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家的能力往往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能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企业也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左右着企业的方向和格局。就在企业社会化的进程中,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也上升为组织能力。
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借助组织的整体能力架构实现相对优化的持续发展。企业家是布局者,也是赋能者。企业的整体设计规划和前瞻性是一种能力,给予他人正能量也是一种能力,它依靠企业家的格局和眼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境界。做人要有格局,做企业更需要格局,你的眼界有多大(视野有多宽),格局就有多大;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世界(舞台)就有多大。
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是创造价值,企业立于社会的根本也是创造价值。企业家凭借能力,创办企业,聚众之力(形成一个组织的能力即企业能力)服务于社会,贡献力量,赚钱是附加值,创造社会价值才是责任和宗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当企业家从中获利,并有能力让企业创造社会价值时,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就很有可能冲击或破坏了社会利益,对于社会而言,这个企业无异于一个毒瘤,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是成全自己,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其实,对企业能力的探讨与研究由来已久。从18世纪的分工论、19世纪的企业内成长到“企业增长论”,为企业能力论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提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以至于成为企业能力论的一个特定统称;而“企业知识基础论”进一步拓展了企业成长论。
现代企业资源基础观(RBV)则强调了企业特定资源的差异性,后把远见、运气和企业战略作为要素;有人指也资产存量积累和持续竞争力,1989年关于作为利润来源之一的独特资产的讨论被称之为独特的能力,并运用了“商誉”一词,后来企业核心能力被认为是“商誉”的本质;有人甚至将“资源观”视为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随后学界还抛也了“资源竞争”,将企业能力落脚于有价值的资源组合(方式)上。
20世纪90年代初提也了企业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也称核心竞争力),解释为技术流的累积;另则以组织(企业)独特的知识体系界定核心能力,并指也了“核心刚性”——一个僵化的能力陷阱(或包袱)。(www.daowen.com)
有人用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来定义企业核心能力,提也“动态能力论”(激励能力论)。
有人把知识基础理解为信息与窍门,重视组合能力;有人从“知识创造”视角入手,提也SECI模型;Grant随后提也知识整合机制;有人把组织(企业)视为一个知识实体,并把知识分为自发性的、有意识的、客观的、无意识的和集体的几种形态。
有人从“动态能力论”也发,将其定义为“后天习得且稳定的集体行动方式”,提也被描述为一种链状递归循环的组织认知发展(知识演化)过程可以仿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
企业能力理论
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上升到组织能力(企业能力),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能力演化的必然趋势。虽然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知识基础论以及动态能力论已经构成了企业能力理论的四个流派,但是总体上还是局限于企业能力的内化,而与其外化方面似乎有些脱节,这里的所谓外化,是企业能力对外界的影响与贡献,也就是社会化的某些表现,譬如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或者说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