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鲁尔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重视在众多西方的国家和城市中体现出来。这里面首屈一指的要属德国的鲁尔老工业区。这个工业区凝聚着鲁尔人世世代代的生活,更是鲁尔历史的写照和见证。但随着技术的更替,鲁尔也面临着拆改的问题。20世纪末,鲁尔并没有大面积拆毁已经废弃的厂房,而是取其文化象征和空间特点,变废为宝地把一个个破败的巨型工厂变成了现代人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文化空间。
(二)辽宁沈阳
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留存有大量的工业厂房等工业遗迹,很大的一部分都分布在铁西区。2002年始,以工业重点区域铁西区为主,其他区域为辅的大量厂房“东搬西迁”,在10年时间里有400多家企业完成了搬迁,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厂房,一部分用作房地产开发,一部分用来发展服务业。铁西区为充分保留铁西的工业印记,保留了部分厂房并建造了中国工业博物馆,通过传承、发扬、提升、创新,全力推进工业文化发展,使之成为彰显铁西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三)沈阳与鲁尔的改造比较(www.daowen.com)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虽然时间上稍有不同,但是两个城市的情况的确很相似,怪不得人们曾经把沈阳称作“东方鲁尔”呢。但是,当我们近观两个城市对工业厂房的改造设计方法及背后的逻辑时,发现有很大的不同。
鲁尔采取了产业景观整体保护的方式。卢永毅、杨燕在《化腐朽为神奇——德国鲁尔区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中有如下阐述:他们的观念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即使是炼焦厂中曾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巨大圆桶瓦斯槽,或者是当年的锅炉机房以及其他众多生产流程中的机械设备,矿区内几乎所有呈现往日先进生产过程的建筑和构筑都被精心梳理留存下来,并为这个矿区可能转换为一个活的产业博物馆做出了准备。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整体保护,它在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设计师的智慧赋予了昔日空间以人性。他们发现了废弃的钢铁工厂可以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一座废弃的瓦斯储放槽经过结构加固变成了一个潜水训练基地,在这个直径45米、深13米的圆桶中注满水之后,放入一艘沉船与一部汽车,由救难协会管理,作为救难训练的道具。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而巨大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而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水泥岩壁上增设了适合不同水平攀岩者的路径,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结果是,因为这个场地的设立,在没有一座山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攀岩协会的鲁尔分会竟然拥有了全国最多的会员。同时,他们利用原有设施搭建了许多艺术舞台出租给了电影制片者当电影场景,因为高敞空间与各种废弃机械设备成为吊挂灯光与装饰的最佳舞台装备。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独特空间甚至能举办别开生面的婚礼晚会,而由英国籍艺术家帕克(Jonathan Park)主导的照明设计又把这个厂区的夜间装点得如梦如幻,巨大的工业构筑演绎成了震撼人心的当代‘雕塑公园’,人们在公园里既能看工业时代的著名电影《大都会》,又能观赏从大烟囱上走下的杂技表演。最意想不到的是,该矿区内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甚至原来浴室内的白瓷砖以及内嵌式的肥皂架都被保留下来。
10多年前,铁西区开始有计划地用工业符号装点这座城市,在建设大路、劳动公园和铁西工业的重要点位,出现了一批工业题材的雕塑。随后,把工人生活的场景保存下来,把工人村地区30多栋苏式老住宅作为文物保存下来,并改造成工人村生活馆。在沈阳铸造厂原址,以旧厂房为基础,建成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由原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车间改造而成的1905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是沈阳地区第一个有文创味道的聚集区,这里经常举办一些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也有一些满足年轻人需求的业态,原沈阳飞轮厂的厂房改造成的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有一些特色餐饮,还有体育、艺术培训和台湾文化品鉴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