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激情与疏离主义转变

激情与疏离主义转变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属城市不是以建立一种持久的文化特征为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个人疏离主义”的放大,尽全力去从现实中获取暂时利益。在这种个人疏离主义的驱使之下,那种个人的孤立、无意义、无能为力被一种全新的无历史层次的“现代主义”空间存在所并购,这种“乌托邦”式的建立深受年轻人崇拜并追捧成为周末聚集的度假胜地。

激情与疏离主义转变

雷姆 库哈斯在他的“通属城市论”中提到“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他认为,这种实用化的城市的伟大在于它极大程度上抛弃了那些不能用的东西、过去的东西。不是去改进过去或升华当下,而是完整性地丢弃,重新再来。它不能像考古学面对“无字地书”般层层挖掘历史,从中获得文化价值并作用于人类生存环境,而是把未来放在别处,“过去”完全变成了时代进程的“阻碍”。通属城市不是以建立一种持久的文化特征为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个人疏离主义”(主要是指主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分离出对立面的客体,这个客体逐渐跟主体疏远)的放大,尽全力去从现实中获取暂时利益。这种概念被像老工厂改造这种单一的片段式城市新业态所放大。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可以把“疏离主义”分为五个维度[1],即:(1)劳动疏离感:在劳动中丧失了目的;(2)无力感:不能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影响的感觉;(3)社会孤立感:与他人、集体和社会之间失去亲密接触的感觉;(4)价值疏外感:在活动中丧失了意义的感觉;(5)自己疏外感:感觉到自己和自己是陌生的。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对这种个人疏离主义也下了定义:“由于社会变迁和都市工业化的影响,使人与其生活环境间失去了原有的和谐,终而形成现代人面对其生活时的疏离感。”在这种个人疏离主义的驱使之下,那种个人的孤立、无意义、无能为力被一种全新的无历史层次的“现代主义”空间存在所并购,这种“乌托邦”式的建立深受年轻人崇拜并追捧成为周末聚集的度假胜地。但是老旧厂房的物化外在只是作为文化的升级符号,“老旧”的附加价值作为“盾”必须保留,但作为“矛”的现代主义装饰风格的介入才是博得无数年轻观众青睐的关键,那么在这种矛盾中作为工业历史中的遗存建筑——老厂房要如何找到它们的存在和历史价值意义值得我们反思。(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