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天文化之深厚的历史资源,是关天经济区建设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但同任何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关天文化又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变问题,尤其是在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强势洗礼沉浮之后,如何看待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不足,如何在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中特别是在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交流中重拾自信,实现自新与自强,就成了文化发展必须要过的一大关口。笔者认为,关天文化要过这一关口,就必须在关天新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实现文化的自觉、自信、自新和自强。在这里,关天新文化精神是关天文化的灵魂,而关天文化的自觉是前提,自信是关键,自新是动力,自强是目标。
(一)深刻总结认识关天文化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实现关天文化的自觉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首先是文化上的振兴。同样地,一个地区文化的觉醒与振兴,也是这一地区觉醒与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地区对自己的文化特色,尤其是精神性的文化特点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判,就很难制订出一个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区域发展规划来。我们看到一些改革措施最早出台的地方却往往不是这些措施最好地发力的地方,其原因就在于改革的措施与改革所要面对的人文环境不能够很好地协调适应。因此,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施行及其效率的高低与政策措施的制定者对这一区域的人文环境的认知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区域文化的自觉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认知把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62]借此,笔者认为,所谓区域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区域之中的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能深刻地认识到区域文化在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把握区域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主动地担当起发展区域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文化自新与文化自强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为文化的发展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达到文化的自新与自强。而关天文化的自觉,就是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跨越古今的深邃目光、开放包容的心态、谦卑接纳的胸怀,看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汲取这些优秀成果作为关天文化之树成长的养料,并审视关天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对关天地区的历史文化本身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关天历史文化中那些积极的文化因素,更要深刻地检讨关天历史文化中那些历史的沉疴,对关天文化的丰厚内涵、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及其在国家整体文化发展与区域多元文化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对关天文化的历史地位、现实生命力及其在关天经济区建设中的角色与责任都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做出符合人类文明进步要求的选择,从而准确把握关天文化正确发展的方向,自觉认识关天文化科学发展的规律,明确关天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和自己应有的担当。
文化的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的反省。关天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源头之所在,其优势正如前文所谈到的那样是非常明显的,而这正是造就关天文化精神并使关天人民浸染其中福泽子孙万代的宝贵财富。但关天文化无论其早期的本原文化,还是后期受宋儒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其不利于关天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利于现代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很多。这也是关天地区在后世的发展中日渐衰落,在近现代以来的现代经济发展及社会变迁中始终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深层原因。
总结起来,关天地区早期文化相对于现代发展来说所包含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及其所形成的固化观念。这一政策及相关的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固化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一种选择,而从其推动秦人不断走向富强并最终奠定国家统一的基础,从汉以后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并长期走在世界各国前列的历史事实来看,我们不能苛责古人而否定其正确性,但从其作为统治阶级的基本国策形成于秦汉,发展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对唐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又无疑地成了阻挠中国社会发展的副产品,抑制了宋明以来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迟滞了我国可能的发展步伐,甚至直到当前仍然是关天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阻滞因素之一。其二是“好大喜功”的帝业追求所形成的奢华之风。这种追求,一方面促使关天地区的几代王朝都建立了不朽的霸业,留下了泽被后世的千秋功绩,如秦朝的万里长城对于开发边区,发展农牧业经济的积极意义,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甚至在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象征性文化建筑遗迹之一;驰道直道的修筑,对于防御匈奴南下侵扰,密切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政治联系,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而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成为贯穿秦国全国的水路灌溉网络和水路运输网络。但另一方面,这些浩大工程的兴建,尤其是在全国统治未稳之时兴建,再加之其他一些奢华享乐工程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确实劳民伤财,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促使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大原因。
关天地区后期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方面所包含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农耕文化特征明显,绝对权威主义和严格的等级观念烙印深重,使得关天传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保守型文化特点。关天地区的人们质直忠厚、正统保守、守乡眷土、小富即安,虽极富坚忍不拔和一丝不苟之精神,实心做事,却循规蹈矩,以先贤明哲的话语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善恶真伪的尺度,少有独立思考,而且“安土重迁”,重亲情乡情,多视农耕为财富的最可靠来源,对土地有着虔诚的信念,养成了重农抑商、顾家恋乡、安贫乐道、求安稳、怕冒险、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缺乏创新精神,直接影响了关天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效。二是思想保守,缺少了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凡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地区,就能抓住机遇,先声夺人,比别人发展得更快一点。但关天地区的人们习惯于照搬上面的指示,遇事中庸,不愿冒尖、不愿当“第一”,喜欢住“中间”靠,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遇事先防错,凡事求平稳。这种精神状态事实上是对旧体制、旧秩序的依恋和对新制度、新秩序的惶恐,以至抵制。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关天地区的人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有足够意识到知识、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不够。组织人事部门及一些单位领导对知识分子的缺点和毛病看得多,对他们的优点看得少,对他们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一些人对知识分子采取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关天地区尤其是作为关天经济区龙头城市的西安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一块培养人才的沃土,具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这些人才往往是在走出西安、走出关天地区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四是关天地区的人们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在经营理念的深化、市场规则的遵守、诚信精神的培育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没能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使人人行动起来,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关天地区的人们应该认识到,常常令我们备感自豪的关天文化,其优越与辉煌更多的是存在于历史之中。我们评判一种文化是否先进、是否优秀,除了要用历史标准,更加重要的是要用时代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和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文化,才是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判断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就是:哪种文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先进的、优秀的,哪种文化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陈旧的、落后的。用时代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来看待关天文化,其不足与缺陷是明显的。对于关天地区的人们来说,认识到这一点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假如我们看不到这一点,继续故步自封,盲目沉醉于关天文化的历史光环之中,不对关天文化做相应的批判和改造,则关天文化就只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面前慢慢地消逝。我们只有结合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刻反思关天文化,才能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积极地服务于今天的关天经济区建设。因此,我们只有进行深刻全面的文化反思,分清哪些是值得继承和发掘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文化沉疴,需要吸纳、补充哪些新的文化营养,进而改造传统的关天文化,找准关天文化的创新点和正确方向,才能为关天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使关天文化发展成为关天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内核和精神支撑,并以此推进关天经济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走出历史尘埃的遮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让关天文化重放光彩,实现关天文化的自信
伴随着近代以来的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一些人对我中华传统文化“自卑自弃”,对国内区域文化也是进行大肆的否定,说什么中华文明是黄土地上产生的“内陆文明”“黄色文明”,西方文明才是产生于蓝色海洋之上的“海洋文明”或“蓝色文明”,甚至发出所谓的“黄色文明”必然要被“蓝色文明”所取代的极端论调,对自己的“根文化”的前途和命运失去信心,以至于进行全盘否定。这其实也就涉及到了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源头的关天文化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华文化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且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充分吸纳了世界范围内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这一极为丰富的养料之后,又再次茁壮成长为令世界为之瞠目的文明之花,其生命力之蓬勃,其发展能力之强壮已让全世界为之叹服。由此,中华文明及作为其根脉源头的关天文化理应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信心。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整体及其区域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3]这是从国家、民族、政党的角度对文化自信所下的定义或解释。总体来说,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真挚情感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文化自信内在包含着传承、开放与超越,即继承传统、吸纳外来和走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辩证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自己文化的发展前景。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关天文化的自信,当然地应当是关天地区的人民在对自己历史文化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对其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关天文化的自新能力及其推动关天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在面对域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时仍会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胸怀,以辩证地扬弃的态度予以取舍,既不盲目拒绝,也不盲目吸纳,从而最终完善自己,形成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关天新文化,既能推动关天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能为我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做出自己应有的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由此,文化的自信首先在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尊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民对于自身优秀文化的坚守,就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可。任何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关天地区的先民们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文化品格;永不屈服、谋求强大的文化血性;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文化气魄;创新思变,便国不法古的文化精神;追求统一与兼容开放的文化情怀,这些关天文化的基本精神必将是今天我们构筑中国梦之关天梦的精神文化元素,是今天关天儿女对自身精神文化传统的自豪与皈依,也必将是推动关天人民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今天的关天经济区建设来讲,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国内文化“百花齐放”的大格局中有所作为的“定海神针”。我们自当坚定地弘扬其精神,辉煌其成果,广大其影响,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有人讲,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看在你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我们必须以对历史、对关天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关天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好地用关天优秀文化滋养关天人民的生命力、激发关天人民的创造力、汇集关天人民的凝聚力,建设好关天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现在,关天文化已经逐步打破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文化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恋”和“崇外”“媚外”心态的历史惯性,既不陶醉于自身文化的优越之中,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也不自卑于自身文化,盲目崇拜一切外来文化,视一切外来文化为圭臬而不加选择地加以接受。关天人民的文化自信,正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加强。但也毋庸讳言,关天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继承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关天历史文化资源妄自菲薄者有之,盲目自大者有之,肤浅而谈大话炎炎者有之,而真正潜心研究,把握其精神,传承其真谛,并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加以提炼改造的,还很不够,还很需要从各级政府到各界人士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关天文化脱胎换骨成为现代新文化这一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www.daowen.com)
文化的自信还在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民族,也包括一个地区的文化自信。一种文化,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所以,文化自信在于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以开放的胸怀、理性思辨的精神、科学求实的态度,面对一切外来文化。开放、包容、接纳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秦汉时期开疆拓土的“进攻文化”,以大气磅礴的开局,拉开了中华文化全面繁荣的大幕。隋唐时期臣服四夷的“开放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促成中华文明的全面繁荣。所以,关天文化只有自觉接纳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从全人类文化土壤上汲取营养,正确审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关天文化的发展史上,虽然于近代以来有过封闭时期,有过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关天文化的主流,是关天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关天文化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关天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当然,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我们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特别是对待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其固然有着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的内容,我们既不能“全面拒斥”,也不能“照单全收”。关天文化必须在与东西方多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碰撞与交锋中,彼此交流融合,相互吸收促进,以前所未有的开放精神全面走向现代化,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推动下,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积极推动关天文化发展,实现关天文化的自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64]他还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5]由此而论,关天地区要实现现代发展,重新走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世界区域发展的前列,就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要从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新生的力量,而不是割裂自己的文化传统。但另一方面,所谓“天命维新”,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总是处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变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必然,是永恒的;不变是偶然,是暂时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就在于变。《周易·系辞下》曰:“变则通,通则久。”中华五千年文明,也是在变化中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关天文化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划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在新旧思想、观念的深刻交锋,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之中,实现了秦人族群心理的全面洗礼和秦文化的全面创新,实现了秦文化自身的深刻转型和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从而奠定了关天文化的品性基础,也奠定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基石。
所以,关天文化的自新,就是以文化的自觉、自信为契机,以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以文化交流为媒介,以时代精神为导向,提升关天文化的先进性,实现关天文化的现代发展,铸造新的关天文化精神,为关天地区再创辉煌铸魂。近现代以来,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格局发生了十分重大的转变,文化的现代化已经是世界所有文化共同的历史性趋势。而且,世界各国文化现代化的经验表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或工业化,都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或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工业化道路,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革命以及观念的现代化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美国学者阿历克萨·英格尔斯对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长期的探讨,他认为:“从传统主义到现代性的转变,缺少了这种渗透于国民精神活动之中的转变,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时繁荣到何种程度,也不能说明这个国家能获得持久的进步,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一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化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66]因此,现阶段,关天文化与整个中华文明一起又面临和经历着现代化转型的严峻考验,面临着传统文化的自新与发展的紧迫任务。在关天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工商业文明、信息文明,民主政治观念等,对自秦汉以来形成的传统农业文明之下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造成了全面的冲击,关天文化正在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奋力撕扯和对文化传统的保留与舍弃的心理纠结。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之下,关天文化只有迸发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般的生命力,引入创新创业的文化元素,改变因循守旧的心态,积极地推进自身的革新与转型,才能在这场文化现代化的洗礼中脱颖而出,并发挥其魂魄般的力量,完成其引领关天经济区建设取得最终胜利的重大使命。而“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开放兼容、永不服输、创新图强”,这二十字的关天新文化精神就是关天文化对历史优秀传统的继承,更是关天文化面对时代发展和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所做出的创新与回应。
但是,在关天地区也有一些人沉溺于关天传统文化之中,缺乏积极的反思精神,一谈到关天地区人们的文化性格,就是勇于开拓、刻苦耐劳等等,却对关天地区人们守乡眷土、小富即安、安贫乐道、循规蹈矩、缺乏创新,遇事先防错,凡事求平稳的文化心态三缄其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此山中”的关天人,特别是天水人,虽然自己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国内甚至省内其他地区,却仍然自我陶醉于“最适合人居”的小环境,什么位置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气候不冷不热、不干不躁等等,缺乏的就是广东人那样的步频很快的脚步和浙江人那样强烈的竞争意识。因此,关天文化现代转型的现实任务还很艰巨,很迫切。关天文化必须在进一步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开阔自己的文化境界,不断注入新内容、新思想,开辟新路径、新方法,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创新发展,才会有能力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四)在自觉、自信、自新的基础上,在吸收与借鉴、创新与发展中实现关天文化的自强
文化自强与文化自觉、自信、自新是一个整体,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新,目的就是要实现文化的自强。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自信、自新的延伸,需要文化自觉、自信与自新作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文化自觉、自信与自新,就谈不上文化自强。从自信到自强,是一种目标的指向,是文化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一种超越现实、承接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文化自强就是要立足现实,自力更生,突出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和发展现代型的新文化。而关天文化的自强,就是要在立足于关天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关天文化实现现代发展,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创造具有现代特质和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天新文化。
实现关天文化的自强,核心是铸就关天文化的灵魂,增强关天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铸就这样的关天文化的灵魂,包含着这样两个相互支持的重要方面:一是强烈的求强文化目标,二是凡事靠自己的奋发意识。前者是文化自强的实现目标和鼓舞激励机制,后者是文化自强的动力系统和精神力量。而就关天文化灵魂的内容而言,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精气神,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也就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文化的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一种文化如果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它就不可能走向强大,相应地,该文化区域的人们也就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笔者认为,关天文化自强的精气神、灵魂或价值观就是“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开放兼容、永不服输、创新图强”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凝聚关天人民,鼓舞关天斗志,指引关天发展,创造关天新文化,建设关天经济区的黏合剂、指向灯和推动力。
关天文化的自强,要解决依靠力量和骨干力量的问题。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追溯文化的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天文化的自强发展,同样要紧紧地依靠关天地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创造,是关天文化重新走向强盛的可靠保证。因此,在关天新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摒弃“小众”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开辟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及时总结提炼和积极推广源于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同时,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文化专门人才的作用和贡献。人才强,文化才能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无论是文化元素的升华提炼,文化潮流的引领带动,还是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再发展,都离不开专门的文化人才。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厦,必然要有一批大师和大家来支撑,一个地区文化的繁荣兴盛,也必然要有一批领军人物来领衔推动。要实现关天文化的自强,就必须努力造就一批在关天地区甚至全国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的自强,还要解决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而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我们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有些方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则需要突破。这就要实行文化领域的改革。同时,在当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关天经济区的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建设的一部分,必然地要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作为自己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何况,关天经济区文化建设中本身也内含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无论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都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因此,在关天经济区建设中,我们应当把文化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关天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其他地区一切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竭力提高关天文化的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同时,我们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关天经济区文化发展自强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