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式走出去:探索与挑战

中国式走出去:探索与挑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会说,“全球并购、中国整合”不外乎就是中国过去提出的“走出去”,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这预示了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的中国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年了,必须要追赶,最好的追赶方式就是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的战略。十六大确立的“走出去”战略今天来看,并没有实现其走出去的战略意图。

从1993年第一次到英国,到这些年多次参与国际投资并购,几年前多次到日本,一边开发项目,讨论并购,一边思考中国和日本产业关系。2012年专程考察韩国,2013年通过并购加拿大迈瑞丁公司,2014年、2015年我考察、发掘、谈判了多个北美、欧洲项目。我开始一次又一次呼吁,中国应该大规模开展“全球并购、中国整合”。

有人会说,“全球并购、中国整合”不外乎就是中国过去提出的“走出去”,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我觉得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共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这预示了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打开国门的中国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年了,必须要追赶,最好的追赶方式就是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的战略。引进来容易理解,将发达国家过剩的产能和需要转移、转型的产业以及丰富的流动资金引进到中国来。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干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地方。这个也非常符合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巨大利益。

20世纪80年代已经看到市场经济国家在产业链上走出国家地区的限制,让产业链在市场经济国家体系内跨地区、跨国家进行布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成本增加,就把大量新兴产业的加工生产从欧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起来,进入中等国家收入行列。

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提出“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开放式经济发展战略。于是,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这些产业链带着资本、技术、原材料、市场纷纷进入中国沿海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整整20年时间基本保持这个状态,中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地都是这些加工业进入中国的最佳选择。从21世纪初开始,传统的中国加工升级,这些地方的加工业已经不能支持中国加工的劳动力、电力、土地等综合成本,很多税收优惠又没有了,于是这些产业开始转移,从长江沿线往西以及沿着海岸线往北,分别进入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中国加工”进入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尼、缅甸等比中国更加低洼的国家。

虽然“走出去”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了,但那个时候的走出去基本还处于对外开放后正常的贸易为主的走出去,或者一些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下日用消费品、电器产品对外投资建设工厂。如海尔到国外建工厂、新希望集团到国外投资建设饲料工厂等。

相对比较活跃的“走出去”还是开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90年代国企改革,处置了数万亿不良资产,整个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善,同时,世贸组织多边贸易的活跃形成中国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生产制造优势,中国经济再次迎来快速发展,中国对资源性资产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与其进口原材料,不如直接到国外投资收购中国工业化进程所必需的资源。(www.daowen.com)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走出去”浪潮掀起来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五矿以及中国海外、中国交通建设等大型央企纷纷走出去投资、并购资源、参与基建投资等。这种现象持续了超过十年时间,从早期的大型央企到后期的大型地方国企,后来是大型民营企业,一波一波把整个世界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搅得天翻地覆。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西亚、非洲、中美洲、俄罗斯,凡是有各种有色、黑色金属、非金属资源的地区,就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以及背后的三菱、三井纷纷成为中国财经媒体追逐的对象。

这股潮流退却了,这些活跃的公司淡出了。许多中国公司在探矿、找矿、买矿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受骗上当,也有许多中国人被老外骗了以后以同样的方式回来骗中国人、骗中国政府、骗中国资本市场。央企、国企、民企在几乎所有资源富集国家纷纷高位套牢。这个时点,如果把所有中国央企、国企、民营企业在海外的资源投资金额、投资价格、目前市值、盈利情况拿出来晒晒,一定是惨不忍睹的。

那些著名的企业,现在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生产制造,生产越多赔得越多,不生产还要承担很高的杠杆负担,这个时候要卖出一个矿又实在太难了。

资源类资产投资并购机会真正到来的时候,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跌得不成样子了,该到大家出来抄底的时候,几乎中国所有投资资源类企业、基金、金融机构却集体失声了。大家比较一下今天金矿铁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资源的价格与五年前的2010年的价格,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曾经在中国大规模“走出去”采购资源的时候,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这些赚得盆满钵满的国家,必和必拓、力拓、嘉能可、淡水河谷这些脑满肠肥的公司,大家是不是可以再研究一下了。依靠此项成为金砖国家的巴西,也已经成为没有成长性的国家了,继续在产业空心化国家群里威武。

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去并购力拓、必和必拓这些世界级公司呢,这个时候怎么就没有声音了?

中国市场的机会主义者们不知道怎么愚蠢到和国际投机者同步的地步。

十六大确立的“走出去”战略今天来看,并没有实现其走出去的战略意图。也和今天通过“全球并购、中国整合”走出去的内容、目的、方法、主体完全不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