也不尊重市场专业机构的能力和价值;
中国企业对并购理解认识不充分,经常准备不足,很容易在过程中中途放弃或终止,缺乏信用且不严谨。
中国并购市场的这些劣根性,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浪潮中很难获得真正的好机会,即使好的机会出现,也很难把握。
同样,不管是国外的企业、国外的金融机构,还是国外的中介机构,包括在海外的华人以及从海外回来的“海归”,他们的问题一样很严重。他们同样带着华尔街历史上高傲的固有思维和对中国的偏见来理解中国的企业、中国的资本,他们也会用成熟资本市场的眼光对待不成熟的中国。很多不成功的交易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他们同样也有很多问题。
在外国同伴的眼里,中国就等于市场,市场就是上帝,没有中国市场的优势他们怎么看得上中国呢?
他们认为中国就是钱多,他们的东西值钱,他们的东西就是比中国的好,有一种历史性优越感。
他们的企业被中国公司并购之后,希望中国投资者尽量不要介入、干预他们的管理,他们的收入不能减少,他们的成本也不能削减等。
如果要让他们来中国工作,必须有额外的补贴、假期、交通费。
“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是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一切都刚刚开始。过去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并且没有投资并购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如今机会来了,也是中国的必由之路,相信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中国企业一定会逐渐进步,西方企业也会慢慢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