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傅勒(Furet)指出,法国教育体制中有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在当代法国,大学校与大学和谐共存;着眼未来,大学校还将会继续存在下去;不仅如此,最好的中学生都进入了大学校,而不是大学。”(Furet,1980)
法国高等专业教育部门,即所谓的大学校,是其现代教育体制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法国大革命时期,动荡的国内政治和社会状况、紧张的外部地缘政治局势,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冲击等,使得法国急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国家通过改造旧机构和建立新学校,确立了以工程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校体制,该体制将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专家置于优先地位,每一所学校都有着明确的定位,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监管。从一开始,大学校就在法国科教体制中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大学校体制内部,综合理工学院及其众多应用学校组成的“综合理工体系”居于核心地位。综合理工学院建立于1794年。它为现代法国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最负盛名和权势的教育机构。该校在不同时期受内政部和战争部管理。学生在综合理工学院学习基础科学,包括数学、理论力学、物理学和化学,合格后进入某一所应用学校继续专业学习,专攻相应的工程学科。可供综合理工毕业生选择的应用学校,包括培养民用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的桥路学校、矿业学校、火炮与工程学校等。应用学校同样接受一到两家政府部门的监管。例如,桥路学院和矿业学校一度由内政部管理,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接受商业部和公共事务部管理。从综合理工学院及其应用学校毕业的学生通常会成为一名国家工程师,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一部分人将会走上行政管理岗位。
地位稍低的是中央工艺制造学校,即后来的巴黎中央理工学院。该校由拉瓦雷(Lavallée,1797—1873)在1829年创建,最初是一所民办教育机构。19世纪30年代,其办学模式传播到了比利时和瑞士等国家。1848年,该校毕业生组建了全国性的民用工程师学会,将国家体制之外的产业工程师组织了起来。在运行将近三十年之后,拉瓦雷于1857年将该校移交给了法国政府,由商业部接管。中央工艺制造学校为新兴产业部门培养工程师,更具体地说,是为私营部门培养民用工程师,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科学”的发展,挖掘科学理论成果的实用价值。(www.daowen.com)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创建于1794年,并在次年1月正式开课。它最初被构想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核心。1808年3月,拿破仑下令在帝国大学的框架内重建该校。[10]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该校被视为自由思想汇聚之所在,并一度被迫关闭。19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并进入稳定发展期。19世纪后半叶,在巴斯德等人的有力推动下,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逐渐走向学术研究前沿,成为法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该校的直接目标虽然是培养中等教育界的精英教师,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最终成长为科研人员和大学教授。不仅如此,在第三共和国时期,饶勒斯(Jean Jaurès,1859—1914)等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生在政界取得成功,为母校带来了社会声望和政治影响力(Smith,1982)。纵观19世纪,借助中等教育部门的快速扩张,自然科学教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不断向产业部门及官僚系统输送优秀人才,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对法国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Zwerling,1980;Zwerling,1990)。
随着工业时代的降临,创办面向产业界的理工科高等教育机构已变得势在必行。1857年,里昂中央理工学院建立,它是一所以中央理工学院为蓝本的私立教育机构。市政理化工学院创建于1882年,接受巴黎市管理。电力高等学校创建于1894年,接受国际电气工程师学会管理。该学会的目的是推进与电力产业相关的应用研究。各工艺职业学校建立则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技术教育。此外还兴建了大量较低级别的商业学校,其中绝大多数隶属于商业部。
进入19世纪,欧洲大学开始日益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实践着创造知识的新方法。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股将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风潮。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顺应潮流,通过建设实验室,创立博士生计划,提升现代科研能力,新的科技知识生产机制迅速改变。这是一场发生在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层面的重要运动。在19世纪大多数时间内,法国工业发展较为稳定,一系列工程师学校应运而生,大学校形成了一个组织紧密的独立世界。但是,综合理工学院及相关工程师学校并没有及时加入这场运动。相反,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综合理工学院开始逐渐放弃了在科学探索方面的使命,将学术中心的位置让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所法国最古老的工科院校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现代工程科学教育,并维护了法国工程师的崇高形象和身份。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侧重面向公共行政和产业部门,并为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管理精英,同时继续维持不大的招生规模。法国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逐渐转变成为管理者和技术官僚,他们虽仍然继续站在科学和理性的立场上,但却越来越脱离生产领域(Chatzis & Ribeill,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