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日全球并购:对比与分析

中日全球并购:对比与分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甚至我认为“全球并购、中国整合”将会在10年后改成“全球并购、全球整合”。他曾经是摩根斯坦利在日本的董事总经理,也曾经代表日本金融界全程参与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日本并购全球”的事件。另外,由于货币的因素,日本对美国的并购严格地说不是并购,主要是资产购买,并购的东西主要是不动产。中国的全球并购主要是制造业以及消费品行业,这个和中国的2个升级密切相关,一个是产业升级,一个是消费升级。

中日全球并购:对比与分析

我提出全球并购概念时,有人认为我们是不是太狂妄,是不是不符合“韬光养晦”的策略。中国讲究低调、内敛、含蓄的文化,不要这么张扬地提出“全球并购”这样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免招惹是非。其实我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人,首先我们提出的“全球并购”有着很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全球并购”是一个中国对外投资并购的区域概念,而不是一个目标概念,“全球并购”不是“并购全球”。我们讨论的并购和美国经典的并购以及商业教科书讲的并购也有很大区别。在“全球并购”的后面,还有另外四个字叫“中国整合”。甚至我认为“全球并购、中国整合”将会在10年后改成“全球并购、全球整合”。其次,我们提出的“全球并购”不是单纯的企业并购的概念,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内在规律的需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中国的崛起获得再次延伸的机会,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顺利过渡的最佳路径。

2011年在东京,我的日本朋友香川佳宏的合作伙伴小野先生给我推荐了日本金融界的一位主流人士。他曾经是摩根斯坦利在日本的董事总经理,也曾经代表日本金融界全程参与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日本并购全球”的事件。当时我还在和日本朋友积极探讨成立中日并购基金的可行性。和懂并购、懂中文又来自日本的专业人士香川先生多次沟通之后,我的思路获得了香川先生的积极响应,他非常愿意和我一起来完成基金的创建。他不仅积极贡献他在日本的金融资源,还推荐给我大量的日本项目并陪我在日本考察,希望我们一起来完成中日并购基金。他的工作在日本引起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质疑,这位日本摩根投资银行家就是带着不屑的质疑来和我见面的。

这位投资银行家一上来就直言不讳的问我:知不知道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全球的并购,现在中国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可能成功吗?他认为基本上会重蹈覆辙。

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我又觉得他不了解中国。我告诉他,日本当年对美国的并购主要动力来自日本大规模产品出口导致进出口顺差,《广场协议》让日本兑美元大规模升值使日本手上美元太多,日本对美国资产的大规模并购的主要驱动是货币、汇率带来的,日本和美国之间没有多少产业协同性关系。另外,由于货币的因素,日本对美国的并购严格地说不是并购,主要是资产购买,并购的东西主要是不动产。他对中国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确实中国也是有大把大把的资金投到了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不动产领域

我告诉他,中国的全球并购和日本当年的全球并购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在产业上和发达国家有差距,没有跟随整个世界的脚步共同进入工业化时代,不可能完全依靠自主研发来实现经济转型;在技术领域,日本不输给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很多技术环节甚至处在全球最领先地位,日本基本上没有太多必要做这样的并购。另外,日本早已经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已经跟随世界工业化进程了,工业化进程不仅仅是科技、生产力这些问题,而且是整体的工业化水平,包括语言、文化、收入、分配等。日本早已经融入全球化,收入一半以上来自对外投资。日本并购美国的不动产又不可能带去大规模的消费,怎么能够提升这些不动产的价值或者带去现金流呢?

中国的全球并购主要是制造业以及消费品行业,这个和中国的2个升级密切相关,一个是产业升级,一个是消费升级。这两个升级都很难在中国内部的市场完成,必须在全球范围实现,中国的全球并购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中国整合”,同时,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还有东西南北的差异化与不平衡,“中国整合”还有很长的整合周期。以日本为例,日本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市场只局限于日本市场,而日本市场又处于饱和状态,企业多年来只能维持小规模的生产,独立进入中国市场又缺乏能力,如果和中国企业重组、整合,日本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就有机会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日本最近二十多年止步不前就在于产品的开放和技术、资本的封闭。(www.daowen.com)

我们之间的交谈在一个狭小的拉面馆里进行,足足讨论了两个多小时,他的所有问题被我一一解答之后,脸上的狂放渐渐消失,最后,终于在不断地点头之后露出了尊敬的眼光,然后坦诚地说:明白了,你希望我能够为你做什么?

我最后说,关于中日之间的并购有很深的鸿沟,双方都存在很多问题,大家需要耐心慢慢沟通,目前还不是大规模交易的时机,这个时机什么时候到来很难说,但是,我相信如果中日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并购机制的话,中日之间的整合条件会优于中国和任何发达国家的条件。

这个想法一点也不夸张,不管是不是安倍挑起的中日争端,我已经从2007年到2011年的整整4年间,多次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从多个行业切入,考察日本企业、日本项目。好几个项目也到了可以完成交易的阶段,最后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虽然中日之间有很强的产业互补性,中国需要的产业要素日本都有,但是日本不会轻易提供给中国。同样,日本的优势日本自己也很清楚,日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日本本土,如果能够国际化,日本也不会走向今天的被动局面。如果未来五年之内,日本想清楚了这一点,中日之间能够达到高度的产业默契,中日经济将会让世界刮目相看。可惜,这只是理论上的。

当然,世界经济政治形势也是瞬息万变的,日本和中国的关系经常不取决于中日两国自身的意愿,尤其是日本。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也由于日本内部自民党和民主党此消彼长的关系,日本还必须通过与美国的关系,来处理中日之间的关系。如果中美之间的竞争在友好、和平的环境中进行,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就会改善,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就有机会从产品贸易、技术合作层次上升到投资融资与资本贸易阶段。毕竟两国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国的生活习性、语言差异与中国和欧美之间相比要小很多。有时候,和日本朋友一起忙完工作,到饭馆里一边吃饭,一边喝酒,不懂日语可以用文字交流,酒到尽兴时,非常融洽,一旦你获得他们的尊敬,商业上的合作就不远了。

2011年,我认识了北大毕业后来到日本留学、居住的郑剑豪先生。他居住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神户,在日本生活多年之后,建立了很好的社会关系。他和他太太在日本创业,创办了剑豪集团,从事贸易业务。我们相识之后,我一直鼓励他充分利用他在日本的资源探索中日并购机会。几年来,他几乎是夜以继日地来往于中日之间,发动中日企业金融界参与中日并购,也创办了中日并购基金。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第一家日本上市公司的并购。2016年,他们将第一次举办中日并购论坛,让中日企业界、金融界、传播媒体以及学术界共同来推动中日之间的并购交易,通过并购,加强中日之间从商品到企业要素以及企业资本之间的深层次合作。这对于中日双方,都是一个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