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以来,建造的本意就是依附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老厂房的改造设计,正是中国目前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改造与文化认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也因为“别人”的介入相互失去了联系。可持续性是一直以来被作为世界范围内的议题在各行各业所讨论的。可持续性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和谐。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

儒家思想看来,人与自然的本质是类似的。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克己节制,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自古以来,建造的本意就是依附于自然,存在于自然的。古代人类对于任何的建造和改善都是因地制宜的。他们了解,也非常清楚是大自然赋予了人类最高级别的产物。那时的“设计师”建造宽大的壕沟去抵御南方洪水的侵袭,北方则借助丘陵以石砌城池。他们通过堆筑、版筑,利用夯土与沙石制造出中规中矩的布局,这种布局的设定已经不仅仅是防御的功能,更多的是表达宇宙观和显示政治秩序的意味。这种建中立极的理念至少可以上溯到四千多年前。现代人对于空间的体验莫过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天际线不断升高的体验,科技和资本时时刻刻在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改变着空间的原有含义。也许在当下不仅仅是中国设计师反思,连同普通人也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对城市的职责是什么?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我们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

厂房的改造设计,正是中国目前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改造与文化认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开始对过去有了正面的认识,敢于承认和面对过去,同时对自身文化的价值也开始有了关注和展望。目前老工厂改造也正显现了中国在现阶段进行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对于这种现象的认识,一方面需要站在历史的某个节点来看待,同时也要从宏观角度,作为一个人从更长远的与空间共存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关注往昔带给现今的意义,试图从过去寻找到今天的价值,但对于回忆的认识不应该也不仅仅是某种印象或是墙上的某片记忆。回忆可能包含在你触碰东西的某个动作,你与邻里寒暄时的某种气氛,你在街上漫无目的游走时明明晦晦的思索。回忆也包含着对于空间本体的守护,对于材料本身的尊重,对于它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维系。回忆更是我们对于空间、时间、人这三者联系的正面认识与思考,对于多元化的理解,对于文化的珍藏与呵护。我们应该时常责问自己怎么才能不粗暴而拙劣地滥用历史元素,怎么才能又不失往昔。

当城市的文化被拔地而起统一的模块化建筑所破坏,当云端到处被填满了飞机,当原本走人的街道跑满了汽车,当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满心幻想地去乡村寻找那原本生活的味道时,万万没有想到,曾经的半边山水半边城的面貌如今却变得如此统一。曾经充满烟火气息的乡间与巷尾也被新农村建设的统一模板所取缔,一面面粉刷干净的白墙上画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我们也只能用“艺术”去勉强解释。但当我们试图从往昔中寻找到工业与科技生产带给城市和人们生活巨大变化背后的意义时,当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并意识到文化识别的重要性时,我们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做作且有些虚假的,被冠以“文化符号”的空间和城市,这个城市永远只属于别人。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也因为“别人”的介入相互失去了联系。现在我们有意识地把它们保存起来,试图恢复原来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这在社会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地位息息相关。世界的未来在中国,我们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我们可以把一切抛弃,一切也可以再造,但唯独文化的识别无法重生,也无法虚幻。我们能做的就是对文化的尊重,对民族精神、民族尊严的保护,以及对历史的正面对待和正确处理。我们要常问自己,传统到底是否还有价值,自然的生态对于今天还有没有作用。中国的风格,不能又只是一个概念化的社会以及文化现象,记忆的留存不能总依附于那些“怀旧”的装饰。经济对于城市的影响太过强势,我们是否还会进行回归空间本体的探讨,是否可以挽救曾经的文化尊严。除了历史保护和拆毁新建这两条路,是否还有一条能让新与旧、过去与现在、手工与工业建造同时并存的方式。我们是否应该自己向“自己”学习,为了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也为了生活在下一个时代的人添一份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可持续性是一直以来被作为世界范围内的议题在各行各业所讨论的。可持续性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和谐。和谐发展是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不可不提,也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世界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各种族之间也要和谐。落到具体的人、物、自然、建筑,当然也要和谐共生。怎么才能在老工厂改造中做到和谐共生,也许找到了这个解决途径和办法,我们也就向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好的建筑、好的建筑师一定不是抛开环境来看待与设计建筑的。老厂房建筑亦是如此。作为历史的遗迹,被保留下来的不仅仅是红砖青瓦,也伴随着它周围的绿树成荫。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树,也许是建筑同时代甚至更早就扎根于此的。如何在不破坏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绿植,甚至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花草树木,这些已有的古树会给新的设计以什么样的启发,设计师可以通过反向思维得以充分思考。就像西方庭院里出现的树屋一样,都是先有了那棵树,房子的建造方法与形象才得以形成。(www.daowen.com)

设计材料的环保在整个设计产业链里也是被广泛关注的,甚至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材料的合理性、环保等级,也都在各种设计规范里被明确指出。在这里我们谈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在厂房改造设计中,设计师如何采用利用这些新的环保手段,更好地把它们应用在新业态的设计中。树木的保留是一方面,绿树成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绿化环境与能源损耗的问题。太阳能的应用既配合了老厂房历史材料痕迹本身——红砖与金属的结合,又能在空间电能供应上起到成本节约与环保作用。埃隆·马斯克(特斯拉公司总裁)就新开了一家名为the boring company(无聊公司)的公司,公司业务就在专门研究住宅的屋顶全太阳能板化。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实现室内空间电能的全太阳能覆盖。水的利用再回收也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智能环保体系。这些就需要设计师和经营方有机地加以结合,改变传统设计与运营观念。

不仅如此,一个更融合的建筑空间,对周围人的影响也尤为重要。试想,有哪个人会希望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原本平静的建筑群中出现一个异类?百姓的呼声与怨声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业态经营与发展,尽管这个异类真的很“大师”。当一个很平和、与周围环境相容的建筑空间出现时,发生应该是不知不觉的、提升性的、丰富的。《如画观法》中提到,要展望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思路。所谓“师法”就是向大自然学习,不破坏反而要迎合并加以效法。设计艺术不仅仅要做大自然的弟子,潜心钻研,各行各业的行事也要效法自然,不可主次颠倒,违背宇宙法则。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些老旧厂房,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发展的痕迹与脉络,更是生活在这个城市和国家的人的记忆,好的、坏的、文化的或诗意的。无论如何,把它们合理地保护起来是当务之所急,而保护的更高层次便是让人们能使用它们并重新见证它们的品质。保护的更高层面也是这些冷冰冰的被历史抛弃的厂房被再一次唤起生机,发挥它之所能。作为可以驾驭并呼唤它灵魂的现代人,政府、设计师、用户,都有各自的一份职责和义务。保护,意味着再利用,合理化改造,控制成本,结合实际,结合市场,发挥其历史特点并坚持可持续性与协调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