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说贯穿于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思潮,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应该说,“义利并举”是理想的选择,不过并不容易实现。时人常说义利是对抗的,是零和博异。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现实生活中,义和利经常会产生矛盾冲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三:一是经济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二是稀缺性假设(资源总是有限的),三是非厌足性(人类总是贪得无厌的),此三者任意一个都足以构成义利的矛盾,而使义利并举成为空话。
古往今来,为了一时之利(或欲望)而遗祸无穷的,为了一时璀璨而招来麻烦的,为了一时之快而糟蹋人生的,不胜枚举。大到国与国之争,如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丢了江山;假途灭虢——虞公贪利,借道于晋,终被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实施海禁,背离世界工业革命浪潮,以致科技落后,遭遇外敌入侵,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其实,历朝帝王多因一时贪图享乐而不得善终。小到挖肉补疮、苟且偷安、漏脯充饥、今朝有酒今朝醉,更留下焚林而田、疗疮剜肉、竭泽而渔、竭泽焚薮等诸多寓言典故。而历代贪官污吏为一时之利而丧命的就更多了,比较著名的如南宋权臣陈自强极尽敛财之能死于流放地;明朝御史刘观贪污受贿,被贬辽东戍边而死;乾隆宠臣和珅以巨贪闻名终落得被赐自尽抄家的下场,留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
当然,有史以来舍利取义的也数不胜数,如孔融让梨、晏殊复试、诚归玉带(裴度)、陆元方卖宅不掩短、明山宾诚实卖牛、杨震暮夜却金、公仪休拒鱼……更有屈原、荀巨伯、文天祥、杨涟、左光斗、邓世昌等舍生取义之士。
而当代企业之于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正面的例如海尔砸冰箱、格力百万巨奖推行“零缺陷”工程……最令人警醒的还是那些负面的例子,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安然急功近利挺进知识经济电子交易前沿导致公司失控破产;三星以竞争对手为标尺赶追苹果,轻忽质量倒向市场,却因质量问题自燃引爆……
欲望与贪婪总是让企业和个人迷失方向,甚至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只顾局部而不顾整体,只顾一己之私而不顾他人和社会,最终为了蝇头小利而贻笑大方,遭受损失也罢,甚至人生、事业一败涂地,给社会带来重重隐患,那就不仅仅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问题了。(www.daowen.com)
怎样处理“义利”矛盾关系?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会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那些舍义取利、见利忘义、为富不仁的行为显然是短视而为人不齿的。历史证明,以利为导向的企业不会长久,社会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劣迹归根结底都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以利为中心的社会物欲横流,只能形成信任失守、人人设防、处处是墙、恶性循环的局面。
义以生利,是相对明智的做法,却并不是具有普适性的;先义后利还是先利后义,如同妻母同时落水先救谁的历史难题。这就需要企业家有着长远的眼光和认知。当你可以超越眼前利益,立意高远(高瞻远瞩),可以见利思义,甚至舍利取义,自然赢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一个近似社会企业家的胸怀了。如果用一个比较当下的语境来说,社会企业家要树立科学的义利观,就是以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导向,而不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2015年,位居深圳的社投盟发起一年一度的“义利99”企业社会价值评估项目,试图量化企业社会价值,从目标的驱动力、方式的创新力和效益的转化力等三方面综合考察上市公司,寻求着义利之间的融合点,它在实证“一个关注社会议题的企业,一个以社会利益为使命的企业,常常也是更有盈利能力、更有可持续能力的企业”,其实也就是企业的“义以生利”。
其实,我们所说的“义”,你可以理解为道义,或者说合适的道德原则,所谓“义者,宜也”(《中庸》),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就是良知。对于社会企业家而言,“义”就是社会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