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分析了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之间复杂的内在传导作用机理。研究结论拓展和深化了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以及利益相关方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触发机制、传导机制等,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员工、消费者个人道德因素对社会责任感知的影响机理研究,深入比较分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承担员工社会责任方面的不同表现,以及对比了消费者响应的不同强度。总之,本书对于弥补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外在产出的跨层研究“缺口”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理论贡献恰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一,界定了市场营销视角下我国企业承担员工社会责任的内涵与维度,完善了中国情境下的相应测量量表,充实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已有概念和测量中,无论是最初的CSR1,还是CSR2,以及CSP(Wartick and Cochran,1985;Carroll,1991;Wood,1991;Clarkson,1995;Jones,1995),在概念和测量上不能超类别、超时空的层面上去考察企业从事各个社会责任活动的真实属性与内在本质,并构建每一个层面一般性、普适性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与维度。一般意义上,CSR1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思辨和原则思想,主要讨论企业是否应该承担(whether)以及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因此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变量,很难进行测量。而CSR1为CSR2原则思想提供行动对位,但它没有创立明确的基于价值观的响应哲学(Vallentin,2009),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论调和管理方法,更多地考虑企业怎样、用什么手段,以及按照哪些操作原则(Frederick,1994)。虽然CSP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但测量难度较大,同时,也未能对员工责任、股东责任、消费者责任等各个层面的具体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分别开发测量量表、并科学划分其维度。因此,导致了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的研究都浮在面上,研究“大而全”,没有深入地研究每一层次、每一维度的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响应究竟有何影响,传导机制有何不同。
本书的结论对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做出了初步努力。本书选取了企业对员工内部社会责任这一具体的研究领域,深入考量了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内涵与维度,提供了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支持。同时,建立了从企业承担内部员工社会责任到消费者外部响应之间的传导机制模型,这是对以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体现出“小而精”的特点。可以说,本书的研究是对社会责任理论的进一步细化与充实,为中国情境下研究企业员工社会责任提供了可借鉴的测量工具。
第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了从企业承担内部员工社会责任到组织公民行为,再到外部消费者响应的跨层传导机制的整体研究框架,弥补了从内部责任到外部响应跨层研究的“缺口”。
从企业承担员工责任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组织公民行为在员工责任与消费者响应之间的跨层中介机制,从而更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企业承担好员工责任可以有效促进消费者购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复杂作用路径。
为解释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从心理契约理论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前置因素,例如员工满意感、组织支持感、组织公平、组织氛围等(Organ et al.,1983,1995;Becker,1992;Morrison,1994;Carson and Caeson,1998),会使员工产生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从而形成组织公民行为。同时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何显富等,2011;王文彬、刘凤军、李辉,2012)。但是很少有研究就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这一具体领域,深入研究对组织公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组织公民行为在营销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有:组织公民行为会产生良好的顾客响应(Moorman,1995;Van Dyne,2004),正向影响顾客满意(江晓东、高维和,2011;Yoon and Suh,2003),促进产生良好的关系绩效与组织绩效(Podsakoff and Mackenzie,1994)等。
但是学术界还没有直接将企业内部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外部消费者响应联系起来的理论研究构架,这样就很难对企业员工社会责任对外传导的整体作用机制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所以也就很难对消费者会不会做出反应,为什么会做出反应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www.daowen.com)
而本书的研究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本书引入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与其外在产出——消费者响应之间的跨层次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显著的结果说明这一传导机制确实存在于内部到外部的复杂机制之中。可以说,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效传导了企业内部员工社会责任与消费者的响应,这为理解消费者为什么会有效响应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解释,弥补了内部企业社会责任与外部消费者外在产出之间的“缺口”,提供了更为全面清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构架,也丰富和充实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第三,基于道德身份认同的概念与构成,验证了员工的内在道德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外显道德认同对员工责任意识调节作用,初步阐明了个体道德认同导致行为变化的内在机理,拓展了中国情境下的道德认同理论。
考虑到已有研究很少考虑道德认同这一心理反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本书以此作为重要创新点,深度解析员工层面的个体道德认同对其行为变化的影响路径,以求在理论上还原个体行为变化的内在原因与真实轨迹。
菲利普·津巴多(2008)在《影响力心理学》中的观点:影响者对目标的影响具有三个维度,态度、行为和认同。据此,本书引入了道德身份认同变量,结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别考察了员工道德身份认同、消费者道德身份认同的不同作用,并在已有量表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情境下的量表,为衡量道德身份认同提供了工具。
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源于个体的社会性道德认知,以及回应他人需求的意愿(Gilligan 1982;Kohlberg 1969;Rest 1979),因此道德身份认同无论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还是消费者行为的心理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本书证明了员工内化的道德身份认同在员工软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外显的道德认同对责任意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为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对于认识员工道德认同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跨层次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减少了测量误差,更加科学地探寻由企业内到企业外完整复杂的传导机理。
通过对文献研究的整理发现,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公民行为与社会责任、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响应方面的研究都采用了同源数据分析,且都停留在单一层面,或者是个体层面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感知的,这些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测量误差。
本书涉及企业内部员工社会责任与企业外部消费者响应之间的互动传导机制,为了更加科学的探寻这一过程,我们在统计方法上创新地采用了跨层次分析的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过去研究停留在单一层面的局限性,较好地规避了单一层次研究可能导致的对多层次作用关系的错误认识(吕均城等,2007)。因此,本书采用跨层次分析技术,考察了消费者个体对企业整体反应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研究局限,有助于形成对这一复杂机制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对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