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身份认同在个体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道德身份认同在个体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本书采用道德身份认同变量,通过测量员工的道德身份认同强弱,考察企业承担员工责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调节作用,以及测量消费者道德身份认同的强弱,考察消费者的外在响应是否会受到影响。

道德身份认同在个体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Erikson(1964)提出,身份认同根植于每个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包括认识自己行为方式的真实原因,以及对世界的反应、认知等。“身份认同”是社会成员的一种主动选择,是对于自我身份的期待、接受和认同,同时也包含了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如果这些理由不同,对各自的身份认识不同,那么社会成员的忠诚和归属就会随之不同(张静,2006)。“身份认同”的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因为它是一种现实存在,更是源于它对整个社会体系构建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身份系统”会使得社会中零散、分散的个体聚合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整体。

道德身份认同是一种驱动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机制(Blasi,1984;Damon and Hart,1992;Erikson,1964;Hart,Atkins and Ford,1998)。作为人们所拥有的诸多社会“身份认同”之一,它是人们构建自我身份认定的重要基础,是明确个人信仰、态度及行为的重要依据(Cheryan and Bodenhausen,2000;Forehand,Deshpande and Reed,in press;Shih,Pittinsky and Am-bady,1999)。基于自我概念、社会认同等理论,Karl Aquino、Americus Reed II(2002)通过系统研究,提出道德身份认同的概念、内涵并开发相关量表。首先,他们用2个前测实验、6个正式实验研究提出了道德身份认同的定义;其次,用实验的方法开发了道德身份认同量表;同时,还提出道德身份认同(moral identity)、道德认知(moral cognition),以及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系。

Karl Aquino和Americus Reed II(2002)提出了道德身份认同的具体含义,他们指出,道德身份认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道德品质组成的,而且会植根于个人意识当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些品质决定了人们会怎么想,如何感受,怎么做。通过实验,他们提出了九个道德身份认同的具体品质:爱心(caring)、同情心(compassionate)、公平选择(fair)、友好(friendly)、慷慨大方(generous)、乐于助人(helpful)、努力(hardworking)、诚实(honest)、善良(kind)。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道德身份认同、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该研究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道德身份认同的测量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传统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行为是一种能够满足他人需求的行为,是由道德身份认同而引发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方式(Eisenberg,2000;Gilligan,1982)。道德身份认同越强的人,越会参与慈善等道德行为,这主要是源于他们内心对道德的认同感,而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社会的压力(Hart et al.,1998)。根据该理论还可以证明,道德身份认同强的人,更容易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更高程度的心理契约,因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完全符合他们的自我认知(Hart et al.,1998;Younis and Yates,1999)。(www.daowen.com)

基于以上研究,Americus Reed II、Karl Aquino和Eric Levy(2007)以道德身份认同作为调节变量,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消费者的慈善行为(付出时间、付出金钱)与决策偏好之间的关系。他们根据Erikson(1964)关于心理认同理论的研究,将道德认同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内化的道德认同(internalization),即道德品质深深根植于个人观念中;二是外显的道德认同(symbolization),即道德品质通过社会压力的方式传导到个人行为。该研究证明了道德身份认同比其他社会认同的作用更大,同时验证了内化的道德认同比外显的道德认同的行为驱动力更大,更容易影响消费者决策,从而对消费者的道德消费行为存在调节作用。

因此,本书采用道德身份认同变量,通过测量员工的道德身份认同强弱,考察企业承担员工责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调节作用,以及测量消费者道德身份认同的强弱,考察消费者的外在响应是否会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