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企业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正是这种“妙”“神”魅力的体现;如何追求管理艺术,管理艺术古已有之。但是,随着现代化科技和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问题也日益复杂。因此,在客观上要求管理者通过不同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每一个领导都应该围绕着公司的经营计划目标,为本部门制订不同阶段的业绩目标,以便对员工进行引导、激励和鼓舞;同时,要带领员工通过努力工作,去实现不同阶段的任务指标。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所设定的管理目标就可能成为废纸。特别是对员工关心的收入、职业发展等问题,更要花大力气去给予关注、帮助,使他们得到满足。关注工作细节、多干实事,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才能激发员工为公司服务的积极性使其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努力。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说,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与更短的东西比又显得长。各个行业、企业各部门乃至每一个人,既有其长处,又有其短处。中层领导从事管理活动,要认清本部门的特点,寻找并发挥部门的优势,使人尽其才、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财尽其效。
领导者还应辨证地看待优势和劣势,具体进行分析,而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即便是条件优越、优势多,也不能忽视劣势;即便是条件差,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不足,而看不到长处。同时,优势和劣势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可以变成劣势,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领导者应该通过努力或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创造有利条件,改变原来的不利因素,使劣势变为优势。
由于企业各个部门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不同,每个人的长处短处也不同,因此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提出要求时,不能“一刀切”,而应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尽量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长处。
中层领导在贯彻落实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时,应结合企业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正视客观条件,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工作的细节处入手,脚踏实地来部署工作,善于把主观与客观、需要与可能、动机与效果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工作规划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量力而行,要真正清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核实自己所具备的实力;二是认清当下的相关客观条件。自己的实力可以分为显在实力和潜在实力。量力,是指权衡,包括潜在实力在内的力量。由于客观条件影响实力的发挥,所以不能忽视对客观条件的分析。
量力而行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而是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即尽力而为。领导者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创造条件越充分,便能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效果。有的企业经营者提出:“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就要想办法开辟市场,在没有顾客时,就要想办法去创造顾客。”(www.daowen.com)
在一个管理系统中,每一个层次都不是孤立的,纵向有上下级管理环节的关系,横向有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管理系统的层次分明可以使各级管理者分工完成本职任务。上级领导的责任是给直接下级人员下达任务,主要是发挥下级人员的智慧、才干,不必事事请示。只有在不协调产生矛盾时,才必须由上级协调并做出裁决。如果超越层次,就会造成管理功能的紊乱。
中层领导对面临的许多工作,应进行分类排列,应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先后次序,一定要先做主要的,再做次要的,同类工作一定要先办费时少的,再办费时多的,次序不能颠倒。还应严格按照时限的要求,每项任务一定要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有些人的经验是:最难办的先办、大事自己办、小事委托办、新事积极办、一般事照常办,等等。
中层领导在决策过程中要注意质的界限,善于根据质和量的关系,把握最佳尺度。避免常说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是因为事情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改变原来的状态,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做到注意分寸、把握时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注意心中有“数”。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据分析。领导者在取得工作成绩时,不要头脑一时发热,急躁冒进;当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也不要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曾经有人将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比喻为像“楷书”那样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据说,曾荣获日本最出色的“经营者奖”的士光敏夫就像写楷书那样以“精”“严”治业而闻名。他有句名言,说他的全部经营管理学说就是“一部楷书”。
成功的领导者对看准的事情,就要像一个人写正楷字一样,认认真真,一点一撇,绝不马虎,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只要不符合客户要求,绝不放过,要有一种“推倒重来”或“从头做起”的精神。失去这种精神,企业管理机能就会失去渴望进取的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就会被淘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