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迟来的文化认知:中国老旧厂房改造设计的价值观优化

迟来的文化认知:中国老旧厂房改造设计的价值观优化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到老旧厂房改造设计,十几年来一直是建筑师、设计师、政府、文化产业机构和房地产商关注并热议和参与其中的主题。在老厂房改造的历程中,嗅觉最灵敏的国家是美国。直至2002年,在北京,由艺术家群体所孕育出的中国第一个老工厂改造项目诞生了。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着这么一个由老旧厂房群改造而成的艺术文化区域——北京798艺术区。“798”的成功,使得全中国掀起了一场旧厂房改造的风潮。

迟来的文化认知:中国老旧厂房改造设计的价值观优化

提到老旧厂房改造设计,十几年来一直是建筑师、设计师、政府、文化产业机构和房地产商关注并热议和参与其中的主题。主要目的是使这些历史遗迹发挥价值、余热,焕发生机,重获商业价值和文化意义。日益增大的建筑成本,使得敏锐的人群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对已有建筑空间的改造上面。无论从成本控制,还是文化内涵和城市记忆方面,可以看出老旧建筑改造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这里面针对老旧厂房的改造特点尤为突出,一方面可以看出,老旧厂房具备人们对于文化的某种期待,对于城市标志性符号的记忆;另一方面,老旧厂房也的确符合改造条件,从它的结构到它的闲置状态都是走向业态转型的必然。这些前提都使得老旧厂房成为设计和文化地产领域的新宠,而且改造的案例和数量也成倍的增长。

在老厂房改造的历程中,嗅觉最灵敏的国家是美国。在美国加州的渔人码头,那里一个叫吉拉德里(Ghirardeli)广场的地方,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废弃厂房改造的大型购物中心。1864年,这里还是一个毛纺厂,1893年被意大利巧克力商人吉拉德里买下制作美国人家喻户晓的慢熬巧克力, 1964年这里被改建为集聚商店和餐饮业态的购物中心,直至1982年吉拉德里广场成为美国历史上的新地标,并吸引了全球顾客蜂拥而至。紧随其后的,1973年日本的仓敷常春藤广场、1983年法国巴黎的奥赛艺术博物馆、1989年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综合体都是历史上非常典型的老工业厂房改造的成功案例。

直至2002年,在北京,由艺术家群体所孕育出的中国第一个老工厂改造项目诞生了。大批厂房被改造成了艺术与文化生活的聚集地,并吸引了艺术团体、画廊、餐饮业、文化产业以及酒店业的入驻。人们对于艺术与文化的渴望与来此的游客数量及世界顶级艺术品画廊的进驻量形成正比。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着这么一个由老旧厂房群改造而成的艺术文化区域——北京798艺术区。“798”的成功,使得全中国掀起了一场旧厂房改造的风潮。伴随而来的是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扫平了从违建到正规批示这么一个从边缘化走向正规化产业运营的历史道路。政策的颁布使得相关人等更有信心,大批资金的涌入,使得老工厂改造这种业态迅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时期,一度是一房难求的状态。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原来被长期闲置、无人问津的老厂房重新被人津津乐道起来。当然这种业态的膨胀,前提必须是双赢的。首先,改造而非拆毁重建对于这些老旧厂房自带的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一种留存和保护;其次,对于商业价值来说也是保有很大空间,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显现的越来越多的是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诉求和渴望,这也是老工厂改造设计成为多种业态形式的“原动力”。(www.daowen.com)

十几年过去了,改造项目基数的变大,伴随着的疑问也随之而来,我们所采取的具体改造方法是怎样的?我们真实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是名义上的保护和文化记忆留存,还是只制造了一种幻象?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剖析下国内十多年来的老工业厂房改造现象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产生的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