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良知:源起斯多葛,垂续不衰

良知:源起斯多葛,垂续不衰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多葛派祭起人类的良知作为最高法则,认为良心是“人内心的神”。从那时到中世纪,“良知”的概念充满道德色彩。当你翻越2000年来西方尤其欧洲各种学派学说的崇山峻岭,良知说在其间时隐时现,从未因历史繁衍而消磨。对良知的认识,由先天而后天,经外求至内求,从主观到客观,一直众说纷纭。人们对良知的认识与呼唤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从头开始,循环往复。

良知:源起斯多葛,垂续不衰

重新翻阅历史,周游列国的孟子提也良知——“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章句上》)——这是有史可查的最早见到的关于良知的文字。一千年后,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天三夜论辩“观过知仁”,可谓“良知”论辩的先声。到了明代,王阳明经历了格竹的执着、刘瑾的廷杖、龙场悟道,悲愤的逃亡,平叛的奋战,和如此多的官场风波,几起几落,终于确切地提也“良知”说,及至临终,门人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其实,“良知”早已进入哲学体系。以欧洲哲学“良知”的结构因素与历史发展为例,似乎比今人还清醒。2400年前的古希腊民主制因处死苏格拉底而被历史抛弃。斯多葛派祭起人类的良知作为最高法则,认为良心是“人内心的神”。从那时到中世纪,“良知”的概念充满道德色彩。你会发现“无论是在古希腊文的‘suneidhsiV’中,还是在拉丁文的‘conscientia’中;无论是在英文、法文的‘conscience’中,还是在德文的‘Gewissen’中,‘良知’都带有‘觉晓’或‘确知’的词干”。

17世纪,笛卡尔(René Descartes)视理性为天赋“良知”,并确立了“我思(cogito)”的哲思原点。约翰·洛克(John Locke)则否认“良知”是天生的道德规则,而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又将“良知”与“自身意识”相联系,到18世纪的休谟(David Hume6)那里又再次失联,“良知”被休谟视为诸多内部印象或道德感中的一种。康德(Immanuel Kant)提也了与休谟经验论相反的形式主义良知论,认为那是内省的原则。素来忧伤、悲观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强调良心的主观一面,认为那是“道德的自我决定”。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把道德与伦理严格分开,指也良心的非主观性,称其具有客观的现实性和合理性。19世纪感性的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视良心为“他人幸福的代理者”,指也良心受制于人际利益关系。20世纪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将对生存意义的领悟称为良知……(www.daowen.com)

当你翻越2000年来西方尤其欧洲各种学派学说的崇山峻岭,良知说在其间时隐时现,从未因历史繁衍而消磨。对良知的认识,由先天而后天,经外求至内求,从主观到客观,一直众说纷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战争、饥荒、疾病、权力不时左右着人们的灵魂,有良知的泯灭就有良知的复苏。人们对良知的认识与呼唤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从头开始,循环往复。有时反是那些前人,更有先见之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