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我认为就是改革调整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建立健全的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资本金融生态体系,以这个体系作为配置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资源的力量。同时,通过中国产业市场、产品市场、消费市场的巨大能量,与资本市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使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要素、产品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以中国为圆心来配置,产生以中国为圆心的、覆盖全球的强大辐射力量。
形成以“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产业、金融生态体系必须具备的几大条件是:
第一,有巨大的实体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产业保障。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体量跃升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名,而且农业、工业、服务业结构和比例相对平衡合理。虽然总体运行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产业质量也处于中低端水平,但是整体上处于转型升级的活跃期,有很大的内生增长动力。由于连续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原有发展方式已经严重饱和,必须进行全方位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转型升级需求和能力。
第二,有巨大、充足的流动性。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2014年存款余额113万亿元,这还不算大量的居民手持现金,发展资本市场资金非常充足。中国掌握巨大储蓄存款的阶层已经过了满足基本生活消费的阶段,有很大的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的资金空间和动力。中国有数千万中、小企业和企业主,在转型升级调整过程中,有许多企业主将要放弃原有的房地产开发、基建开发、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加工、简单加工制造等产业,这些中、小企业主不具备向更高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的能力,他们的巨大财富将会转移到金融投资、财富管理领域,形成巨大的投资力量。
第三,中国产业水平已经和发达国家接近,存在巨大的产业整合空间以及消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容量,产业升级的需求完全有能力与发达国家形成对接关系。同时,强大的消费升级潜力已经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
第四,有一个活跃、日渐成熟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5年发展,资本市值大约35万亿元至40万亿元规模,但是距离GDP总量还有较大的空间,有能力上市融资的企业总量巨大,且非常活跃。由于有资金保障、经济增长的预期,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已经建立起多层次资本市场,主板市场培育未来的大盘蓝筹股;中小板和创业板接纳中小型企业;新三板这个股票转让系统刚刚建立,已经有几千家企业在此挂牌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力量。2016年,上海将根据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创办战略新兴板市场,吸引更多符合中国战略的新兴产业公司上市。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又将迎来重大举措,对上市公司发行的监管制度由核准制改革为注册制,这将使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国经济增速还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有机会利用迅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带来的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推动,形成全球最大的、最有活力的动力源。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又迎来世界经济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换、升级变革的历史机遇,这个动力源就会形成中国对全球的巨大牵引。
“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就是这个巨大牵引能量的表现方式以及强大的资本金融生态!
资本金融生态主要由以下几个内容构成:
第一,可以证券化、资本化的企业总量。包括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也包括每天都在生生死死的创业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一定时期后,也许还包括外资企业甚至外国企业,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按企业家数来看,数量最少的是国有企业,但他们资产体量却很大,好的企业都已经证券化了,甚至一个央企集团下还有若干上市公司。国有资本在垄断行业、传统产业上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新兴行业、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没有竞争力。所以,未来中国新增资产和新增利润以及资本市场的新增市值,将主要由民营企业贡献。例如,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就基本没有国有企业,新三板市场就更是民营企业的天下。未来不论从企业家数量还是资产总量上,都应该是民营企业大发展的时代。这是中国经济未来最大的活力。
第二,巨大的、与之匹配的资金流动性。这不仅是指人民币在中国的流动性,也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后,作为世界货币在世界各国形成的流动性。
一旦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主要资产配置市场,中国的流动性将很快从债务资产转向权益资产。由于债务资产以负债形式存在的时候,对资产净值来说是减少的,如果转移到流动性很好的资本市场对于资产净值是增加的。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往往对股票的分红收益不敏感,很容易推高资本市场市盈率,这样就会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监管机制、监管理念。包括目前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即将开办的战略新兴板等,同样也包括香港股票市场,一个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不取决于市场的规模与市场的活跃度,而是取决于市场的监管水平。监管太死和监管太松都是市场的大敌,关键是监管的机制要科学。多层次资本市场、巨大的投资群体、越来越复杂的交易产品,重组并购对监管者的水平、能力、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搞不好,监管就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第四,巨大的投资群体。这一点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永远都不必忧虑,中国将资本市场尽量建立为以机构投资人为主体的市场,虽然机构投资者不论公募还是私募都在不断增多,但散户也从来没有减少,也许永远不会减少。
第六,完善的发行、投资、融资、交易、定价、准入、退出、处罚等规则系统。
关于这个生态体系,我们用25年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这足以令人骄傲。但是不要忘了,别人虽然用了两百年时间,但是人家是从很小经济总量开始建立的,不能这样比较,更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关键的误区是:我们创建中国资本市场的时候,总是以美国这个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作为楷模。几乎所有学者、专家在写到中国资本市场问题的时候,都会用一个口头禅,“美国怎样怎样”,总是以为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一个最本质的东西被大家忽略了——美国是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不管怎么理解这两个主义,从政治到经济,这两个国家有本质性差异。所以,对于到底怎样建设中国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应当进行彻底思考了。
第一,关于企业总量。
毫无疑问,企业总量一定是中国的一个世界之最。中国人天生就不愿当凤尾,而愿意当鸡头。中国每天不断有生生死死的企业,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生产工厂。生得太快,死得也太快,要找到好公司实在太难。
第二,关于流动性——钱多得发愁。
拥有100万元以上闲钱或者1000万元以上闲钱的人到底有多少,很难准确统计。通过巨大的存款率动员这些人拿钱出来并不困难。而且中国人赌性十足,经得起输赢。每年被高利贷、被传销、被各种骗术骗走的钱也不计其数。
第三,监管是中国的一大问题。
中国不是市场化准入和监管,行政准入与监管是中国这个市场最大的祸害。中国证监会还没成立我就从事这个行业了,他们在保利大厦办公,我就在保利酒店租房设办公室;他们到方庄办公,我也追到方庄的芳城园买房子;到了金融街,有了大衙门,我去的次数就很少了。据说省长去了都经常看不到好脸色。中国不把准入放开、不使监管独立于行政,资本金融是靠不住的。
第四,对于投资者。
没有投资者的市场,就是没有水的长江。中国的投资者经常就是和中国足球球迷一样的命运——总是被戏弄。我们总是想把中国市场培育成美国资本市场,认为支撑美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于是中国就是把散户集中起来变成机构投资人,设立那么多共同投资基金,可关键是你有那么多专业、值得信托、不搞老鼠仓的基金经理吗?中国大妈就喜欢炒股票,你干吗天天想消灭人家?几乎所有持这种想法的人都居心不良。这就是一个自然生态,你非得要破坏生态。
第五,关于中介机构。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我都非常钦佩。二十多年来,他们不但没有被当初来势汹汹的西方力量所打败,坚守住了自己独立的阵地,最厉害的律师事务所更是纷纷走出国门,发展成为世界级律师事务所。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伦敦的泰晤士河边这些顶级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国金杜律师办公室的身影。20年前我和金杜创始人王俊峰合作了他的第一个IPO律师项目,20年的时间他们已成为世界一流律师事务所。
还是觉得投资银行有些不争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近一年我六次往返欧洲接触大量项目的同时,也接触了大量欧洲地地道道的投资银行。由于中国的管制,大量发达国家投资银行没有能够真正进入中国,中国本土投资银行被落后的思维保护的同时,也没有发展成为先进的投资银行。
欧洲是投资银行的发源地,从早期的货币中介、票据中介、债券中介、股票中介到后来的直接投资、私募投资基金、并购顾问,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投资银行信条和文化,恪守着投资银行的行业规则和谨慎、保守的行事风格,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循规蹈矩。任何一个小投资银行的一招一式,在整个中国投资银行界都见不着踪影。这个原因很复杂,既因为中国资本金融时间太短,又因为中国急功近利的心态,还有就是中国监管当局设定了死板的准入门槛,全中国只允许他们批准的证券公司从事这样的业务,这导致中国投资银行整个行业一盘散沙,完全同质化。以至于整个行业被戏谑地称为“投行民工”,哪里还有贵族的高雅、古老而尊贵的礼仪、低调的奢华!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过去一直不得其解,后来才终于明白。细想起来,觉得这个国家有时候愚蠢得有些无解。从证券市场建立到现在已经25年了,身居中国金融监管的高高在上的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官僚主义者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白金融的全部含义。他们只认为他们干的事情、在他们监管范围的事情才是金融,除此之外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流寇。货币金融体系不说,资本金融体系里面,他们只认可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公司、共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这些由他们批准的机构。同时,工商局就更不懂这类公司该怎么限制、怎么监管、怎么审批、甚至叫什么名字。这反而给资本金融类投资经营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审批监管空白地带。政府的不懂成为市场最大的福利。
各类投资公司、控股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你只要不叫银行、不叫信托、不叫证券、不叫金融你就不是金融机构,没有人来审批你,监管你。好处就是自由,害处就是太自由。于是,放高利贷的、搞资本传销的、搞非法集资的、搞金融诈骗的,都可以轻而易举进入市场,如鱼得水。资金链一断,受害者举报才发现已经规模巨大,到处查,到处抓。最后一些地方又不论青红皂白,凡是这类公司一概不予注册。
监管没有监管出好的投资银行,放任的地方既没有出来好的投资银行,也没有培育出好的投行文化、好的投行规范。投资银行的专业价值不如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价值,也不如双重体制带来的寻租价值,所以没有人愿意花很大代价去研究行业、研究产业链、价值链。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看到中国的投资银行在喊着要成为中国的KKR、中国的高盛,但我至今也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影子。新三板的火爆成就了几家从事资本金融的机构成功上市与融资,他们是中国最近十来年,尤其是股权分置完成后催生出来的类投资银行金融机构,也是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不懂得或者没有把他们当成金融机构,从而让他们有机会从草丛里野蛮生长出来,九鼎、中科招商、天堂硅谷都是这个时代爆发式成长的产物,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将成为券商、成为保荐人、成为做市商,逆向生长,成就未来。但是,能不能在高速发展中,沉下心来修炼内功,塑造中国机构投资者或者投资银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引领中国资本金融发展方向,还需要许多时间来磨砺与见证。
第六,发行、交易规则在经历了25年之后,终于有了两个里程碑似的意义。一个是将近十年前,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使股票市场摆脱了公有制带来的最大局限。另一个就是预计2016年可能推出的注册制。公司只要符合上市申报条件,有投资者愿意买,有发行投资银行愿意销售,就应该允许发行上市。2015年以来,最高当局在改革资本市场发行交易制度方面已经做了过去很多年都没有做得了的事情,尤其是在促进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并购的制度改革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推动了中国大并购时代的到来。
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中国资本金融市场一定会更加活跃,各种类型的直接投资以及与之对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会成为推动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3年的一次旅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去并购全球镁合金压铸行业龙头企业迈瑞丁,完成签约后的午餐上,我旁边坐着一位华人美女,一经交流才知道是主人故意安排和我同座的,她是加拿大单一最大投资银行佳通集团专门负责中国市场的联络人阴阅小姐。我和她短暂交流后,她告诉我,我的观点她非常喜欢,非常认同,希望可以安排时间让我和她的老板见面。
两天后的夜里10点半,在多伦多金融城的一个酒店里我见到了佳通金融集团副主席艾尔先生。他也出生于1957年,和我一样属鸡。这么晚见西方投资银行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相信他一定是对我特别有兴趣。
落座下来,他很吃惊我们能够并购迈瑞丁,详细询问如何交易,为什么并购,怎么整合等。我把中国金属镁、镁合金以及全球镁合金产业链与价值链关系给他作了简单梳理,然后从“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角度,把我的“金融在前、产业在后”“整合在前、并购在后”的商业逻辑给他阐述了一遍,他听得津津有味,十分专注。听完之后,他非常兴奋。他表示,他非常关注中国市场,也经常去中国,第一次听到中国人对海外并购有独特的解读。他突然向我提出:我们可以合作吗?
我回答说:没想过!
我真没想过,我只想到这是用中国资本并购海外项目,和老外和外资投行只有项目合作的可能。(www.daowen.com)
艾尔非常直接地说:如果组建一支在北美地区的以并购为主的基金,他去募集3亿美金,我们来募集1亿美金,我们共同来组成GP,有没有可能。
我说:这个基金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如果仅仅是投资于北美地区项目,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
艾尔告诉我,要投的项目以获取控制权为主,主要投资于在中国有发展机会的项目。我认为,这正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我回答说可以。
艾尔告诉我,他一直在筹备这个基金,如果加入中国概念将会让这个基金非常有吸引力。他说这个基金将会由巴菲特的基金、阿涅利家族资本、加拿大退休教师基金等作为主要LP。
我感到太突然,换作任何一个中国人,我都会以为他不是骗子就是疯子。如果有这么高大上的投资人做背书,要在中国募集1亿美金有什么难度呢?我还是觉得有些不真实,像做梦一样。和国际级投资银行家第一次谈到半夜,而且第一次见面就讨论这么实质性的合作内容,我也非常激动,一下子觉得自己也高大上起来。我毫不迟疑答应下来。谈话完成已经凌晨1点30分了,艾尔问我还有什么项目有兴趣的可以推进,他们在加拿大渠道畅通。我说,听一个朋友说,黑莓手机在卖,可以打听一下,我觉得中国是比较好的买家。
阴阅小姐也非常开心,她说她会负责完成今天的谈话纪要,同时会提供一个基金设立方案,然后到中国来和我们讨论。
这个基金后来没有设立成功,主要原因是这个基金的主要合伙人最后不是艾尔,而是一个比艾尔更加高大上的投资银行家。这个人曾经是高盛的COO,主要的LP都是由他带进来的。2013年8月他们带着方案来到中国,我以非常热情的中国礼仪接待了他们,经过几轮激烈的谈判,正好此刻国内一个经典案例博盈投资并购斯太尔发动机获得批准,他们非常惊讶于中国投资银行家们的能力,同时也非常羡慕中国资本市场的环境,可惜,这个规则不是由他们制定,他们意识到,尤其是那位趾高气扬的高盛COO更是从心里难以接受这个不由他们主导的市场。
通过这次交锋,我第一次提出“全球并购、中国整合”这一巨大商业机会将是以“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为内在规律的。可能以“华尔街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时代结束了。高盛这位COO的傲慢,其实代表了他们在中国的没落。
25年之后,该中国资本金融发力了。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中国资本金融开始走上正轨,正式登入中国金融的大雅之堂。以银行为核心的货币金融垄断中国金融的历史结束了,即将被开辟的是一个完全由资本金融主导的,以企业资本为基础土壤的,运用资本运营作为金融技术的资本金融时代。
这个时代的到来将从几个方面改写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式。
第一,如果继续以货币金融为核心,以债务融资为主要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将走进死胡同。这不仅会迅速引发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还会造成中国经济倒退若干年。
第二,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府管理危机,引发国家混乱。
第三,开启直接融资的资本金融市场大发展机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让银行存款通过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市场进入实体经济,一方面会拉高资本,是指改变整个中国负债比例,提高净资产比重;另一方面,会让实体经济获得发展资金,改变企业资本结构、负债比例,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可以支持高股价。
第四,加大证券市场改革力度,让公司上市容易,再融资简单,并购更加活跃,也可以让股市投资者获得真正的财产性收益,培养中国的中产阶层,这有利于稳定中国经济,培育消费市场。
第五,可以防止中国经济整体下滑,从而提高各类债务主体的还款能力,使政府融资平台、高负债企业、过剩产能得以化解。
中国资本市场成立25年之后,终于可以担当起化解中国经济困局,带领中国经济走向一个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了。
但是,仅有资本市场是不够的,这还要看在这个市场里交易的产品:以股票为核心的资本产品能否支撑这个市场,取决于这些产品的质量。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上市公司靠什么能够交出满意答卷。
中国金融资本生态建设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发生于2015年6月至8月的严重股灾,就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警示。虽然短短时间内就被强大的行政加市场力量所修复,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监管体系的科学性还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全球经济在这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又告诉我们,以中国资本市场为圆心的态势,不可逆转。
那么,“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红筹回归。
红筹这个概念始于1993年,当年由于中国大陆批准青岛啤酒、广船国际、北京人印等九家国有优秀企业到香港地区发行股票融资,形成最早一批H股,引发一些香港上市公司对中国大陆投资,使香港上市公司股票疯涨,只要有哪家香港公司以及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发行股票或投资中国大陆,股票都垒创股价新高或者发行认购倍数新高,人们对这个疯狂的举动已经没法找到一个概念来形容,于是,把凡是涉及中国概念的股票称之为“红筹股”。后来,把所有在境外注册的实际控制中国资产的公司称之为“红筹结构”。
由于中国股票市场一直采用准入制,需要上市的公司太多,很多公司不愿长期等待,就选择到中国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上市。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在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不符合中国市场上市条件,纷纷选择海外上市。
2014年、2015年,由于中国政策风向标让大家看到中国资本市场新动向,上证指数从长期徘徊的两千多点拉到最高四千多点,大量海外红筹挡不住中国为圆心的诱惑,纷纷“海归”。几乎每个回归公司都被“曝炒”,一年之内,每个公司估值都以数倍的增长,产生数十、上百亿的资本增值。巨大的财富效应使红筹公司回归还会在2016年继续上演。
其次,我更看好比红筹回归更大的机会,就是将外国公司私有化来中国上市。
目前“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主要并购标的还是欧洲的中小型家族企业,这些企业大约再过两年就难以满足中国资本市场的胃口了,大家很快就会把眼光瞄向在海外上市的外国企业。
记得2007年刚刚开始做国内借壳上市的时候,我们手上的第一个壳公司“嘉瑞新材”只有4亿多市值,当时我们知道的最小市值上市公司“炎黄物流”停牌市值不到一个亿。当时我们借壳上市找壳公司的标准是10亿元人民币以内,后来增加到15亿元以内。今天这个市场30亿元市值就是小市值,没有3亿元净利润就难以支撑借壳成本。而国内有3亿元以上净利润的未上市公司少之又少,怎么办呢?红筹回归做完了做什么呢?
目标很清楚,并购海外大型的已经上市的价值被低估,存在与中国资本市场有结构化市盈率红利的企业。这些公司都在哪里呢?和大中华文化比较相近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然后是澳大利亚、法兰克福、伦敦、多伦多、纽约。可以并购的标的至少几十万亿美金。
最后,中国股票市场在2015年经历了中国市场上最严重的股灾,如果是在过去,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休养生息,但是这次不到半年就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快就恢复到3500点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近一点,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说大一些这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目前几乎所有资本玩家以及资金都还围着A股市场重组、并购,一个上市公司市值在20亿元左右被借壳、被重组,市值很快被撑到50亿元、60亿元,虚胖的业绩可能两三年后马上消失,甚至对赌失败,股价大跌、市值重挫,于是再次重组,周而复始。中国一年的并购重组金额已经达到数万亿元人民币,是全世界最活跃的重组并购市场,由于市场不开放,完全是自己和自己玩。
2016年,可能风向要变了,大量上市公司会因为业绩不能支持变成“裸奔”,在没有太多红筹回归、游戏动漫、物联网、智能制造这些风口的情况下,同时由于2015年股灾后遗症释放,同时注册制开始,市值下行压力增大。但是,百万亿银行存款搬家作为资金后盾,中国股市并购需求更加旺盛。这股旋风,一定会飘向全球已经上市的海外公司,“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将演绎成为持续10年的、不可逆转的潮流,千年商机达到顶峰。
“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还意味着什么呢?“中国为圆心”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个制度概念和文化概念。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连中国人都经常看不懂的市场,是一个发展变化速度让人眼花缭乱的市场,是一个概念转换变幻无常的市场,是一个50后消失、60后失意、70后悲催、80后主导、90后心痒的市场。欧洲人奠基、美国人爆发的西方世界资本文明在这里被颠覆和血洗,欧洲式的罗斯柴尔德传承模式和传承密码不被尊崇,美国式的野蛮人风格也许会昙花一现。所有西方资本市场的规则被中国年轻人驾轻就熟之后,成为中国的游戏筹码。不仅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不仅是高盛、摩根、KKR进入不了,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对于规则的不遵守能力和对于已有规则的改造能力以及规则的创新能力都会让中国这个市场成为只有立足中国的中国人才可以游刃有余的市场。李嘉诚先生的出走,一方面他是中国大陆在混沌时期信息不对称的最大获利者,另一方面他也同样不能成为觉醒之后中国大陆现在至未来的赢家。原因就是他没有根植于中国大陆这块土壤。
相信十年之后,中国大陆至少产生出一百个李嘉诚规模的中国本土企业家。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再是欧洲、不再是美国、不会是印度或者印尼?
欧洲从产业来看,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这些国家都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是都集中在高端,虽然都有产品、技术、品牌竞争力,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市场优势,成本偏高;虽然有西门子、大众、飞利浦、空中客车、奔驰这些优秀企业,我也相信10年之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并购标的。刚刚收购了倍耐力轮胎的中国化工集团,再次发力,向世界第三大农化工集团,瑞士先正达集团发起要约,报价达到440亿美元,达两千多亿人民币。欧洲虽然有罗斯柴尔德、有汇丰、有巴克莱、有德意志银行,但是由于行业限制,他们没有更大机会成为“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主角。
当然,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目前中美之间各项数据还有差距,但是论人口,中国比美国有优势,到中国的人均达到美国的人均的时候,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就会远远超过美国。一旦完成欧洲这些伟大公司的并购整合,欧洲的精良产品和制造,中国市场加中国效率,美国难以不被卷进“全球并购、中国整合”商业逻辑,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产业体系也难以形成独立的能量场独自运行。因为,全球化的环境和规则都是他们发明推动的。同样,在这样的产业配置体系里,高盛、摩根、花旗、黑石、KKR也难以成为“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金融、资本主角。所以,这些金融机构仍然是全球金融资本市场配置的优秀机构,但是,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分享“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成果。
至于印度,可能和中国人口相当,经济增速也不错,还是英语普及的国家,但是印度的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贫富分化严重,经济集约化、产业集约化和中国比较差距很大,同时复杂的宗教和意识形态使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管理的效率相对较低。印尼经济刚刚起步,增长很快,和中国“一带一路”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要构成和中国的竞争还不太可能。
“全球并购、中国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的产业资本走出去的良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金融资本和投资银行诞生和发展的天赐良机,那么中国的高盛、中国的KKR、中国的摩根在哪里呢?“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之后,是今天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的中科招商、中融系、九鼎、硅谷天堂还是复星这样的已经浩浩荡荡开进国际资本市场的先驱?
目前来看,资本领域几乎只有一个复星在我的视线里。他们是唯一活跃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懂得“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中国金融机构。如果这次郭广昌能够躲过劫难,他们最有机会抢得先机。尤其是郭广昌协助调查归来在年会上的讲话,把“整合”当成了重点,这是他们不小的进步和发现。
这里,我不得不深深地怀念曾经的德隆。早在2000年,德隆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未来。唐万新当年设计的德隆战略,重要的业务领域就是金融服务,如果今天德隆还在,以德隆的金融号召力,世界上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可能成为德隆并购整合的标的。在产业领域,也许世界汽车产业第一、农业产业第一、世界流通产业第一、世界旅游业第一已经在德隆旗下。
2004年,中国灭掉了一个民族英雄!
我不怀疑,中国会在未来这个大潮里迅速诞生一批驾驭“全球并购、中国整合”商业模式的资本高手,中国的国际化大型资本运营平台也在成长中,几年之后一定会有人脱颖而出,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些80后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