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化同步”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径根植于基于“四化同步”的小城镇建设新模式,即小城镇建设路径选择应当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轮驱动”、信息化引领支撑的框架下进行。
(1)新型智能的产业联动路径
图4-8 基于“四化同步”的我国小城镇建设新思路
立足于小城镇建设的动力逻辑与“四化同步”的内在逻辑,构建小城镇建设新路径,就是要以理论分析视角与历史演进视角论证下的“四化同步”理论,指导小城镇构建科学持久的产业支撑,打造科学而可持续的动力引擎。为此,需要以产业结构层面的“四化同步”的内容逻辑指导小城镇的产业选择,其核心则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也是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所验证的必由之路。
依据“四化同步”理论在产业结构层面对于小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分析,小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根植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充分依赖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性作用的发挥。即要求信息化要素与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互动,依托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而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工业生产,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工业2025”,着力发展具有智能制造特征的高端制造业;以现代科技为表征的信息化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与价值链的融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助力实现农业生产由重劳动要素转向轻劳动要素,打造高效农业与智能农业以及生态农业,从而形成兼具新型与智能的产业路径选择。
(2)逐级引导的人口转移路径
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应为小城镇建设的应有之义。基于“四化同步”的小城镇建设路径对于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核心动力在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前文中,我们提及构建新型智能的产业联动路径是小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基于新型智能的产业体系设计,农业人口转移的有效媒介应当在于具有智能制造特征的高端制造业、以现代科技为表征的信息化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与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所催生的高效农业与智能农业以及生态农业。
基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所催生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专业服务的强大需求,将会吸引较大规模的农业人口向中心城镇区域迁移与就业。与此同时,高效农业与智能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会释放出较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与经济红利,进一步推动农业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如图4-9所示)。
(www.daowen.com)
图4-9 人口流动示意图
(3)城乡一体的城乡建设路径
基于“四化同步”的小城镇建设路径选择,应当着眼于城乡结构的协调与城镇布局的最优以及城乡建设的合理。
城乡结构的统筹与协调,依托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支撑的同步发展,依赖于城乡公共服务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协调发展。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统筹发展,得益于工业化所创造的工业产品的供给与红利的创造,根植于工业化所拓展的产业链条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奠定的经济基础。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与收入的统筹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则依托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所创造的经济红利以及农民的增收。
城镇布局的最优,取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与所提供的技术保障。城乡建设的合理,取决于均衡的经济支撑与顺畅的人口转移,取决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联动发展。
基于此,统筹城乡建设,应当围绕城乡一体的核心目标,立足于城乡结构协调与城镇布局最优以及城乡建设合理的具体要求,依托于新型产业与智能产业的构建、高效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打造,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构建城乡建设合理规划的技术支撑。
(4)环境优先的生态保育路径
强调环境优先的根源在于小城镇建设的动力引擎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的空间扩张压力。
小城镇建设的动力引擎体系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同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则强调生态文明,注重质量提高;除此之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即在于生态农业。因此,基于生态环境贯穿小城镇建设动力引擎体系,客观上决定了环境优先的生态保护路径是小城镇建设路径的不二选择。
小城镇建设的空间扩张压力是选择环境优先的生态保护路径的现实因素,主要源自于小城镇自身空间扩张与小城镇产业支撑扩张对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所施加的压力。因而,选择生态环境保育的小城镇建设路径,是顺势而为,是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