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并购浪潮的六大特点

全球并购浪潮的六大特点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次,中国将有机会在长达十年以上的并购浪潮里,第一次扮演主角,成为第六次世界并购浪潮的主导者。来自中国的企业、资本将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要买方主体。

全球并购浪潮的六大特点

前面介绍分析过世界经济史上五次并购浪潮发生的时间和特征,第六次并购浪潮将和已经过去的五次并购浪潮有非常大的区别,站在中国以外很难理解和分析,所以很多人不会认同。也许我今天的预言十年过后才会有人真正相信。

第六次并购浪潮到底和过去五次并购浪潮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第六次世界并购浪潮并不是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简单延续,其意义相当于世界第一次并购浪潮。

谁都知道,世界第一次并购浪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如果结合世界政治秩序来理解,这也是殖民地时代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协议生效,开始建立全新的世界政治秩序之后,工业文明取代国家侵略的一种发展方式的变化。国与国之间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带来的新的国家秩序,不会再诞生殖民地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呢?是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使得企业和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公司财富越来越高度集中。资本的集约带来公司规模的扩张,带动产业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也带来产业的过剩。于是并购就诞生了。并购不受国家、地域的限制,不用一枪一弹那么血腥的方式,也不用殖民地占领的方式,就可以取得比用殖民地方式多得多的财富。

所以这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一次最重要的转型。

为什么第六次世界并购浪潮可以和世界第一次并购浪潮相提并论呢?同样是世界经济又处在一次巨大的转型时期。当然,这个转型比殖民地扩张方式向资本主义转型方式复杂多了。

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走到尽头,但并不是说美国的经济模式或者美国强大的国家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世界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美国仍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头羊地位。

中国用30年时间采用开闸蓄水的方式,用改革来扫清开闸蓄水的障碍,用开放来引进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从而改变了从苏联引进的计划经济模式,承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生态。但是,由于时间太短,以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上和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法律体系、深层次文化方面的冲突导致的自身局限,中国在还没有完全承载第二次工业革命文明成果的同时,就与发达国家同步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多人欢呼雀跃,认为中国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弯道超车,可以不断创造世界经济奇迹。前三十多年的成功被疯狂地放大成不可一世的民族情结,从中国到世界都在计算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数字模型。

由于中国有巨大的经济总量,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财富又相对集中于政府与公有制企业,导致中国在经济上的动员能力、控制能力、决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首屈一指。虽然人民并不富裕,但是国家很强大。这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采用邓小平对于意识形态问题“不争论”之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体制。

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有能力掀起一场世界第六次并购浪潮,如果从创意到理论,再到顶层设计,再搭建好符合第六次世界并购浪潮的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金融生态,再解决操作模式,中国将完全可以利用这次并购浪潮解决没有依靠自主发展模式完成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走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历程之后,完成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同步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道路。这不仅可以消除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带来的困惑和危机,也会有利于延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寿命,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企业。

第二,中国从来没有参与过世界上已经发生的五次并购浪潮,只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期间,联想集团、TCL充当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退出渠道,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期间全球产业分工带来的产业要素转移的“承接带”。

大家可以看到,几乎世界500强企业都在这个阶段进入了中国,要么是建立独资公司,针对中国市场而生产;要么在中国通过专利授权由中国企业生产;要么完全由中国企业代工,以外国企业品牌出售。中国获得的利益由于关税降低,关税收入减少。多数外国企业只是把中国当成产业链的一环,设计了很好的销售、利益内部分配机制,企业税收不高;当然也使用了中国的土地、解决了大量就业,提高了中国劳动者素质。总之,我们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被动端口。而这一次,中国将有机会在长达十年以上的并购浪潮里,第一次扮演主角,成为第六次世界并购浪潮的主导者。来自中国的企业、资本将成为这次并购浪潮的主要买方主体。

第三,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产业发起大规模并购。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历史很短,用30年走了发达国家300年的道路,产品、产业、公司、市场秩序、人文积淀时间太短,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几乎都是个体户出身,没有一个人经历过现代公司制度,中国第一部“公司法”才诞生了22年,中国证券市场也才成立25年,真正全流通的证券市场成立还不到10年时间。中国公司除了国有企业以外,最长的也不过30年左右。所以,中国获得这次世界并购浪潮机会的时候,自身的条件实际上是不成熟的。中国企业到发达国家去进行企业并购实际上相当于3岁孩子要去给30岁的叔叔当“父亲”,其幼稚、心智不成熟可想而知。不论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还是产品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是全面落后的。哈佛、沃顿、斯坦福工商管理课程里一讲到并购,就会提到整合的难度和文化的冲突,其实,中国要想在世界掀起的这轮并购,和他们当年经历的并购完全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说的整合与文化冲突和我们讲的整合以及文化冲突完全是两码事。

世界上发生过的并购都是在相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如欧洲公司并购欧洲公司,美国公司并购欧洲公司,日本公司并购欧洲公司,几乎都是在一个文明层次上进行的,从来没有相对落后的工业文明体向发达的工业文明体开展过大规模并购。你可以想象非洲公司去并购法国公司吗?你可以想象柬埔寨公司去并购美国公司吗?所以教科书的观点和方法对于第六次并购浪潮并不适用。我在欧洲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正在出售的优质欧洲公司,如果有中国公司去买的话,只要有一个非中国竞争对手,人家只会卖给别人而不愿意卖给中国企业。

第四,第一次由公有制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向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发起大规模并购。

曾经最有希望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有过经济上的辉煌,作为第一个非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导集团行列,前苏联的工业化曾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不分阵营的和美、英、法、中一起,共同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势力范围覆盖整个欧亚大陆。但是由于苏联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制度,苏联只有靠计划经济方式来获取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经济利益,苏联的工业布局主要分布于15个加盟共和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除了产品贸易之外,完全没有资本与产业链的联系。苏联解体之后,以其为核心势力范围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联邦德国、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随之解体,建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俄罗斯为首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也通过现代公司制度和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融为一体,一些国家还加入了欧盟

不管内部外部怎么评论中国,一党执政与公有制主导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中国已经实行了30年的市场经济,建立了以“公司法”为基础的现代公司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这一点使其完全走出计划经济固有模式,可以和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从资本、产业、经营管理、公司治理上完全融合。这在世界上几乎是唯一的不改变政治制度、不改变公有制基础的国家可以灵活地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对接,这是中国30年来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法宝。

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30年更多采用开闸放水的方式“引进来”。经济的全球化分工所形成的内在的自由资本行为,也需要寻找市场栖身之地,中国允许世界上任何资本形态到中国通过设立独资、合资公司的方式,也同意外资企业对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引入外国资本,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的、融入的状态。而这一次,却是中国资本将要主动开展资本输出了。尤其是逐渐有很多大型央企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到西方对完全私有化的企业开展并购。这既是世界并购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也将是一大难题,难的不是中国,而是被并购的国家与企业,怎么在卖与不卖的两难选择中,接受中国的投资与市场。

如何解决与被并购的发达国家的私有制企业之间在所有制、公司治理、意识形态、分配机制、公司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冲突,对中国的公有制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五,第一次由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体对已经完成工业化很多年的经济体发起的大规模并购。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到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整过程都是在欧洲实现的,两次工业革命最完整的文明成果都保留在欧洲,你可以在欧洲看到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全部过程留下的产业形态。从手工到半自动化再到自动化走过的几百年的产业形态在这里完成了全面的转型升级,很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延续下来了,有些成果不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生存的就消失了。从欧洲的城市规划交通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中都能看到这种文明更替的明显痕迹。而在北美,更多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欧洲的古老融合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现代被开拓者带到了北美这个新大陆,而古老只留下了很少的元素,大量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要素,包括电力汽车、交通、通信这些最著名的产业都诞生在这里。为什么欧洲不会诞生可口可乐麦当劳好莱坞,这些都是大规模工业化、自动化的产物,和欧洲的精细、人文、品牌格格不入。

2015年12月底,我因为并购项目的谈判第一次来到德国这个有些令人生畏的国家,因为他们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德国除了教堂,基本上难以看到法国、英国、意大利那样的各个文明时期的古典建筑。这些建筑文明都毁于两次世界大战。日耳曼人特别的基因和文化使他们任何时候或者他们所关注、倾心的任何领域都非常强大。和德国的合作让我异常小心。最近几年,我看过不少德国项目,也得知几个不错的德国项目出售的信息,如德国著名的柴油发动机MAN、世界著名男装品牌HUGO BOSS和印刷机企业海德堡。但总体来说,很少听说有德国公司出售的。2014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察一家德国典型工业4.0企业,他们研究开发的全球第一台碳纤维机身五轴联动机床非常具有前瞻性,本来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买下来,而我们的中国上市公司客户却最终放弃了。我一到德国就打听那家公司,我的朋友陆阳告诉我,他们已经不需要钱了,也不会再出售了。(www.daowen.com)

毫无疑问,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并购市场,中国需要并购的标的既有最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有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甚至还有许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连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从头到尾地全程经历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还与全球同步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欧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都有些什么呢?服装、服饰、家居化妆品、工艺品、珠宝、食品等,随随便便一个公司就是百年老店,拥有古老的品牌故事。有些公司已有超过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么多年传承下来的产品技术、工艺、品牌、设计都是精华,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留下来的,都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洗礼、竞争、冲突而保留下来的。如今,许多公司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有的已经纷纷破产、倒闭,消失得已经无影无踪了;有的即使能够活下来,也已经受到整个欧洲经济衰退的影响而难以为继。

所以,当这些企业一个一个面临中国投资者肆无忌惮的并购的时候,欧洲这些家族传承者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因为此前,这些企业已经跟中国企业打了很多年交道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给他们做来料加工;后来中国企业大量跑到欧洲去抄袭、模仿;再后来中国的山寨产品让欧洲人头痛不已,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的那些产品几乎都被中国产品打败,中低端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他们的很多设备都被中国企业买走,拆下来带到中国。如今,这些中国人浩浩荡荡地要来并购他们的企业了,内心的高傲与现实的残酷使整个欧洲都非常惶恐。

第六,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并购。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欧洲为圆心”的产业秩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美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产业秩序,而中国经济的崛起将上演一场以“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产业秩序。第六次并购浪潮也将是按这个秩序来进行的一场并购。“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个话题很容易被理解为民族主义情结,在本书里,它不代表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指中国本土产业和本土资本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之后形成的与全球相关产业的关系以及重组并购的内在逻辑。例如,中国房地产产业黄金时代结束了,房地产产业资本就有一个转移过程,香港李嘉诚转移到了英国,有的转移到了加拿大、澳洲、美国,甚至有的去了东欧。这就出现以“中国为圆心”的这些地产资本与中国消费者或者全球地产市场的产业资本关系。因为很多中国移民读书、旅游、度假都可能选择这些地方。

可持续发展包含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同样这些产业在西方已经经历上百年了,欧洲、北美、日本的很多技术、方法都比中国先进,这些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没有多大的成长性,他们的经营者和投资者也一定希望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刚刚走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初级阶段需要大规模节能、环保新技术的中国,中国资本“走出去”通过投资、并购、整合将这些产业集群引进到中国获得在中国的巨大市场优势,使这些企业能够继续发展和生存,并且在技术上更进一步,都会形成以“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产业生态关系。金融领域也是如此,如果从货币金融来看,北美、日本、欧洲这些发达国家的资金成本基本就在4年以下,而中国企业能够得到年利率10%的资金支持就不错了。这样中国货币市场就会对全世界资金形成很强的吸引力。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即使今年经历两次叠加股灾的血洗,就以目前上证指数3000点为例,平均市盈率几乎全球最高。资本市场的巨大旋涡就像龙卷风一样,对全球产业产生着巨大的牵引力

2014年、2015年就有很多过去在美国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纷纷高价退市,不远万里也要艰难跋涉回到中国资本市场来重新上市。

当然,“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既是一个产业关系,也是一个产业机会。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一定要在第六次并购浪潮中不断去把握这个复杂生态里的商业机会,把握市场的主动权。“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还体现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内在交易规则里,这些规则具有中国的独特性,很难被外国金融资本所把握,美林、高盛、摩根在中国就不具备这些优势。以KKR为例,这家久负盛名的以杠杆收购起家的基金,在全球的投资经常是直接控股,但是在中国的投资却只是投资而无一例控股性交易。原因还是在中国市场,因为不熟悉中国规则从而驾驭不了中国企业。

第七,这将是一次持续时间最长,国家跨度最大的并购浪潮。

第六次并购浪潮从什么时间开始,这很难界定,也没多大必要,同样,大约到什么时候结束也难以预测。

本来从时机上来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就可以进行了。但是中国对此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已经失去不错的时机。中共十八大组成新的领导集体以后,也许一开始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明显感觉到经济下行压力之后,才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外向发展思路。但是从市场来看,2015年会是中国企业全球并购的井喷之年。

据《晨哨网》统计,截至2015年11月,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宗数为487,同比增长66.78%,交易金额239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83%。我相信,2015年结束之后,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对外并购不论从交易总额还是交易宗数以及涉及的领域宽广度、涉及的国家都将超过过去任何时候。但这仅仅是开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美国进行了上任以来的首次国事访问,这次访问虽然没有达成中美投资协定,但是,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得以确立,这个关系的确立将大大减少美国政府对中国在美国投资并购的阻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加大对美国的投资并购,同时也成为中国对外投资与并购的风向标,使过去影响中国海外投资并购的问题得到缓解。我在谈欧洲一些企业并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该企业和美国有很深的业务往来的情况,这些业务往来会涉及中、美、欧之间的商业技术关系,美国就可能会导致这个交易无法进行下去。同样对于日本来说也会这样,中、日、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如果不好,中日关系一定不会好,日本要看美国人的脸色。但是中美关系一旦缓和,中日之间就会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发展中日关系,因为中日之间有非常强的产业相关性与互补性,中日之间的经济往来对两国发展都非常有利。在这方面日本民间经济人士也看得非常清楚,我和日本金融、产业界朋友交流的时候大家都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除了时间之外,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并购还主要会相对比较单边的向多个国家开展投资和并购。在“一带一路”,中国的过剩产能会通过北边南边两条线大规模地以独资、合资的方式把水泥、钢铁、建筑材料、电器设备、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生产制造向东盟、中亚、甚至东欧转移;同时,又会在欧洲各国、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大规模并购中国转型升级所需的各种产业,也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并购农业、畜牧业等。

从规模上来看,早期投资并购单笔一般在10亿美金以下的比较多,逐渐会有一些大型企业并购项目产生。目前每年全球前20大金额交易项目里,几乎没有中国的,相信未来几年后每年都应该有中国对外并购项目进入世界前20名,到达并购顶峰阶段甚至应该占到30%以上。

第八,第六次并购浪潮的交易结构也将是过去所有五次世界并购浪潮以来最复杂的,将会囊括世界并购史上几乎所有的并购交易形式。不管横向并购还是纵向并购,混合并购还是杠杆收购,这次并购浪潮都会同时发生。而且其整合模式会远远复杂于过去五次并购浪潮。

第六次并购浪潮其实是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到达增长的极限的时候,中国的异军突起给所有发达国家帮了一个大忙。试想,如果最近30年没有中国的崛起,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中东各石油输出国会有机会出售那么多资源,赚到那么多钱吗?日本的电子电器、美国的飞机汽车、欧洲的高档日用品会有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吗?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衰退期早来了。所以,中国的崛起一方面延长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寿命,同时,中国不仅大规模充当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消费市场角色,中国还将接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接力棒,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转移到中国,有机会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渡。因此,中国掀起的第六次并购浪潮的实质实际上是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整合,将目前分布在日、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成果,转移到中国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度,由此形成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产业大迁徙。

第九,第六次并购浪潮将主要是中国一个经济体对多个发达国家产业进行的并购。

世界第一、二次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美国,主要是美国内部的大型制造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并购;第三、四、五次并购浪潮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渐渐出现产业的全球分工之后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并购,以及发达国家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向不发达国家开展的并购。

中国掀起的第六次全球并购浪潮与以往还有一个重大区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完整的产业分工,亚洲的日本、韩国,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北美的加拿大、美国,而中国的崛起把原有分工的平衡打破了,中国的巨大成本优势、巨大的市场优势形成了中国与所有发达国家全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使许多奄奄一息的国家因为中国而重现发展生机。所以,当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高速成长30年之后,正好形成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全新关系,构筑起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体系中的完美阶梯。因为在我们研究很多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的时候,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在美国、德国、日本找到相关的企业。所以,中国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所需要链接或者跨越的企业首先都分布在德、日、美,然后就是英、法、意、加、韩。而与中国处在相似阶段的所谓金砖五国,只有印度会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需要并购的几乎印度也需要,而俄罗斯、巴西、南非都不存在这样的产业关系。

因此,中国掀起的第六次全球并购浪潮,会根据中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产业特点,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的行业和规模的并购。针对中韩之间,可能是在医疗健康、影视动漫(TMT)、服装服饰这些领域相互投资、相互并购;针对日本,更多会发生在不动产、旅游业、半导体、新材料、电子电器、智能化等领域;针对欧洲,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产业特征;美国的高科技、软件企业、生物技术、医疗和健康、航空航天;德国的高端装备制造,工业制动化;法国的化妆品、创意产业、航空零部件;英国的金融服务、足球俱乐部等。同时,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业、畜牧业、海洋工程、保健品等都是中国理想的市场和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