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一提、二节”(即“提质”、“节地”、“节肥”)三项重点工作,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耕地质量全面提升。针对我省耕地质量现状,依托农业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在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推广了以增施商品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和秋闲田种植绿肥翻压还田为主的地力综合改良培肥技术,在补充耕地上推广了补充耕地快速培肥技术。五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支持我省耕地质量保护资金9555万元,资金规模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了6.5倍。累计推广面积达2159.1万亩,
“十二五”期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资金投入
“十二五”与“十一五”资金投入对比表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推广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立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万亩核心示范区188个,安排田间试验244多项次,效果评价监测点386个,举办技术培训4169期次,培训乡、村农技员和农民121.29万多人次,印刷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24.5万份。
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地力等级提高了0.5个等级,亩节本增收达到120元,使耕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磷石膏等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有力的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杨祁峰副厅长(右二)观摩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现场
(二)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成效显著
2011年,我省被列为全国6个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试点省之一。通过与国土部门积极沟通协商,建立了行政加技术双轨工作机制,联合制订下发了《甘肃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实施细则》,建成省、市、县三级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专家库,明确了评定主体,规范了评定程序,确定了评定方法。在试点基础上,全省新增10个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省级试点县,完成了5万亩补充耕地的评定验收工作。并研究探索出了新增耕地快速培肥技术模式,完成3万亩新增耕地地力培肥。
(三)耕地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完善(www.daowen.com)
根据我省不同生态区域和土壤类型,在9个国家级监测点的基础上补充了15个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使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达到了24个。并依托耕地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补充了80个省级监测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及时掌握了耕地地力动态变化特征及养分变化趋势。“十二五”期间,全省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幅度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增长最为迅速。同时,开展了盐碱地资源调查,摸清了盐碱地现状。据调查,全省盐碱耕地面积达480万亩,沙化耕地面积100万亩且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通过连续的监测和专项调查,为耕地质量建设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国家级监测点历年土壤有机质变化
国家级监测点历年土壤全氮变化
国家级监测点历年土壤有效磷变化
国家级监测点历年土壤速效钾变化
盐碱地分布
不同程度盐碱地盐度面积分布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深入推进
我省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工作,按照“控制、开发、挖潜、保护”的方针,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保护耕地、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先后会同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制定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3-2020)》,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615万亩,惠及农民近226万人。并与国土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方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面积5985万亩,建立了张掖民乐县、武威凉州区、平凉泾川县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区,连续5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现场观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