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对项目的大门入口及景观进行设计。门面或者叫大门,无论在商业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是重中之重。大门是一个项目的窗口,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对项目内容有概括总结的作用。但大门的耗费往往很高,而且涉及大量的基础工程,这在一个改造工程的开始其实是对合理分配资源的未知的阻碍。因为一个改造项目的开始,除了一些基础设施的改造工程以外,对一些未知的资源进行分配与整合非常重要,一不注意,就会产生超支的情况使得项目无法正常推进。大东区创业产业园的大门由带有电动门供车辆和大型设备通行的8米宽的机动车道和两个带有门禁卡的人行通道组成。旁边有一个不很宽,但6米多高的纪念碑式的标志墙。后面是一条笔直的纵深200米左右的工厂主路。所以这个门从整个空间体量上来讲无法满足过于庞大的设计,但它的直觉通透性完好,可以对整个厂房空间的规划以及建筑形态和景观一目了然。这也不外乎是对项目整体另一种形式的诠释。所以,在对其长度和纵深进行考量之后,我们认为不能在大门本身的气势上做文章,这样不仅花费昂贵,而且也无法在有限的宽度上做出合理的方案。
最开始我们考虑用文化入口的概念取缔声势入口的概念。毕竟老工厂的历史使命随着新业态的入驻宣告终结,这种历史节点的因缘要比纯粹的形式意义要更具吸引力。另外也无须考虑原始大型设备进出大门通道的需要,未来园区的普通车辆会统一停在已经规划好的园区外部停车场内。我们可以利用新的业态文化符号分隔的形式,把我们未来所要传达出来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思维用“单位形态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并赋予一个门面轻松、愉悦、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文化意味的特点(如图3-1)。
图3-1 大门及主道
但是,这个看起来不是特别大胆的方案仍然不能被客户所接受,气势还是客户的主要要求,这种普遍性的观念仍然在与文化尝试的竞争中获得大胜。除了看到,而且还要一目了然地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对园区来说非常重要。这在某一点上与西方美学中空间分割的思维很相似。要有一个视线不受阻的空间维度,一眼可以望到尽头,左右有序的排列相关配套功能,宏伟、壮观,让人心生敬畏。我作为设计师,当然会依据商业设计的规则取其“服务”的本质属性。最终,方案在第二稿迅速被敲定了。
我们研究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就是单独做一个有体量感的“建筑”,在它上面体现新的业态品牌“大东区创业创新产业园”等字样以及标志,把它们放在高于人的视线但是又不会离视线太远的地方。这样,不仅仅从人的仰视角度获取的信息会有所不同,距离近时也会从视觉错觉上感觉到它的体量被放大。这样,无形地从仰视角度、视觉错觉两个方面来达到人对这个“新建筑”及文字的气势的感知。我们也可以认定它是一个被放大了的标志墙,上面带着企业名,中英文对照,白色为底,红色与黑色的立体字会更加突出与醒目,花费成本大大降低。配合着这个大型标注墙,我们在其下部做了大理石台阶,配有一些绿植装饰,这样把整个“形态”衬托出来,从而达到既有独立、醒目的气势,又能准确地传达出园区业态的最终目的(如图3-2、3-3)。
图3-2 入口
图3-3 入口及标志墙
当这种“放大”的明确指向思路被肯定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把这种成本低廉,效果醒目明确的办法应用到以大门为分割的整个园区内外。实际上就是某种带有体量感的延展活动。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整个园区的主入口是在主马路一个凹角位置,进深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到。为了吸引来往车辆的注意,首先在主马路与凹角的交叉位置加设了一个“精神堡垒”。说叫“精神堡垒”,其实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个堡垒哪怕做的再大,也无法使马路对面的车辆里的司乘人员看见。因为在两排行车道旁边就是一座高架桥,桥对面的车辆的视线正好被这座桥给遮挡死了,只能放弃让他们也看到此园区的思路。桥上车辆里的司乘人员可以直接看到此园区的全貌,也无须“精神堡垒”提供信息。那么就剩下入口侧面这两排行驶路线上的车辆了。根据人的视距,如果过分追求以“大”和“高”获取的视觉焦点,其实功能并不能很好体现,做的过高超出正常人视距反而会让快速行驶的车辆漏看信息,而做成公交站牌那种高度又会被路旁市政绿化树木挡死而失去“精神堡垒”的意义。最后,我们通过自驾的方式测算出了行驶速度,计算出了行驶距离与人的视距和信息捕捉的最佳高度范围:4.5米(在这里,我们必须反复实验,避免公交站牌过低或过高)(2米以下有撞头危险3米以上有读取信息费劲等弊端)。但路旁市政绿化树木一般都在0.9—3米之间,此路段为老路,树木已经长成,夏日绿叶繁茂,势必会对来往车辆对于“精神堡垒”的识别产生影响。所以在不破坏绿化树木的基础上,我们架高了“精神堡垒”的基础部分,并用浮土加绿植的方法让它形成一个自然的小山丘,这样既能满足人视觉4.5米的理想观看高度,在不破坏而是避开绿化遮挡的前提下也能达到自然美观的效果。另外,我们尽量采用素色底面配合红色大字的方法,做到闹中取静,凸显以“路牌”信息夺取眼球的目的。(www.daowen.com)
园区内的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在每一栋厂房建筑上面加了楼号与名字,用英文A、B、C、D加以区分。大写英文字母与中文楼名结合,可以让人在刚一进入园区时就获得准确的位置信息导向。刚开始的方案是想通过三角形这种更易识别的形态符号结合文字的方法,但甲方还是觉着不够沉稳,所以最终换成了横平竖直的整体文字无分隔连接处理,只是在英文字母的外端做了随形的异形切割,这样可以保证每一块指示的体量感,同时也能增强信息的清晰识别度,以铁板雕刻并做防腐处理,整体红色,一目了然(如图3-4);
图3-4 信息导视
第二部分就是在每一栋建筑的主入口处,加了一个从地而起的1.8米左右高度的楼内入驻企业的信息导引,这样可以让人走到近处时通过楼内指引系统准确找出所需位置。因为人的观看距离比较近,无须考虑视觉冲击的问题,所以整体用整洁的白色为底,配以黑色文字。
第三部分是利用原始的园区内整齐划一的路灯杆。因为路灯杆比较破旧,但是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已经被风化褪色了的绿色漆面很有一种历史记忆和年代感,我们大胆地将其保留了下来,并没做翻新处理,但我们用新的视觉方式——挂旗与这种年代久远的老设施结合,看起来很有趣味性。同时,最为关键的是,达到了在园区多样化厂房形态中,井然有序的园区管理,使人进入园区后也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如图3-5)。
图3-5 楼体外立面
一套从外到内的园区整体形象,通过对道路旁的文化元素符号的提炼,到大门口的整体形象墙,再到楼顶指示和入口指示加挂旗,在预算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基本完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园区形象改造的设计。我在前期还加入了园区内主路旁的绿化结合休息区域的设计,因为考虑到未来车辆被拦在园区外部,内部完全按照步行道来设计,这样可以不通过改变地面铺装而是通过这些具备休息功能的花池子来划分人行路与车行路。而且休息区域的划分主要设置在每一栋单体建筑门前两侧,这样就可以作为每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延伸。工作之余,可以到这里聊天、吃东西,甚至顺便开个小会。这个设计,并没有在后期实施过程中被执行,但是完成了一部分绿植的设置。也许,这个区域的设计并没有整体形象那么重要,所以最终被忽略。但是作为一次改造设计方法的尝试,这种绿植休息区的设计不仅仅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它也是一个园区品质与对文化理解的象征。我想,一个创意创新的园区,注重的应该不仅仅是在室内部分的劳作,这里更多的应该给人一种活跃、激情和自由空间。因为它不再是工厂生产性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活与生产方式的重新理解和认识。我也会继续锲而不舍地尝试此类设计方法,从文化、人与自然、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空间界限的角度寻求一种更协调的且适合的设计探索。
整个园区一共分为九大区域:创客中心、大学生创业创新平台、创客公寓、创业学院数据中心服务大厅、创意中心、国际中心、无人机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态涂装平台。这其中需要进行室内部分重点设计的是创客中心和创业服务大厅,其余部分则采取简化或不做改动的设计方案。因为作为一个创业创新孵化基地,第一要务就是提供给一些有创业需要的大学生或事小企业以办公空间和相关配套;二是提供给他们包括咨询、注册、会计、审批辅助等一系列综合性质的服务体系和空间(如图3-6)。
图3-6 导视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