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式工业化:独一无二的模式

中国式工业化:独一无二的模式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则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路径来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往往西方国家一个并购交易产生的标的金额,比中国一个国家全年的海外并购总和还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三十多年,中国基本上采用开闸放水的模式,把发达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剩的文明成果引了进来,促进了中国在短时间内的高速增长。

中国式工业化:独一无二的模式

我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主席劳伦斯先生以及“道德经济”学说创立者尼古拉先生关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进行过多次交流、探讨。他们虽然不会中文,但是都是中国通,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与强国”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也希望中国重新担当起领导世界进入一个可持续文明时代的责任。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讲中庸、讲《道德经》、讲遵循自然的国家,有着伟大的商业价值观,有可能带领世界走出资本主义完全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商业价值观,使世界商业发达、人民富裕的同时,也让环境更美好,精神更丰富。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中国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不太了解。我曾有几次与他们聊起我对于今天中国价值观的认识,让他们吃惊不已。

我认为,西方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工业革命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是一点一点渐进积累的过程。今天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市场经济以及民主社会形态,都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文艺复兴奠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基础。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也陷入近乎西方中世纪一样的社会文明,整个社会被狂热的个人崇拜所笼罩,整整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现代的中世纪精神灾难。中国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开始形成的儒、释、道、墨思想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光辉,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但是在南宋以后,这些先进的哲学思想渐渐遭到打击、摧残;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更是遭到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和否定。到了20世纪80年代,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的思想解放运动,才来反思,学习西方的文艺复兴、自由民主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的哲学基础,客观地理解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对于人类发展的积极意义,寻求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之路。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今天可以借鉴前人走过的道路,吸取前人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很多教训,许多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管理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但是,工业化几百年的渐进过程中形成的整个工业化体系、文明基础、商业逻辑、道德水准、产业文化是不可以在短短三十多年完成的。经济发展奇迹的背后,很多看不见的东西的积累和传承需要时间的积淀。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的辉煌,也要看到短短三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经济运行水平相对不高,产业结构处于相对低端,产品和服务假冒伪劣不断,侵犯知识产权普遍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掠夺、贫富分化等。西方的自由民主和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的法制体系、资产阶级的形成也历经了几百年的不断改革、不断开放、不断犯错误又不断吸取教训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是一对孪生兄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又互为依存。中国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当中,学习、借鉴西方产品、技术、工艺、投资融资经营管理、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市场法规这些工业化内容的时候,必须站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立场来引进、吸收和消化,要摒弃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是对西方工业文明整体的一种割裂。

中国则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路径来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来自德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来自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自己的,今天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从资本主义那里学来的,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政治经济体制下,中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确实体现了中国人高超的智慧。

我的外国朋友非常赞同我的分析,认为在中国,不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听不到我这种民间的解读,每次到中国都要和我进行交流,希望从我这里听到非常个性化的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理解。所以,今天的中国可以读懂世界,但是今天的世界很难读懂中国。

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此,中国不可以再关起门来走一条当年走过的完全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闭关锁国的发展道路。一个大国,如果要成为一个强国不可能脱离这个世界而独立发展。何况,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也已经在2001年加入到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所以,中国的发展还必须要融入这个世界。因为已经发生的世界五次并购浪潮,几乎每一次和中国都没有关系,不仅早期的并购浪潮我们没有机会参与,即使今天,全球产业和金融的主流配置市场舞台还是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在唱主角。在产品、技术、设备、贸易、市场、资本这些领域,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还是局限在要素环节。即使这些年中国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大家走出去,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对外并购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在西方人的眼里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往往西方国家一个并购交易产生的标的金额,比中国一个国家全年的海外并购总和还多。

我们这些年对两个问题探讨不够:第一,中国凭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十多年取得这么大的经济成就?第二,未来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方式是什么?(www.daowen.com)

关于第一个问题,原因非常简单:主观上,新中国成立后,要把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发展经济上来,摆在中国面前的,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亚洲四小龙的、欧洲的、美国的,用不着独辟蹊径;客观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已经走到头了,产品过剩,需要找到更大的市场来倾销,产业过剩,需要找到更大的空间去消化,中国就是一个释放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剩能量的巨大的市场。所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发展虽然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但是,如果没有全球经济格局带来的机会,中国经济的奇迹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也是本书要涉及的主题。未来的发展方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本书讨论的主要是经济方面而且侧重于金融和产业的关系方面。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三十多年,中国基本上采用开闸放水的模式,把发达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剩的文明成果引了进来,促进了中国在短时间内的高速增长。通过改革,我们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改造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从全世界发达国家引进了技术、产品、资金、设备和管理理念。一方面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消化了发达国家过剩的产能,也让许多资源富集的国家通过向中国出售工业化必需的不可再生资源而得到实惠,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获得了大量中国制造的廉价消费品。三十多年过去,中国的投资机会减少、工业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必须要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阶段发展,而几乎所有需要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要素中国自己都没有掌握。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关税降低导致全球贸易成本降低,产品全球化市场确立,同时带来了产品生产全球化、投资融资全球化、资本流动全球化。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方式结束了,粗放式的发展机会没有了。所谓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改革还有没有空间?改革还有没有红利?对外开放还能够通过招商引资带进来高层次的产业要素吗?还能够引来更多的海外资金吗?

中国再一次面临选择,道路和方法在哪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