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了一个《办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通过不懈努力,于2011年1月15日起正式出台并实施了《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对依法管理和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健全了两个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健全了多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机制。通过与发改、国土、农发等部门积极沟通协商,联合下发了《甘肃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实施细则》《甘肃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3—2020)》《甘肃省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规划(2015—2030)》,建立了以省级为指导、市州为主导、县区为主体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了耕地质量调查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作为、自觉规范地设立本区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建立了耕地质量、土壤墒情、肥料效应三大监测网络,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监测体系,有力地确保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和管理。
(三)突出了三个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
突出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把土壤改良、测土施肥、有机质提升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建设作为了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了“三个坚持”,即坚持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农田基础工程同步建设、坚持田间监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同步完善、坚持推广农业新技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同步实施。突出基本农田划定,在划定过程中,充分利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严把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关,确保基本农田划定“划优、划足”,并定期跟踪质量变化情况,切实履行了农业部门参与基本农田保护职责。突出改土培肥,在土壤改良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肥措施,加大试验研究力度,高标准抓示范点、建示范片,集中展示技术模式和实施效果,总结探索出一些改良效果好、见效快的综合技术模式。
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四)探索了四大模式,创新了技术体系
以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突出“改、培、保、快”四字要领,探索总结出了“四大”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模式。(www.daowen.com)
一是在盐碱地较重的区域,突出一个“改”字,探索出了以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种植耐盐碱作物为重点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模式,重点改良盐渍化等障碍土壤。
二是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中东部旱作农业区,突出一个“培”字,探索出了以秸秆还田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模式,重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三是在土壤保水保肥效果较差的河西及沿黄灌区,突出一个“保”字,探索出了以绿肥种植为主的绿肥翻压还田技术模式,重点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四是在土壤基础地力较差的新增耕地上,突出一个“快”字,探索出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豆科作物种植为主的新增耕地快速培肥技术模式,重点提高耕地基础地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为先、建设为重,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改良盐碱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肥新增耕地、防治耕地退化污染为重点,依靠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创新工作机制,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施土壤调理剂
秸秆粉碎机械翻压还田
绿肥翻压还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