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十二五粮食生产的关键实践

甘肃十二五粮食生产的关键实践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时期,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742万亩,增产粮食705万吨。总结推广我省发展旱作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做法与经验。(二)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省粮食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十二五粮食生产的关键实践

粮食连年增产成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全社会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

省委、省政府从干旱缺水的基本省情出发,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明确提出甘肃这样一个过去长期缺粮的地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省委连续下发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从2012年开始,以省政府名义连续三年印发了《全省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农业部批复在甘肃建设千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对全省粮食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了思想不放松、力度不减弱、措施不减少。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通力合作、加强协调、创新机制,制定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形成了齐抓共管促进粮食稳定生产的合力,营造了全社会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尤其在旱作农业的推广上,省委省政府和省农牧厅先后10次召开现场观摩会、电视电话会和技术研讨会,进行总结安排部署,起到了巨大的行政推动作用。省直有关部门和旱作农业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资金投入、项目扶持、技术指导和督查验收等工作,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级农业行政、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通力合作,科学确定推广区域、创新推广模式、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建立集中连片示范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的作用,带动了该项技术的快速推广。“十二五”时期,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6742万亩,增产粮食705万吨。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4140万亩,其中膜下滴灌620万亩、垄膜沟灌2900万亩、垄作沟灌620万亩,累计节水42亿方,增效39亿元。同时,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在甘肃召开了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和甘陕宁晋四省区旱作农业协调会。总结推广我省发展旱作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做法与经验。

(二)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省粮食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由2010年的23.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5亿元。同时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我省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累计下达7亿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面积推广后,省财政多方筹措资金,年年加大投入力度,年度资金投入由2010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6亿元,五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8.4亿元,市州及县区配套近15亿元,极大地支持了推广工作。这些资金大部分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地膜覆膜机具,直接补贴给种植农户,减轻了农民的投入压力,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快速推广。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省委、省政府还加大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累计投入扶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到6亿元,重点扶持马铃薯原良种生产及种薯贮藏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及供给能力,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全省1000万亩马铃薯已基本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30%左右。

(三)顺应自然规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

针对甘肃干旱多灾、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与夏粮作物生长错位的特征,近年来,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对省情、农情和灾情的认识,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坚持压夏扩秋、压劣扩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优势作物,力求使降水期和作物需水期相吻合,着力缓解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全省夏秋比例由2010年38∶62调整为2015年的323∶68;夏粮面积由2010年的1580万亩减少到2015年的1372万亩,减少208万亩;秋粮面积由2620万亩增加到2902万亩,增加282万亩,其中玉米面积达到1557万亩,比2010年扩大304亩。大量的玉米秸秆,还可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农牧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www.daowen.com)

(四)集成创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

在与干旱的长期斗争中,甘肃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兴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为旱作农业区广大农民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科技致富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进入“十二五”后,旱作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我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不断完善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验研究,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抗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困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瓶颈逐渐被突破。以秋覆膜为主的,黑膜全覆盖马铃薯生产技术为补充的旱地粮食生产技术体系,成为新时期全省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定向突破、对症下药,在优势区域重点抓优势作物,在更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成熟技术模式,通过科技攻关解决高产创建推进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推动高产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攻关了凉州区玉米耐密高产粒收和安定区黑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五)科学防灾抗灾,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减灾就是增产。针对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灾害呈频发重发的态势,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的工作思路,创新救灾的方法理念,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灾第一时间、抗在关键点上。强化信息预警发布,加强行政推动和工作督导,实行分类指导,落实关键措施,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恢复生产。这些措施的强化落实,有效推进了科学防灾减灾。在主动避灾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灾情特点分类施策。天水、陇南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通过推广抗锈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推行药剂拌种;中部马铃薯主产区通过推广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推行垄作栽培及专业化防治等措施,提高产量及品质。旱地玉米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适时轮作倒茬、推广全膜覆盖、适期晚收等措施,确保苗全苗壮、高产优质。在有效防灾上,加强灾情的监测预报,突出一个“早”字,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防治,前移防控关口,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制定完善防灾减灾的预案,每年都制定下发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多方争取资金项目,提前做好防灾救灾物资、资金和技术的准备,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赢得了主动,减少了损失。

回顾总结近年来我省旱作农业与粮食生产发展的轨迹,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甘肃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设施差、干旱多灾的省份,要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除了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外,最主要的经验有两条:一是顺应天时,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压夏扩秋,压劣扩优,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二是立足省情转变思路,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全力打造全省粮食生产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努力提高旱作农业的可控水平。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这两条经验可以说是具有甘肃特色、最根本、最重要的经验,也可以说是符合甘肃实际的粮食生产发展道路。近年来,甘肃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才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