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我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空间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我们经常探讨的材料环保、生态平衡、节能技术以外,人的因素不可忽视。这个人包括现在正在参与其中的人,也包括每一个普通人。作为设计师,更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恰当的行为方式,以及保持质疑与思考的辩证方式尤为重要。真正的可持续、真正的环保与再利用,必须是每一代人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或维持下去的。“老工厂改造成便民体育场所”的命题,其实已经带有一种可持续的标记。找出一种恰当的方法固然重要,它不仅平衡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拥挤、公共区域消失、人们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和价值分配利用不均衡等一系列社会或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主题研究的确认,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如何来高效地满足人的本质需求,如何释放出公共空间供老百姓使用,如何变废为宝,设计师的职责重大,学设计的学生更是未来的希望。在这个科研命题被确认不久,我给鲁迅美术学院本科生二年级开了一门新课“材料与构造”,意在关注“可回收”或“不是材料的材料”等问题。通过一系列这样的举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材料的价值,让他们主动去了解如何构建一个本质性的空间,如何进行自我改变、改变对设计的认识、对空间的认识以及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现在每个人坚持努力的同时,使这种“可持续性”的热火长燃,才能减少生态破坏,充分重视历史。也许“老厂房的改造”“便民体育场所空间”此类主题只是我们主动思考人与空间关系探索的开始,也许“材料与构造”这门课也只是一种思考方式、设计认识与教学的全新尝试,但,这两者的“实验”至少让我们对社会、对空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处理方式的选择。我们至少可以提出一种思考或是质疑:我们到底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我们自己与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之间的关系。历史事实也一次次地告诉我们:我们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会一样地反馈给我们,只是一切还没发生,一切也已正在发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